【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微博在美國總統大選這一重大政治生活中運用和“邁克爾·杰克遜”之死事件的新聞報道的作用,發現微博已經參與政治生活并在奧巴馬競選過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在“邁克爾·杰克遜”之死事件報道中,微博的及時性無與倫比,而微博所形成的自主、互動、簡潔、快速、隨時隨地分享信息的溝通傳播模式更是奠定了它在公民新聞運動的重要角色。因而,它的出現必將給傳統媒體帶來挑戰。
【關鍵詞】微博 美國總統大選 “邁克爾·杰克遜”之死 傳統媒體
一、微博:一種自主、互動、簡潔、快速的信息傳播方式
微博(Microlog),顧名思義,它與博客有諸多類似之處,但是它的獨特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媒介形態上,它們都依賴于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可以發布多媒體如文字、圖片、影音剪輯等,但微博與博客的發布方式卻有著諸多不同。博客的發布依賴網絡頁面,這對博客的發布帶來諸多限制,如及時性、隨意性等。而這點正是微博的制勝之道:它是一種允許用戶及時更新簡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開發布的博客形式。①它允許任何人閱讀或只能由用戶選擇的群組閱讀。它最大限度實現了手機與互聯網的融合——微博允許用戶通過手機短信、即時消息軟件、電子郵件、MP3或網頁發布信息,形成了具有及時性、隨意性和點對點傳播方式。
微博客的代表性網站是Twitter,這個詞甚至已經成為了微博的代名詞。它的創始者埃文·威廉斯和斯通于2006年在美國舊金山推出了Twitter服務。Twitter作為一個互聯網平臺,參與者可以自由編輯自己想要告訴他人的內容,他人作為一個跟隨者,可以及時查看該信息并發表評論。但是,Twitter對這些信息和評論字數作了嚴格的限制,通常在140字以內,即要求發布者簡練地編輯信息。由此,微博形成了一種自主、互動、簡潔、快速的信息傳播方式。正是基于這點,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接受《新京報》的專訪時說:“如果說BBS是第一座里程碑的話,微博當然有成為第二座里程碑的潛力。”②
微博的誕生,不僅在于其所帶來的傳播模式與傳播理念的變化,“微博”最大的意義在于它進一步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渠道霸權”。③
微博傳播,它充分允許草根記者參與到新聞的制作,因而“發言權被賦予了那些無聲的人們。”④也就是說,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作為“原子化”的個體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傳播者,有了向其他個體或群體自主發布、分享信息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同時,傳統媒體的“渠道霸權”正在被打破,報紙、廣播、電視不再是新聞傳播的唯一渠道,我們告別了“擁有渠道,就擁有經濟回報”的黃金時代。⑤
二、美國總統大選、“邁克爾·杰克遜”之死事件報道:傳統媒體遭遇挑戰
微博作為一種傳播形態出現在政治生活中,是由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開始的。在大選中,奧巴馬和希拉里先后在最大微博網站Twitter上建立了個人主頁,通過精心設計和充分運用新媒介技術的便捷性,奧巴馬獲得了15萬“跟隨者”的支持,而希拉里的“跟隨者”卻不到6000人。
微博作為一種自主、互動的信息傳播方式,其秘密不在于有多少人關注你,而是你關注了多少人,要盡可能多地去追隨更多的人,它是一個很好的從別人那里獲取信息的渠道。在美國大選中,這被視為傾聽民意的姿態,這也是奧巴馬成功的關鍵所在。因為,奧巴馬“追蹤的人”超過了“追蹤他的人”,前者為135,229人,后者為131,151人,兩者之差有4000左右。這些數字表明他是在主動地關注其他人,而并不僅僅是被動地關注。而奧巴馬的競爭者希拉里“追蹤的人”卻為“0”。二者的親民形象在此可窺一斑。
初嘗甜頭的奧巴馬為繼續打造其親民形象,緊接著又宣布白宮在Twitter上開設主頁。在他之后,美國約有1/5國會議員注冊Twitter。這種情緒很快傳到英國政界,英國學校和家庭事務大臣埃德?鮑爾斯、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也都先后成為Twitter的忠實用戶。據媒體最新報道,連歷來恪守傳統、拒絕時代潮流的英國王室都開通了Twitter網頁,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更是將微博作為與公民對話、解決問題的渠道,聘請專業人員“打理”微博。2010年2月21日,在剛剛上線不久的人民網“人民微博”上,“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名字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
可見,微博正在逐漸成為政要與公民對話,進一步促使公民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
在流行歌王“邁克爾·杰克遜”之死事件報道中,Twitter更是風光無限。當杰克遜被救護車抬出家門時,有位路人用手機向Twitter發布了一條消息:天哪,我在杰克遜家門口,(看到)有人被抬出去了,肯定是發生什么事了。
CNN、美聯社等主流傳統媒體紛紛援引。死訊確認后一小時內,Twitter上即出現6.5萬條新信息。在微博中,網民或質疑,或表達懷念,或表達惋惜之情,一場為心目中的偶像舉行的媒介儀式,寄托了公眾的共同情感。
總之,微博借助手機的便捷性,可隨時隨地發送信息,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互聯網、手機等信息傳播技術,建構起一個自主、互動、簡潔、快速、隨時隨地分享信息的溝通傳播模式,使得草根階層參與新聞的制作、傳播,進一步推動了為“公民新聞”實踐。
三、傳統媒體的競爭立足點:深度
盡管,微博傳播,給傳統媒體帶來了一系列的壓力和挑戰,但是,微博隱藏著網絡時代的最大弊端——虛構,它呈現碎片化文本,無法滿足人們對信息背后的追問,海量的信息淹沒了有價值的信息,增加用戶獲得信息的時間成本,加上信息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最終可能致使公眾生活陷入無序的信息泛濫之中。
在媒介融合時代,這種缺失也成了傳統媒體的突破口。微博的海量信息成為傳統媒體的新信源,同時也在新的空間里加強了媒體與公眾的聯系,擴大傳統媒體在網絡世界中影響力。對記者來說,微博將是他們發布信息的第一渠道,以簡短的文字或視頻告知公眾發生了什么事件,以吸引注意力,再通過報社主頁發布事件的進一步進展,再由報紙深入解讀、評論事件的影響,保持讀者對事件的持續關注。這是微博時代的全能記者,也是應對微博傳統媒體所必須采取的舉措。在“兩會”報道中,新華社運用微博作為打響新聞戰的“第一槍”,以“微報”“微照”組織的即時動態訊息持續傳遞大會聲音。■
參考文獻
①維基百科關于“微博客”的詞條,http://zh.wikipedia.org/zh-cn/%E5%BE%AE%E5%8D%9A
②高明勇,《“兩會微博”帶來什么?》[J].《新京報》,2010-3-13(B04/05)
③⑤段鋼,《紙在自媒體時代的競爭立足點》,http://huyongpku.blog.163.com/blog/static/124359496201041904239107/?fromBook
④Dan Grillmor.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People, for the People [M]. O’Reilly.2004.Posted at http://www.oreilly.com/catalog/wemedia/book/index.csp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7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