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研究,編輯人員的道德修養被鎖定為事業心、奉獻精神、尊重作者、團隊精神、編輯職業道德準則等方面,而缺乏對編輯人員的社會責任意識、學術規范意識、法治意識和環保意識的研究。而這些過去被忽視的方面,恰恰是隨著數字化時代到來而日顯重要的方面。
中國社會進入了數字化的時代,或換言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媒介化社會。作為出版中心環節的編輯工作流程和生產方式,也將隨之發生顛覆性的變革。
近30年來,我國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論者從多個側面對編輯的素養進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批可圈可點的理論成果。但是,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描述的層次和編輯作為出版中心環節的認識層面,并未真正觸及編輯作為數字化時代知識共享(取代過去所謂的知識傳播)的中介(涵蓋但不局限于過的所謂把關人)、出版資源整合者、知識生產組織者、數字內容提供者這些重要角色的獨特素養要求。在新的歷史時期,應該站在信息社會的高度,對編輯角色定位進行重新審視,其中,道德修養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
以往的研究。編輯人員的道德修養被鎖定為事業心、奉獻精神、尊重作者、團隊精神、編輯職業道德準則等方面,而缺乏對編輯人員的社會責任意識、學術規范意識、法治意識和環保意識的研究。而這些過去被忽視的方面,恰恰是隨著數字化時代到來而日顯重要的方面。
1 編輯人員的社會責任意識
在數字化時代或媒介化社會,編輯人員對所傳播的知識和信息的社會效果要有清醒的認識,并自覺按照社會效益為重的原則做好信息中介的工作。當今社會人們對信息傳播時效性的要求更高。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即時傳播,但是,人們對信息的接收能力、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并不能適應這種瞬時性,對某些信息會產生過激反應或認識盲區。因此,對信息的傳播還不能一味求快,編輯人員對信息傳播的社會效應應有清醒的意識,對信息傳播的社會影響進行預估,力求避免信息傳播不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如有關“毒香蕉”的不實報道,關于注水西瓜的捕風捉影的報道,就曾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危害。
有些新聞事件雖然發生了,但是因為可能帶來社會危害,不宜傳播至少不宜直接傳播。如有研究表明,關于自殺事件的不當報道就有可能引發一連串的“連環自殺事件”,對因為媒體報道不當而引發的自殺事件,相關當事人應承擔道義責任,嚴重的還可能面臨法律訴訟。
2 編輯人員的學術規范意識
在數字化時代,編輯人員應該更加注意遵循學術規范,嚴格按照學術規范從事編輯活動,也以學術規范來約束自己的學術生產。
學術規范是指“學術共同體根據學術發展規律參與制定的有關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學術積累和創新的各種準則和要求,是整個學術共同體在長期學術活動中的經驗總結和概括”。“編輯作為新聞出版領域的把關人,在抵制學術成果發表和出版中的科學不端行為,營造和諧的學術生態中,應發揮積極推動和模范執行的作用,這包括建立健全科學的稿件評審與學術評價制度,論文查新制度,以及學術失范的備案與追懲制度。同時,編輯還應加強自身的規范建設,努力促進學術規范建設落到實處。”
在出版界,過去有一種糊涂認識,認為“天下文章一大抄,全看會抄不會抄”,因而自覺不自覺地放松了學術規范這根弦,某些編輯本人在撰寫文章時也染上了極不嚴肅和極不規范的習氣。學術規范意識不僅是個專業問題,更是一個道德問題,一旦逾越了界限,還會觸犯法律。
3 編輯人員的法治意識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編輯人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應該自覺樹立法治意識。作為數字化時代知識共享的中介,編輯人員的法治意識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中,顯得尤其重要。
“網絡所特有的特性致使原有的法律規范難以維護網絡空間的良好秩序,傳統的道德觀和法律觀在虛擬世界中遭遇到巨大的沖擊。”網絡主體的道德建設亟待加強。如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就規定了計算機用戶在網絡系統中應遵守的10條行為準則:不應利用計算機去傷害他人;不應干擾別人的計算機工作;不應窺探別人的文件;不應用計算機進行偷竊;不應用計算機作偽證;不應使用或拷貝你沒有付錢的軟件;不應未經許可而使用別人的計算機資源;不應盜用別人的智力成果;應該考慮你所編程序的社會后果;應該以深思熟慮和慎重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等。
編輯人員掌握著比一般網絡使用者更加便利的信息條件,因此在建立和維護網絡空間的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方面,理應承擔更多的責任。
4 編輯人員的環保意識
近年來,日漸加重的生態危機開始喚醒民眾的環境意識,重視從道德的角度上認識自然、保護環境。這是社會的進步。而人的環境道德活動也與新聞傳播關系密切。一方面新聞報道通過對新發現的或創造的優美或奇異的自然環境展示給人以迷戀向往,鼓舞人應當與之和諧相處。另一方面新聞報道通過對環境受到污染破壞的揭露,以自然美遭受踐踏的事實引起人的反思、關注,進而引導人去“亡羊補牢”。這兩方面的新聞都能提高公眾保護自然環境的認識。筆者認為,一個環保意識不強的編輯出版工作者,絕不是一個合格的編輯出版工作者。
傳統出版要耗費大量的紙張,導致森林遭到破壞,數字出版為環保型出版創造了新機會。我國臺灣出版業界曾計算出要維持臺灣地區目前一年的出書量,要以損耗將近30萬棵樹為代價。如果推廣數字出版,這樣的局面將得到緩解。從這個意義上說,編輯出版工作者對數字出版的自覺,也是對環保的自覺,數字出版的水平,可以作為維護地球家園的環境倫理水平的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