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想西思】
一個重要的現象是,所有這些力圖在目系漫畫分一杯羹的英國或日本出版社,都深知日系漫畫的流行,與電子游戲、電視動畫和電影的推波助瀾不可分割,所以他們都各自推出極其精美的網站,內容除了簡單的圖書和游戲推介,更多的是互動平臺和社區的建設,甚至包括Facebook和Twintter的鏈接,以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年輕讀者。
今年2月16日,著名作家James Patterson授權IDW Publishing,將其《Wichand Wisand:Shadowland》改編為5集系列的漫畫書,定于5月發行。而在接下來的6月,IDW將發行由Patterson的《TheMurder of King Tut》改編的另一系列漫畫。
對此,James Patterson在接受《今日美國》采訪時表示:“漫畫應該能覆蓋比現在更多的讀者。”
并不僅僅是Patterson一人看好漫畫出版市場。Stephanie Meyer的《薄暮》已確定被改編成漫畫出版,Dark Horse出版社稱之為“CLAMP”的計劃在今年3月開始,包括《Chobits》、《Card CaptorSalmra》和《Magic Krinht Rayearth》在內的800頁漫畫書也會在今年出版。
從2008年,任天堂和索尼的掌上游戲機在英國的熱銷開始,日系動漫人物和漫畫也開始在英語世界大肆流行。比如,2009年英國最大的連鎖書店之一Waterstone就在各店堂內設置了漫畫書陳列架,而從課余時間圍在書架旁或坐或立埋頭看書的中學生們旁若無人的癡迷狀,可見漫畫書之流行之一斑。
日系漫畫御風面行
Manga,是日語里“動漫”的詞匯,現已成為英語詞匯里專指“動畫”和“漫畫”的專業語,而職業作者也因此被稱之為mangaka。
在日本,動漫出版又相當長的歷史。但從2306年開始,日本本土的漫畫銷售額連續數年負增長,標志著日本本土的動漫出版業進入了艱難期,一方面是人才于產業化,創作人才過剩;另一方面,內容創新上遭遇瓶頸,而技術和技巧的不斷提高,不能彌補內容的蒼白。因為動漫湊者聚集在年年人層面,新世紀讀者的E化,即電子化,包括閱讀習慣的改變,比如,不再在地鐵里閱讀紙制品,而代以手機、MP3等,也使得這些圖書和雜志的讀者趨于大量流失。
與日本相比較,英國本土的漫畫出版也經歷了從所未有的低潮。—方面,年輕讀者和包括兒童在內的低幼讀者不習慣看這種一幅一幀的動畫書,他們更接受電影或電視節目紙制版的圖書;另一方面,英國成人閱讀的漫畫以報紙連載的簡單4幅漫畫為主,也并不習慣閱讀帶有很強連續性并獨立故事性的書型漫畫。
2006年,波蘭出版商DarkHome開始在動漫出版領域大幅試水,出版英語版的日本頂尖的漫畫學習雜志《StyleSchool》以及《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系列,KazuoKoike(小池一夫)的《Path ofthe Assassin》和《CryingFreeman》也推出了英文版。對此,PWComics Week引用Dark Home公共部門經理Lee Dawson的評論:“日本人不需要英語市場,他們自己暢銷的出版物的銷量動輒超過百萬冊,而我們出版的最暢銷系列《LoneWolf》也不過90萬冊。”
內容為王
不過,在索尼和任天堂兩大日本公司電子游戲機全球熱銷的帶動下,日本的動漫產品和動漫形象以及形式也開始在全球暢銷。
僅以英國為例,游戲機的旺銷,帶動數本游戲機雜志的銷路。而今在書報攤和超市,隨處可見《PokemonWorld》、《Nintendo》、《TransformerComics》、《Neo》等數種帶有強烈日式風格和日式形象的動漫雜志,而讀者對象多是兒童以及青少年。
這些雜志的旺銷,說明年輕讀者不僅僅滿足于電子版的游戲和故事以及人物,他們也進而參與紙質版的閱讀。在此情境下,動漫圖書的應運而生,也不足為奇了。
在此,僅以Pokemon為例來說明2009年日系游戲及其衍生品是如何在英國全面流行的。Pokemon是日本系列動畫片,后由任天堂植入其掌上游戲機(DS),到2009年已經有6款英文游戲全球發行。在2008年,英國BBC的少兒臺CBBC在每日下午4點(放學后)播放一集Pokemon動畫片;2010年2月開始重播。同時,所有的游戲機商店都可以買到Pokemon系列掌上游戲以及Pokemon Card。PokemonCard是一種印有各種寵物以及怪物形象的紙牌類游戲卡,上面還會標明寵物和怪物的屬性、攻擊力等特性。此卡有數十個系列,在英國的小學里十分流行,包括女孩在內的小學三年級到5年級的學生們喜歡分享各自的收集卡,換卡、比卡,樂此不疲。現今,英語的Pokemon卡片發展到44類之多,每類卡片數從20張到66張不等。英國也從2007年開始,舉辦Pokemon卡片游戲大賽。而應運而生的《PokemonWorld》月刊承擔起介紹新角色、新故事情節等的媒體角色,也成為2009年暢銷少兒期刊之一。Pokemon的圖書也隨之流行,除傳統的彩色銅版印刷的少兒類圖書的形態,Pokemon的漫畫圖書竟然極為簡單地將日文版的版式直接復制為英文版,即圖書是從右到左翻,頁內文字順序雖然保持從左到右,但單幅圖畫依然保持從右上到左下的順序,這無疑是對傳統英語圖書的顛覆。饒是如此,Pokemon的流行已然勢不可擋。比如,在亞馬遜英國網站輸入Pokemon,可以查到共有2695種圖書和雜志,1514種玩具和游戲,301種DVD,145種視頻游戲。
