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紅旗譜》、《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這些伴隨著新中國一代青年成長的熟悉的圖書以及家喻戶曉的《青年文摘》,都與一個有著悠久、輝煌發展歷史且歷久彌新的名字密切相關:中國青年出版社。
篳路藍縷,歲月悠悠。60年來,這家直屬于共青團中央的老牌出版社,在出版理念上一直堅守著“為青年服務、做青年人的良師益友”的理想和追求,始終保持著一種非??少F的“青年人”蓬勃奮發的激情,既與時俱進又守正出新,出版了一大批貼近讀者需求、觀照社會發展潮流的優秀圖書和期刊,鍛造了金燦燦的“中青”品牌。
今年,適逢中國青年出版社建社60周年,為了了解這家被視作“中國青年一代精神導師”的出版機構的發展經驗,本刊記者專訪了中國青年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張景巖。
60年崢嶸歲月:自強不息。守正出新
中青社歷久彌新的建社立社強社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是我們最渴盼了解的。在張社長的娓娓而談中,我們獲悉,1950年創社之初,除中央部委直屬的幾家出版社和各地的人民社之外,全國出版社的數量屈指可數。其中,以青年讀者為主要對象的出版機構,中青社是唯一一家。建社后,出版社便策劃和引進出版了一系列影響很大的、后來被譽為“紅色經典”的系列圖書,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紅巖》、《紅日》、《紅旗譜》、《李白成》等,此外還出版了不少介紹外國科技知識的圖書。這些圖書的成功出版,奠定了中青社發展的基礎。
進入90年代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圖書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與此同時,做青年讀物的出版社也不再限于中青社一家,很多人民社、文藝社等,都通過青年讀物類圖書來開拓市場。在談及出版社定位和發展規劃問題時,張社長指出:“中青社作為老牌的專業青年出版社,還是應該注重以青年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前文學是出版社的主要出版題材,因為文學是影響人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F在在這個領域我們雖然因為其他出版社和民營策劃公司的介入,影響力下降了。但是,我們轉而下大力氣去擴展青春、勵志、修養、時尚類圖書,使之成為主打品牌,也同樣可以繼續鍛造好中青社的青年讀物品牌?!?/p>
確實,在張禮長所提及的出版領域里,中青社這些年來做了許多新的嘗試且頗有建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青社的IT類圖書,在全國銷售排名中排在機工社、清華大學社、電子社、郵電大學社之外的第五名,這對于非此科班專業的中青社而言是難能可貴的。藝術設計類圖書則可以稱得上是中青社最具特色和品牌知名度的類別。最近,根據開卷公司的統計,中青社在這一出版領域的市場占有率一度排名第一。
無論圖書、期刊,還是其他出版形式,中青社都始終遵循為青年服務這個方向和追求。培養、影響青年人,做青年人的良師益友,是中青社一以貫之的不懈追求。
“總結出版社不斷成長壯大的經驗,我想最關鍵的一點在于,出版社在60年發展歷程中,始終堅持自強不息和開拓創新的精神和理念,緊跟歷史流變,在時代大潮中堅守為青年服務的宗旨,厚積薄發,開拓進取?!睆埳玳L如足說。
或許,正因為對創新和堅守有著一種清醒的執著,這位對改制后的蛻變與飛躍、艱難與障礙有著更豐富感受的老牌大社掌門人,對改革的認識和思考充滿著睿智。據張社長介紹,今年是中青社全面推進改制的關鍵年份,社里計劃在六七月份完成全部工作。我們了解到,跟其他出版社的情況一樣,中青社的改制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瓶頸如人事管理、老員工的安置問題等。同時,他還強調,改制使出版社更有靈活性了,兼并淘汰的步伐恐怕要比過去幾十年都快。尤其是退出機制起作用之后,有些差的出版社會被淘汰出局,這意味著部分社有可能獲得更好的資源,包括選題、人才等。企業競爭會使有的出版社在管理、人才、作者等方面強大起來,形成優勢競爭力。
