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不僅與文化建設息息相關,也與素質教育緊密相連。閱讀《解讀廣西》叢書的感受要比直接灌輸廣西區(qū)情要好得多,閱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啟發(fā)思考。
讀完《南國早報》編著的《解讀廣西》叢書,感到十分驚喜。這套洋洋灑灑140字頗有創(chuàng)意的歷史文化叢書,閱讀完后筆者強烈地意識到,這是廣西媒體記者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從文化人全新的視角,多側面介紹了廣西文化、廣西自然、廣西人文、廣西風情、廣西歷史和廣西地理的知識讀物,是廣西知識性圖書的最新集成。《解讀廣西》一共7卷,分別為《桂籍歷史人物》、《寓桂歷史人物》、《風情廣西》、《風物廣西》、《神游廣西》、《探秘廣西》和《沿著徐霞客的足跡》,其豐富的信息容量和對廣西文化和風景文物的準確解讀,為人們認識歷史的廣西和現代的廣西打開了新的窗口,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解讀廣西》叢書由《南國早報》的幾十名記者奔赴廣西各地,入深山、進村寨,尋古探幽、采奇擷趣,對廣西的人文、景色、民俗、風物,作了一次立體式梳理,從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對廣西文化歷史認真挖掘,精心采訪,揮椽撰述,評述而成,集結成書。書中還插入了幾百張具有濃郁廣西風情和民間風味的珍貴歷史風情照片,將八桂文化的渾厚底蘊與海洋時尚元素糅合在一起。確切地說,閱讀此書是一次廣西的文化之旅,精神之旅,發(fā)現之旅和感知之旅。
該叢書以前所未有的展現給廣西的歷史人物、文化風情、民俗民風,以全薪的闡釋,為讀者對廣西的文化的思考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閱讀此叢書,你可以從中認識一個地方——廣西,熟知一種人——廣西人,品嘗一種文化——廣西文化,感受一段歷史——廣西歷史,重估一種價值——廣西歷史的掌紋。
一般說來,歷史文化雄厚的地方,學術文化、精英文化必定會趁勢而起。有了眾多厚實的大眾文化現象的積累,才有高端的學術文化、精英文化。現在歷史文化雄厚的地方,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分野越來越模糊。從廣西的文化發(fā)展歷史來說,也不例外。20世紀30年代,陳寅恪說:“中國將來恐怕只有南學。”無獨有偶,錢鐘書先生也說:“中國有三個半人,兩廣人算一個,江浙人算一個,湖南人算一個,山東人算半個。”茲以“革命”的名義,試為諸公剖析之。帶頭搞事的能力,當推兩廣人。舉個直觀的例子,洪秀全在廣西起事,孫中山搞辛亥革命,康有為、梁啟超領銜戊戌變法,中華民族適逢兩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兩廣人都站在風口浪尖,把神州大地搞得風生水起,乾坤顛倒。在學術的層面,廣西沒有理由無所作為,而應該是大有作為。《解讀廣西》叢書正好填補了這方面學術理論的空白。在旅游的層面,人們到湖南去旅游,湖南的導游會跟你讀岳麓書院門口的對聯(lián):“唯楚有才,于斯為盛。”這會給游客以深刻的印象。但是,廣西的導游卻沒有這種意識。往往只有在桂林時才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塑山水甲桂林。”但在《解讀廣西》叢書的《神游廣西》一書中,寫到了很多內容深刻、容易記憶的文化景觀。書中還介紹了瀕臨北部灣的藍色海岸,恬靜厚重的古鎮(zhèn),鬼斧神工的橋梁,氣勢磅礴的瀑布,古韻悠長的寺廟。我們廣西的導游可以將這些地方和文化灌輸給游客,使其成為吸引外地人關注廣西文化提綱挈領式的導讀。廣西人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自身也在這一創(chuàng)造進程中被不斷重塑著,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廣西地域文化的本質方面應該只有廣西人自己的體察最深刻。
交流是文化的鑰匙。廣西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提煉、發(fā)現、善識。對于廣西文化,我們的“善識”功能還不足。廣西文化中還有很多好的東西沒有被我們發(fā)現。正如沈北海先生在《解讀廣西》叢書序言中寫道的:“八桂之地,這片由北回歸線橫貫而過的土地,峰巒清奇,江山端秀,人才輩出。但更多的人只知有桂林山水,而于廣西的人文景觀、烽火歷史、豐饒物產,卻知之甚少。”《南國早報》推出《解讀廣西》叢書,正好補了遺珠之憾,作為廣西文化的一種解讀和對世人的長遠影響。我們是需要這樣一套叢書,來講述廣西的昨天和今天。
