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廟位于天安門東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是紫禁城外朝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你徜徉在古色斑斕的建筑中時,也許并沒有注意,在太廟的院落當中有幾口古井,正默默地見證著歷史軌跡。
您問了,太廟里要水井干什么?皇上一年就來那么幾趟,恐怕這水井的用途也不太大。其實不然,在古代,水井對于太廟來講是十分重要的,幾乎天天都離不開。
了解老北京的人都知道,紫禁城里皇上一家子喝的水,是從西直門專門運送來的玉泉山的水。皇上要是來太廟祭祖,水也照送不誤。那太廟還要水井干嗎呀?
太廟5口水井里的水主要有這么幾個用途:一是禮儀之水,二是清洗之水,三是烹飪之水,四是生活之水,五是灌溉之水。您一定說我故弄玄虛,哪兒有這么復雜啊?
您別著急,請聽我慢慢道來。
一是禮儀之水。大戟門左右各一口水井,南北方向正對東西玉帶橋,這兩口井和太廟的中軸線完全對稱。另外,兩口井都建有六角黃琉璃瓦井亭,是大戟門的匹配建筑。大戟門和紫禁城的太和門一樣,是正殿的禮儀之門,與之相匹配的井亭自然也是重要的禮儀建筑。從形式上,起到了景觀的平衡和烘托作用,使大戟門更加穩重和莊嚴;從理念上,又具有“天人合一”的神秘意義。井亭的屋頂稱作“頂”,“”就是“盒子”的意思,也就是說井亭的房頂像一個六角型的“盒子”。但是,這“盒子”既沒有蓋兒,也沒有頂,中間是空的,露著天。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古代人認為,祖先離開了人世,靈魂就升了天,天上下的雨就是祖先的淚水。井亭之所以沒有蓋兒,就是要和上天保持聯系通道。還有一層意思是說,天上的露水是天帝所賜的神水,具有神奇的力量,飲之可長生不老。因此,皇家園林建筑都建有承露臺,上有銅制的仙人托著承露盤。甭管怎么解釋,這天上下來的水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物質。天上的水通過通透的頂落入地上的井中,井水就融合了神奇的力量。用這樣的水祭祀祖先,是一種極大的尊重,是當時重要而嚴肅的禮儀之一。
二是清洗之水。在太廟東南角有一組獨立的建筑群,這就是犧牲所,是皇家祭祀祖先宰殺牲畜、制作犧牲的地方。由北殿、正門、治牲房、宰牲亭等組成,祭祖所用的牛、羊、豬等(稱作“牲牢”)均在此宰殺。宰牲要經過“入滌”“省牲”“宰殺”三個程序。治牲房位于正門內,黃琉璃瓦懸山頂,室內無柱,設有毛血池,是洗滌牲畜及禮部尚書在祭祀前三天省牲之處。宰牲亭在治牲房以里,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是宰牲之處。在犧牲所門外有一口井,并建有井亭。這口井的位置表明了功用,而井亭的規制,也表明禮儀建筑的性質。制作犧牲的對象——活蹦亂跳的牛、豬、羊,在這里要先用大木槌猛擊頭部,剝奪它們的生命。然后在犧牲所里,用井中所取之水進行清洗處理。動物為皇上祭祖而獻身,皇上也要表示垂憐和體恤,所以要以禮相待,把其生命的最后地點修建成莊嚴的禮儀建筑。
三是烹飪之水。清洗好的犧牲和其他的祭菜,要在大戟門西側的神廚進行烹制和加工。神廚為黃琉璃瓦單檐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是制作犧牲等祭品的廚房。內設鍋灶,上有天窗,經數百年煙熏火燎,室內屋頂已被熏黑。神廚烹飪時所用之水,剛好是用和神廚距離最近的大戟門西側井亭的井水。井亭高8.55米,為黃琉璃瓦頂六角亭,梁架用鎏金斗承托,亭內正中有水井一口,井臺上是六角漢白玉井圈。
四是生活之水。明清兩代在太廟西南的奉祀署,是管理太廟的太監們居住的地方。據歷史記載,奉祀署原為獨立的一道圍墻,大門朝北,左右各有房三間,是平時管理太廟的機構。明代由內府神宮監管理,設掌印太監一人,其他管理人員10余人。清代屬太常寺,設七品首領一人,八品副首領二人,太監20人。當時,在奉祀署院內有一口水井,就是當時太監們飲用、做飯、洗滌的生活用水。太監們在院子里種的蔬菜,也由這口井水澆灌。現在,這口水井已無蹤跡可尋了。
五是灌溉之水。這里說的灌溉,不是太監在小院澆菜地,而是一項繁重、持續的體力勞動。2009年上半年,在太廟修繕整治的工程中,發現了一口古井,位于前琉璃門西側,現郜三喜烈士雕像前方。
這口井深約8米,由青磚砌成。井圈為漢白玉,六方形,上口內收。井圈高0.56米,最大對角直徑0.98米,井口內徑0.39米,側面相對兩個穿轆轤軸的小孔為0.08米。在井圈上,保留著頻繁使用的信息:穿轆轤的小孔已經磨成了橢圓形。更為明顯的是井口,已經被轆轤繩磨出了十幾道深深的溝痕。
據專家判斷,此井為灌溉太廟樹木取水之用。明清兩代,太廟有柏樹1000多株,灌溉澆水是個大問題。特別是在明初太廟柏樹栽種時期,澆水就更為重要。根據井圈用料和造型工藝,此井是明初隨太廟初建而挖掘、修建并開始使用的。當時,井圈上安裝著手搖的打水工具——轆轤。堅硬的漢白玉井口被柔軟的麻繩磨出十幾道深深的溝痕,絕非短日之功,而是經歷了幾百年的光陰。太監們揮汗如雨,木質轆轤日夜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這才有了今日太廟古樹遮天的濃陰,這才有了太廟蒼翠的絕妙美景。
我們看到這口井,睹物思情,不禁為古代先人肅然起敬。新發現的這口井已經在原地復原,并且圍上了漢白玉石欄,在傲視蒼穹的古柏下,成了太廟新的歷史景觀。
編輯/麻 雯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