在肯定改制的促進作用的同時,張社長還作了進一步的思考。他指出,出版社按照企業機制的管理模式運營,價值與利益有時會產生一定的矛盾,會面臨一些選擇的困境,比如要社會效益,還是要經濟效益?因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具備的書當然好,但有利無害的書,出還是不出?是個問題。但是,作為出版人有一個最根本且必須遵守的原則是:有害無利的書,絕對不出;有利無害的書,可以嘗試出。至于尺度如何把握。矛盾如何化解,遇到具體情況再說。
數字出版:換個爐灶炒新菜
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結合,已經成為出版業當前及今后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張社長說,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對出版業沖擊很大,報紙首當其沖,不少如《紐約時報》等極具影響力的報紙均停止了紙質出版而轉戰網絡,數字出版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不可低估。但是,紙質出版要完全過渡到數字出版,起碼在中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他認為,紙質與數字這兩種出版形態,彼此間是一種遞進的嬗變關系,還是新的形態成長起來后慢慢吃掉舊的?以及這種新出版業態會造成什么影響,彼此間是消亡還是共存?現在都還說不好。
在交談中,我們了解到中青社的數字化推進工作,不僅扎實而且富有成效。目前,刊物數字化領域,《青年文摘》、《中國青年》等刊物都有了電子雜志版本,與龍源期刊網合作六年來,上述期刊的點擊和引用率在全國期刊中名列前茅?!肚嗄晡恼愤€開通了手機報。走在了國內許多走市場的大刊的前列。為了讓我們對此有直觀的認識,張社長還用自己的手機向我們演示了手機報。接下來,中青社將進一步加快數字出版的發展步伐,如把所有圖書都轉成電子書,并跟新浪等知名網站開展合作,開展收費閱讀業務。
“不過,我們社的數字出版工作總體上來說還是做得不夠,在全國出版社里面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水平。目前,這方面遇到的問題主要是,有的作者不肯簽網絡出版的合同,有的書作者找不到了,沒有獲得網絡出版權許可,就不能出網絡版圖書?!睆埳玳L進一步補充道。
此外,在數字出版問題上,張禮長認為很有必要對電子書的價值重新進行評估。他說,紙質書如果印數只有幾千本,可能就會虧本,但電子書就算只有一本,也可以出版。針對現在很多編輯不愿意把圖書轉換成電子書推向網絡,認為這樣做會影響到地面店的銷售的情況,他解釋說:“其實,我認為這兩種銷售形式應該是并行的,很多買書的人并不上網,而內容與紙質載體的結合,給人一種傳統的感覺和審美,這也是為什么我認為傳統出版還有生存空間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數字化進程的推動還表現在銷售數字庫的建設、編輯過程數字化、數字照排等其他方面?!?/p>
張社長還認為,網絡雜志不能僅限于將雜志電子化,其內容應區別于紙質雜志,網絡雜志的信息要更新得更快。電子閱讀方面,目前部分出版社的圖書或期刊已經提供網上免費閱讀,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提供免費閱讀的通常都是一些不太好的書,而好的書出版社通常不會輕易提供免費閱讀。比如漢王的一些電子書,經常會發現許多錯誤,做得比較粗糙。但是,目前做不好并不能代表數字化的未來不好,出版業今后發展是一定要往這個方向努力的?,F在的青年人習慣于新媒體閱讀,要影響青年人,就要結合青年的特點,用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去呈現內容。此外,在數字化的推進過程中,因資金、人員等方面的困難,傳統出版社很難做到像盛大網絡那樣的程度。
談到這里,張社長沉吟了片刻,然后義接著說道:“從內容提供者的角度來看,互聯網是屬于工具層面的,就像以前炒菜用石器、瓷器,后來用鐵鍋,現在用電磁爐一樣,工具不同,但目的還是一樣的,那就是要炒菜。因為互聯網的廣泛使用,現在人們的信息很多,需要分清對象,找好受眾,讓他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需要的信息。出版社就是從事這項工作的機構之一?!?/p>
