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調查性報道的主要特征是要揭露事實的真相,但其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其時效性比之網絡傳播要滯后一些。因此調查性報道應以網絡傳播的重要信息為“由頭”,借鑒和利用網絡傳播為調查性報道服務,履行調查性報道的職責和使命。
【關鍵詞】調查性報道 網絡傳播 時效性 隱匿性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海量信息充斥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特別是在網絡傳播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傳播因其時效快,發布信息自由等特性已經成為廣大受眾獲取和了解信息的首選,就時效性而言,傳統媒體無法和第四媒體相比。但與傳統的紙質媒介相比,網絡傳播的真實性又無法保障。調查性報道作為揭露事實真相的報道方式,其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調查性報道應以網絡傳播的重要信息為“由頭”,借鑒和利用網絡傳播為調查性報道服務,履行調查性報道的職責和使命。
一、網絡傳播時效性對調查性報道的影響
網絡傳播的快速是任何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大眾的眼球會被網絡深深的吸引住,這就給調查性報道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這里以2009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閆德利”事件為例。2009年10月12日,一位自稱“閆德利”的女子在新浪網站上發表博文,聲稱自己患有艾滋病,15歲被繼父強奸,與279名男人有并染,墮胎數次。“閆德利”公開了自己染病后“接待”的279名北京、保定、石家莊、廣東“嫖客”的手機號碼,還貼出了自己的裸照、全家福和一段時長5分01秒的不雅視頻。“我的人生既然已經爛了,那就要爛出名氣!”隨后還公布了自己的身份證和家庭住址。其實早在9月10日前,“閆德利”就在博客上發表過名為《我的懺悔》的文章,內容上涉及艾滋病。筆者曾于10月13日在貓撲網上看到“艾滋女”事件的貼子,事后查閱過當天的《安徽商報》和《合肥晚報》并沒有相關報道,在這網民信奉的“有圖有真相”的傳播時代,“閆德利”事件不僅有圖而且還有視頻,于是網民們紛紛口誅筆伐,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各大網站紛紛轉載,關于此事的跟帖更是多達數百。有人認為這是現代社會道德淪喪的表現,也有人認為這是檢驗防艾的試金石,一時間各種猜測和質疑鋪天蓋地。直到10月14日,一家華東媒體率先以《“艾滋女”開博曝光數百性接觸者》為題,報道了此事。10月16日,該報再爆猛料,稱與“閆德利”取得聯系,并進行了長時間的網絡采訪。但始終都未對采訪對象“閆德利”的身份進行核實。10月17日才有記者首次走進容城縣賈光鄉賈光村進行實地采訪。尋找事件真相的調查性報道從此時起才真正開始。
“閆德利”事件最初從網絡上傳播開來到真正有媒體進行實地采訪做調查性報道,之間一共隔了5天。首先,在這5天時間里,各大報刊只是持觀望態度,并沒有履行媒介告知大眾事實真相的義務,此時網絡傳播的快速,導致了該事件被“越描越黑”。16日華東某媒體的采訪,也只是網絡采訪,報道的可信性也要打折扣。這里先不談各主流報刊,就容城縣的媒體而言,他們并沒有積極地進行調查和辟謠,放任網絡傳言。容城縣積極樹立的“北方服裝之都”的形象也被“閆德利”事件的負面影響所掩蓋。其次,在這5天時間里,雖然網民們樂此不疲地對該事件進行討論,從最初的驚奇,到對閆德利的惡語相加,再到最后進行全面的批判,始終沒有人站出來提出質疑的聲音,各大報刊也因為“爆料”倍出,沒有作出及時的采訪報道,因為擔心會誤導受眾而在一旁觀望。
二、網絡傳播隱匿性對調查性報道的影響
網絡傳播的另一個特色是傳播主體的隱匿性,美國《紐約人》雜志在1993年曾刊登過一幅漫畫,下面寫著;“On the internet,nobody kowns you are a dog.”①,這一點充分說明網絡傳播隱匿性的特點。“閆德利”事件最初是由閆德利的前男友楊某在網上開博發帖散布該事件的,因為博客是網絡虛擬的媒介,楊某可以大膽的誹謗閆德利和其他279名人員。該事件的傳播,得到越來越多的網友關注,大家踴躍發帖、聲討和評論,可以說楊某只是該事件的始作俑者,真正使得該事件產生惡劣社會影響的是一些網民不負責任的言論。這里不難看出楊某公然開博誹謗,網民肆意的謾罵、聲討,這些不負責任的行為的動因還是網絡傳播的隱匿性。因為網絡傳播的隱匿性,網絡上許多信息的真實性就無法在短時間里得到核實,“閆德利”事件從發生到真相大白一共經歷了13天,在起初的幾天里網民是猜測和謾罵,媒體只是在一旁觀望,任由網絡上流言四起;也因為隱匿性,給調查事實的真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倘若調查采訪的方式不當就會嚴重影響調查性報道的真實性,最先對該事件進行報道的華東某媒體,于10月16日對“閆德利”進行的采訪,因為是通過網絡進行的,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這次采訪因網絡傳播的隱匿性而失敗。