記者們的寫作和評述,讓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文章的視野自然超拔于蕓蕓眾生之上。有體現思想史的厚度,也有貫穿社會史的思維;有對歷史長時段累積的分析梳理,又有對進行中的當代史實的大膽研判;既有傳統(tǒng)國學考證之功,也有年鑒學派、新社會史等最新西學方法;有重精英之學廟堂之高,也有重民間民俗江湖之遠;所選所判之文,既有文學、歷史、哲學,也有藝術、審美、社會、倫理,體現了充分的兼容性和豐富性。從而在古與今、雅與俗、中心與邊緣、傳統(tǒng)與現代、鄉(xiāng)土與國家、歷史與現實、文化與經濟、北方與南方、城市與鄉(xiāng)村、地域與全球之間,找到了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和結合處。廣西屬嶺南地帶,舊時是瘴癘叢生、謫官流放的代名詞,唐代柳宗元憂憤而至,宋代蘇軾和秦觀落寞而來。顏延之、元晦、柳開、黃庭堅、范成大、張孝祥、解縉、王守仁、徐霞客、于成龍、康有為等千古名人。先后把他們的腳印,深深地留在廣西的土地上。廣西養(yǎng)育過唐代著名詩人曹鄴和歷史名臣周渭、蔣冕、袁崇煥、陳宏謀;走出過苦瓜和尚石濤,出過晚清嶺西五大家和臨桂詞派;抗法名將馮子材、劉永福,席卷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義軍洪秀全。廣西為大家所云集,廣西人也曾一起書寫中華歷史,廣西的山水人文何其幸耶,曾引來無數“英雄”競折腰。
筆者認為,這本書應該成為是廣西中學或高等院校的鄉(xiāng)土和區(qū)情教育讀本。近幾年,鄉(xiāng)土文化熱剛剛在中國興起,還處于一個摸索的階段。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認為:“鄉(xiāng)土教材要承擔起傳承地域文化的重任,讓年輕人我回精神上的家園。”鄉(xiāng)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不僅與文化建設息息相關,也與素質教育緊密相連。閱讀《解讀廣西》叢書的感受要比直接灌輸廣西區(qū)情要好得多,閱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啟發(fā)思考。
《解讀廣西》叢書還沉淀出歷史的厚重,重新寫到了廣西是中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足足比泉州的海上絲綢之路早了上千年。讓人浮想起海洋文明與廣西的關聯(lián)——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綿延不絕的海上絲綢之路就發(fā)祥于廣西。
廣西本土文化的書籍過去不是沒有出版過,只是像這樣比較系統(tǒng)、圖文并茂,跨越時間長,涉及文化領域的各方面,全面而又詳細介紹廣西歷史文化的書籍比較少,相對而言,外省、區(qū)、市出版這方面的書籍就比較多,內容也比較厚重。廣西出版要立足廣西、面向全國,走進東盟,走向世界,廣大讀者很需要《解讀廣西》這樣的桂版系列叢書面世。該叢書是全面、系統(tǒng)、權威介紹廣西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系列叢書,是一套愛國主義教育、區(qū)情教育、鄉(xiāng)土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好教科書及文化資料庫或說通俗讀物。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八桂大地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和豐碩成果,對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從這個意義上看,《解讀廣西》叢書的出版,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國內的同類圖書相比,《解讀廣西》叢書有五大特點:
1 選題新穎。叢書選擇了在廣西,乃至全國有深遠影響,并可以在八桂大地追溯到其根源,或找到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的文化事件。
2 內容詳實。叢書涉及的內容,是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廣西各方面有著深遠影響的文化事件,不僅要求在本領域內是最新的研究成果,還要求得到有關方面的權威認可。可以說是叢書在手,廣西的文化風貌盡收眼底。
3 通俗易懂。書中行文深入淺出,信息量大,閱讀界面親切友好,易于理解和傳播大眾讀物。
4 圖文并茂。印刷精良,照片珍貴,鮮為人知,不少是首次公開發(fā)表。
5 裝幀精美。《解讀廣西》叢書使用的紙張和開本達到一流國際標準,圖片設計大方,文字安排得當,封面既具有地方特色,又有時代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