《青年文摘》: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1981年創辦的《青年文摘》,已經成為中青社的一個重要期刊品牌。張社長作為《青年文摘》的元老,曾長期主持和主抓刊物建設工作。當提到這本影響了改革開放后的數代青年的雜志,他的語氣是自豪的,也是充滿沉思的。
《青年文摘》創刊之初,通過在央視聯合舉辦系列知識競賽,在青年人當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銷量很快逾百萬。張社長說,在多年的品牌維護和建設中,“內容為王”一直是中青社牢牢把握的核心要旨,并且切實地落實到每一篇文章的選擇和編校上去。青年人的特點是興趣廣泛,活潑,動性大。根據這樣的人群特點,選擇文章時我們盡量做到多、短、精。原來每期摘40篇文章,現在改為60多篇。規定長的小說不能摘,且不得重摘錄多篇同出處文章。
在談及期刊“變”與“不變”的度如何把握時,張社長說:“最根本的是雜志的辦刊宗旨不能變。像《青年文摘》‘做青年的良師益友、給他們的成長提供有益思想’等宗旨,這些不能變。而欄目、內容、表現形式則經常要變。當然,我們主張的是漸變,如體現在細節上,設計、插圖要更精美,使用原創圖片;做青年喜歡的樣式,根據青年人的特點來生動表現閱讀內容等,追求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經過多年的努力,《青年文摘》已經樹立了有一定影響力的讀者品牌,很多老讀者成年成家之后,繼續給孩子訂這個雜志。這也許便是《青年文摘》能一直保持著一種正面積極的影響并且能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現在,中青社十分重視雜志編輯團隊的年輕化建設問題,每年都從名牌學校招聘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優秀人才加入到編輯隊伍中來。目前,《青年文摘》編輯的平均年齡在31歲左右。 《青年文摘》雜志的讀者對象主要是青年人,而青年人的閱讀習慣受手機和互聯網的影響最大,因此受到新媒體的沖擊也最大。張社長介紹說,目前中青社與騰訊等幾個知名網站的讀書頻道均開展了系列合作,《青年文摘》每月大約有一兩百萬的點擊率。
此外,盡管手機出版的盈利尚不明顯,但為了搶占未來數字化發展的一席高地,《青年文摘》與中國移動合作開發了手機報。《青年文摘》手機報自2009年6月上線以來,部分省份的訂戶已達15萬,這個銷量在各類手機報中都算是比較好的了,今年社里定的目標是50萬?!肚嗄晡恼返氖謾C報同樣很精短,每期5千字左右,內容全部重新編排,每周發五次,每月十幾萬字,相當于一本紙質雜志的文字量。
“走出去”:不苛數量,但求質量
“走出去”方面,中青社一直給人一種拓荒者的形象,早在2007年就率先在倫敦成立了國際分社。中青社的倫敦分社,采用國際通用的商業模式進行運作,目前主要開發比較受海外市場歡迎的藝術類讀物,如攝影、風光等,并與國外經銷商合作進行銷售。此外,中青社還設有一個專門的制作團隊,也邀請國外作者來參與選題策劃和創作。
這種“第一個吃螃蟹”的氣魄和眼光從何而來?張社長對“走出去”又有著什么樣的判斷和見解呢?
他跟我們介紹說:“開展‘走出去’工作,中青社的做法是不打算推進得太快,但要完全按國際模式進行,求質量和成效,而不是為了迎合某項政治號召來做這些事情。我們當初搞倫敦分社,也并不是哪個領導一時高興下了命令,社里這樣做是出于國際市場的需要,是一種自發性的商業行為。在選題已接軌好的題材才會受到國外讀者的歡迎??鬃印⒗献拥冉榻B中國文化內涵的東西,外國人并不一定愛看,也看不懂。—個國家只有自己強大了,外國有了解你的需要,純文化的東西才會有市場。這也是我們一直要求自己‘走出去’,實際卻很難‘走出去’的—個關鍵原因。我們相信,自己做足了功夫,才有競爭優勢。中青社在國際出版領域從來不是單純追求數量,而是策劃真正對路的圖書,如跨界設計、園林、服飾等通用性強的內容題材?!?/p>
據報道,在2009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中青社的銷售碼洋是單社排行里最高的。其中,《中國》畫冊等圖書在國外銷了3萬多冊,這也充分證明了中青社的思路是可行的。
結束采訪,我們深深為張景巖社長“多做實事,少說空話、假話”的睿智和毫不張揚的風范所折服。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他的帶領下,中青社未來的發展之路將走得更順,更遠。中青社這家有著60年輝煌歷史的出版社,必將會為中國出版業作出更多的貢獻,在出版史上續寫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