網絡是建立在現代數字技術基礎之上的虛擬空間,其廣度和時間上的延伸是傳統媒介所無法比擬的,也賦予了網絡極大的隱匿性。在網絡上人們可以拋棄現實的社會身份,以一種更“自由”的身份在網絡上獲取和傳播信息,使人們可以擁有更多的知情權并打破話語權的壟斷。這也給調查性報道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調查性報道能否對網絡中的事件進行報道;報刊中的調查性報道是否會推動網絡上的言論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在采訪時運用網絡采訪手段的真實性是否會因為隱匿性而受到影響等等。
三、如何在網絡傳播時代做好調查性報道
首先,針對網絡傳播的時效性,調查性報道應以網絡事件為“由頭”。“在近現代新聞傳媒業的發展史上,伴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新聞時效性要求的日益提高及新聞時效觀的演變可以說是傳媒業務變遷中的一個重要現象。”②。與此相應的報道方式也應該有所改變,網絡傳播的時效性是報刊中調查性報道所欠缺的。在當今社會,很多熱點問題大多都最先在網絡上出現,比如“閆德利”事件、“天價煙”事件、“周老虎”事件等等,這無疑給以揭露事實真相為目的的調查性報道帶來取之不竭的“資源”,調查性報道的記者可以以新聞專業者的角度審視事件并決定是否進行調查,以網絡事件為“由頭”并及時加以專業審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調查性報道在時效性上的不足。但還應該注意的是,“閆德利”事件中,媒介的報道雖然有點滯后,但就整個事件的惡劣影響來看,媒介的關注多少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里就需要記者在新聞敏感的指引下先選出報道對象,然后再小心求證,可以在報刊中先發出相關報道,但一定要保持中立,或提出質疑,同時在文中要注明,以后還會有更多更詳細的調查性報道給出。
其次,網絡傳播的隱匿性,可以為調查性報道提供更多的線索。因為網絡傳播隱匿性的存在,網民們可以就某網絡事件暢所欲言,這一方面為調查性報道提供更多的線索,另一方面也為調查性報道糾正網絡傳播失實提供了機會。“閆德利”事件始于博客,源源不斷的“爆料”在博客中出現,網民們也開始對該事件進行各方面的評價。相較于網民們來說,新聞工作者更具有專業素養,可以從事件的表現看到更多的本質并提出反思。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曾提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議程設置’這一功能必須經過媒體的記者、編輯等才能實現。”③可以看出普通網民是不具備這種素質的。另外,調查性報道可以以網絡傳播為手段,比如進行網絡調查。調查性報道要做到依托網絡傳播,同時修正其失實等缺陷,最終做到引導網絡輿論和傳統媒介輿論,用調查性報道獨特的魅力還事件和大眾以真相。
最后,調查性報道還需注意自身的影響力,比如媒體對某網絡事件關注得過早會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參與網絡傳播會不會導致自身也被網絡言論所蒙騙等等。這里就需要調查性報道把握好一個“度”,雖然及時關注網絡事件可以克服報刊時效性的不足,但要表明立場;運用網絡調查要注意驗證,引導網絡輿論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這樣,調查性報道才可以在網絡傳播大行其道的今天越“報”越精彩!■
參考文獻
①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第77頁
②張詠華:《網絡新聞業與跨文化傳播》[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8,第354頁
③郭敬波,《艾滋女事件:網絡不是誹謗者的“避風港”》[J].《社會觀察》,2009年12期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