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徽州日報》作為民國時期徽州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報紙。豐富的內容,為后人研究民國時期的徽州社會狀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本文試通過對《徽州日報》17年間關于女性的新聞報道進行分析,探討民國時期徽州女性在解放運動過程中的生存狀況。
【關鍵詞】《徽州日報》 徽州女性 生存狀況
民國21年(1932年)10月10日,《徽州日報》在屯溪創刊。作為一份由滬、杭、寧、蘇等地旅外徽商的資助下集股經營而成的民營報紙,《徽州日報》在上海、杭州、南京、蘇州、蕪湖等22個大中商埠,均有徽州旅外同鄉會幫助設立的分館或代派處銷售報紙,并且由報館發行部門直接發往歐美及日本,可以說幾乎是徽商足跡所到之處均有此報蹤跡。當年倫敦舉辦世界報紙展覽會,《徽州日報》也被陳列其中,可見該報在當時的影響和地位。
《徽州日報》上刊登的各類稿件廣聘特約記者、通訊員,力求做到“明、敏、詳、確。”內容則覆蓋徽州各地經濟建設、教育、改良風氣等,文章體裁是新聞通訊和調查報道相結合。本文通過對分析《徽州日報》17年間關于女性的新聞報道,探討民國時期徽州女性的生存狀況。
一、封建殘毒戕害下的徽州女性
民國政府對女性社會地位的承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女性的自我追求,但由于徽州地區經濟相對落后,長期受到理學思想的熏陶,徽州女性在當時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追求自我幸福的斗爭面臨著許多障礙:一方面,她們接受新文化的洗禮,努力想要謀求自身的幸福,另一方面,封建勢力仍然是橫在她們面前無法跨越的鴻溝。
1、無法逃離的不幸婚姻
在《徽州日報》的啟事中,可以看到民國徽州女性大膽宣誓自己對于婚姻的自主權,但還有很多女性面對強大的封建禮教約束和夫家欺凌時顯出了無奈。
表1《徽州日報》關于女性不幸遭遇的新聞
在表1中我們看到一些女性在尋求自身利益或是身心受到創傷時遭遇到的無奈結局。有些女性選擇了出逃的方式來逃離封建禮教,但是她們的遭遇同樣讓人惋惜。
《徽州日報》上關于女性出逃的新聞出現頻率較高,一般都是女性不滿婚姻生活,“受人挑唆”后與其他男子私奔,而一旦被官府發現之后,等待她們的往往都是被丈夫囚禁于家中。對于那些丈夫亡故的女性來說,再婚使得她們的內心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但是禮教和“人言可畏”擁有著強大的壓制力。
2、無法自主的婚姻
雖然民國政府法律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不支持,并且反對違反婚姻當事人意愿而定下的婚約,但是在封閉的徽州社會中,童養媳、老夫少妻的現象還是屢見不鮮。年輕女子在婚姻問題上沒有多少自主權可言,有時她們甚至淪為自己父母和丈夫獲取錢財的工具。
民國22年10月13日的新聞《空前嫁女奇聞 一女從墻洞爬出上轎》中,女子的父母同時染上了嚴重的煙癮。揮霍完家中財產之后,父母都想到要用女兒來換取錢財,于是他們分別將女兒許配了人家。誰知丈夫比妻子快一步將花轎抬到了家門前,妻子為了自己能收到彩禮錢,竟然突發奇想,將臥室的墻鑿穿,把女兒塞進了她許配人家的花轎中。
民國23年4月7日的新聞《一個十七歲的少女嫁給一個六十二歲的老翁為妻》,記者將少女比作薄命花。老翁年事已高但膝下無子,竟讓老妻為自己尋得了一門親事——年僅17歲的少女,希望她可以為自己生下一兒半女。少女在出嫁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丈夫竟是一個垂垂老矣的男人,將拜堂時才得知真相的她“心有不愿,而父母命又難違,乃私自出走至某處”,很快就又被抓回,并“迫令拜堂完婚”。婚后,女方家中向男方家中討要了 “喜鈔”。
被自己的父母因為錢財而嫁于并不相識之人為妻,對于徽州女性來說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了,民國時期的徽州女性在婚姻問題上受到父母的支配,連離婚后丈夫依然可以將自己轉賣他人以獲得錢財。
民國30年時,由于當時經濟形勢不景氣,很多百姓的生活都難以為繼,這樣的情況下,女性也成為了可以變賣的物品。2月3日的新聞《農民受經濟壓迫,賣妻鬻子還債》中,農民徐某受到巨大的經濟壓力,“已無生路,不得已,將結發二十年之發妻,及膝下之幼子,賣于同村葉荷花,得價數十元,”用來還債和作為自己遠走他鄉的路費。
丈夫在還未完婚之前就離開了人世,對于女性來說是十分不幸的事情,但是徽州女性還需要為此付出余生,更是讓人惋惜。民國36年11月1日,《徽州日報》報道了題為《多情未婚妻與王府牌結婚,應如此,還是不應如此?》一文,并于其后發表評論。
《徽州日報》在目睹社會上一再發生的女性不幸婚姻事件后,不僅呼吁女性自我解放意識的覺醒,更對她們的長輩和家庭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對這種“封建勢力的遺毒”報以鄙夷和唾棄,希望徽州女性能夠早日清醒,為自己的人生謀幸福。
二、如火如荼的婦女運動
民國時期,由當地政府帶頭發起了一系列的旨在解放徽州婦女的運動,宣傳新的婚戀觀。
1、婦女組織引導婦女解放運動
《徽州日報》對徽州地區的婦女組織發起的婦女運動進行了詳細報道。
表2《徽州日報》關于婦運活動報道
在《歙縣婦女工作委員會勸告婦女勿再纏足,并勸民間不得虐婢蓄婢》這篇報道中,歙縣婦女工作委員會向徽州女性宣傳男女平等精神。《徽州日報》在對婦女運動進行報道的過程中不僅僅局限于徽州地區的小范圍運動,還注意適時報道全國婦女運動的最新進展,將徽州的婦運置于全國運動的大環境中,使得報道的視角更加客觀全面。
2、新潮時尚的集體婚禮
民國時期的徽州還出現了一樣新奇的事物,那就是集體婚禮。徽州各地先后舉辦了大型的集體婚禮,這些活動受到政府的支持,《徽州日報》也對此進行了跟蹤報道。
在筆者搜集到的資料中,第一次報道是民國25年10月3日的《徽州日報》登出即將在歙縣舉辦第三次集體婚禮的通知。隨后,報紙對在歙縣、屯里多次舉辦的集體婚禮也都做了報道。
在對集體婚禮的報道中,除了可以看出當地群眾對于此項活動的熱情,還能發現參加婚禮的新婚夫婦在年齡構成上也趨于合理。■
參考文獻
①唐力行:《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
②姚邦藻:《徽州學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③《安徽省志·新聞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
④朱漢國,《民國時期中國社會轉型的態勢及其特征》,《史學月刊》,2003年第11期
⑤陳文聯:《從依附走向自主:近代中國女性主體意識覺醒的歷史軌跡》,《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月,第11卷第2期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7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