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單內外:2009自主張閱讀典藏》——開年后的這期專題,或許多少會令讀者們頗感到有些意外。二十多個頁碼的篇幅,集結近三十名出版以及泛出版相關人士2009年的私人閱讀感悟,關涉書的名字、內容、思想、旨趣、裝幀、版式、作者、編輯、推廣、得失……what is in or what is out皆全盤托出。
這個專題,可以說,既是年度盤點新增加的部分,更是本刊的一種新的嘗試。因為,出版與閱讀攸關。對于個體而言,閱讀是私密的,下意識的,不必闡明緣由。對于行業而言,則需透過難以預期的閱讀創作和供給來運行。唯有將兩者巧妙地結合,出版業才能最大限度找到激活讀者閱讀的理由。本刊希望這種看似泛泛的集結,能從文本意義上提供些許供出版人參照或思考的“閱讀的線索”——想讀、該讀、可讀、將讀、會讀、過去讀、正在讀(注:臺灣出版人蘇拾平先生語)等等。出版人做的是關乎閱讀的買賣,自身倘若沒有一桶水的儲備又何來給讀者捧出一碗水的底氣呢?如何入,從何悟,以何出,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對于圖書把握的關鍵或許即在于此。
如果,這些個泛泛的“自主張”使讀者在意外之余,還能有那么一點過癮的閱讀驚喜,編者或許能藉此將這個專題視作一種閱讀推廣來聊以自慰。倘若,讀者還能由此聯想到一點點唐諾先生以及《閱讀的故事》的話,那更是編者的莫大榮幸。《閱讀的故事》是唐諾先生前半生閱讀傳記的厚積薄發之作,曾人選2005年《亞洲周刊》全球十大中文好書,談及閱讀的記憶、困惑、方法、知識、夢境等,以一種極其獨特的文體與思緒,闡釋了對各類書籍的探索和領悟、奇想與期待。此書被贊譽為“是出版人摸索、探索閱讀的最好讀本”——這也或將成為且正在成為本刊在創新開拓上的又一種新的追求。
走筆至此,筆者還想不吝地以本文的題旨作進一步的思維發散。
本刊今年推出了有關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專欄“推廣之路”。“走出去”是一個關涉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命題,具體到出版方面的作為和意義,實非區區一本刊物所能承載。但是,這個專欄的開設對一個刊物而言決不僅只是一個刊載專題文章的欄目而已。它視野開闊、宏觀、務實,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一個小眾媒體的追求:為推進中國出版“走出去”助以微薄之力,印證其“心有多大,舞臺即多大”的理想情懷。
眾所周知,形形色色的行業的宏觀的現實的問題和解決之道,主要取決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性的制度和規劃。而這種自上而下的解決之道,除現狀的查察,又何嘗不需要源于自下而上的思考、見地來支撐?而這,即是一個媒體存在和立足的根本所在,也是媒體職責的實質所在,公正、客觀、全面地反映某一領域當下發展的表象脈絡和內在理路,為一眾它所需求及被它所需要的行業及受眾服務。
然而,在這個社會價值多元、人心激蕩的時代,且不論其是最好還是最壞,我們早已經茫然于:書不好做不好賣,刊更難做更難賣。因此,在行業媒體日益邊緣化以及小眾化的嚴峻發展形勢下,如何才能使上述的這種職責和服務不至于成為一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奢望呢?好在,“一滴水里亦有太陽的光輝”還能時常能擊中諸多人內心的柔軟。所以,在本刊看來,“小規模大主張”或許不失為一種使奢望不那么輕易落空的方式。
如果,列位看官能認可,即使只是勉強。那么,筆者誠摯地期盼讀者諸君能透過每一個欄目,每一篇文章,每一個題目,在每一種小規模的蕩氣回腸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出版廣角》作為一個學術刊物、一個行業媒體在志向和追求上的每一種大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