由此可知,Pokemon在英國的流行,始于電子游戲和電視的初傳播,而后衍生產品如游戲卡和玩具繼續推波助瀾,最后通過紙質傳媒如雜志和圖書達到發揚光大。這期間,各種傳播渠道互惠互利,交錯而行,直至把Pokemon塑為青少年流行品之一。
就受眾而言,青少年受眾本來就是最容易學習,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而且容易忠實的受眾群體之一,所以他們在對外來文化的接收方面,沒有更多或更重的排他性,只要這種文化中帶有他們喜聞樂見的因素:如變化、爭斗、魔幻、簡單、多樣,等等,他們就很容易接受而不問來源。
這樣流行起來的日系動漫在英國還有很多,比如:2009年的《BakuganBattle Brawlers》(爆丸小子),2010年的《Astro Boy》(阿童木)都是游戲、電影、電視和圖書全面合作而在英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商業操作
由于日系動漫的流行,近年來,在英國多開了數家專賣漫畫書籍的商店,包括二手的漫畫書店。在倫敦,據漫畫迷J,Dunean Law-Green的考證,有15家漫畫專賣店,而整個英國的漫畫書店數達到40家以上。
另據資料表明,由尼爾森圖書掃描(Nielsen BookScan)提供的數據,動漫圖書的銷售額從2001年的10萬集(280萬美元),到2005年的60萬集(1030萬美元),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Titan Publishing Group、TokyoPop和VIZ Media是英國動漫圖書領域最重要的三駕馬車,其中后兩者是日本本土的英語漫畫出版商。TokyoPop是一家成立于東京的漫畫發行公司,主要以取得英語和德語的漫畫版權為主,然后面向北美和歐洲地區發行。VIZ Media則是由日本三家重量級出版社聯手設立的英語漫畫出版商。這三家出版商分別為Shueisha Inc,(集英社)、ShogakukanInc,(小學館)和Shogakukan-ShueishaProductions,Co.,Ltd,(小學館集英社)。媒體報道,“2009年6月,集英社向小學館旗下的小學館Production出資,購買其3%的股份,并將原公司名字改為“小學館集英社Production”,此兩社共同的子公司就是為擴展海外事業而設立的,顯示出“其打算聯合起來對抗另一日本出版社大鱷講談社的野心”。VIZMedia則注重把兩社日本行銷好的漫畫翻譯到英語以及西語、德語、意語等歐洲以及北美國家。
相比較而言,英國本土的TitanPublishing傳統的以出版漫畫為己任的出版社,現旗下擁有《Batman》(蝙蝠俠)、《Heroes》(英雄)、《Superman》(超人)、《sandman》(睡魔)、《TheSimpsons》(辛普森一家)、《Star Wars》(星球大戰)、《Tank Girl》(坦克女郎)、《Transformers》(變形金剛)和《Worldof Warcraft》(魔獸世界)等傳統的漫畫版權。但近年來,Titan也注意到日系漫畫的影響,如2010年出版的《ObanStar-Racers》(星競賽者)就是最新的日法合資電影的漫畫版。
英國老牌出版社Harper Collins也在英國本土推出手琢治蟲的《Buddha》(佛陀)系列漫畫叢書,RandomHouse(蘭登書屋)更是在2008年成立Tancshimi專門出版漫畫,PanMacmillan更是簽下Tokyopop的獨家發行代理權。
新的挑戰
一個重要的現象是,所有這些力圖在日系漫畫分一杯羹的英國或日本出版社,都深知日系漫畫的流行,與電子游戲、電視動畫和電影的推波助瀾不可分割,所以他們都各自推出極其精美的網站,內容除了簡單的圖書和游戲推介,更多的是互動平臺和社區的建設,甚至包括Facebook和Twintter的鏈接,以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年輕讀者。
同時,這些出版社也意識到,僅以傳統思維吸引青少年讀者遠遠不夠,包括大力開發女性讀者群,還有對熱銷的YA小說(Young-aduhfiction),適合14歲一2l歲年齡層讀者的小說改編成漫畫版,以及成年人漫畫市場的開發,都正在成為出版社的下一競技場。
就像專門出版當代日本書籍英文譯本的出版社Vertical發言人說的,“只要擁有好的譯本、好的裝訂和好的銷售網絡,關于日本內容的書籍在全球的出版市場具有充分的競爭力。”日系漫畫在英國的發展,也說明了這一點:完全原創的內容、精美的裝訂、合作與競爭并存共生的銷售網絡,都使得日本漫畫開始在英國越來越流行。
中國風何時吹?
英國大報《Guardian》(衛報)2009年4月稱:“日本期待動漫業拯救低迷的經濟”。文中稱,憑著日系漫畫、游戲和時尚對全世界消費者的吸引力,日本將加大出口其“軟實力”,包括動漫、動漫電影、游戲和流行音樂,在下一個十年內,出口將從現在的2%提升到18%,并創造50萬個工作機會。
聯想到國內現在大力提倡的“軟實力”,那么,在向英語世界出版動漫方面,是不是也符合“軟實力”的戰略呢?答案是肯定的。不過,現有資料顯示,中國動漫在英國以及歐洲,還遠遠談不上影響。
比如,留學英國后定居愛丁堡的李宜珊被BBC稱為“在英國,歐洲和美洲小有名氣的專業漫畫家(Mangaartist)”,但她自己也承認“因為我一直看的都是日式漫畫。我本人的風格是中日結合的一種漫畫。正好現在西方對日式漫畫非常好奇也想接受。其實很多讀漫畫的人,比看報的人更能接受外來或另類的東西。所以他們對東方的漫畫很好奇。”
但是,好奇是不足以支撐一個產業的,特別是在有強勢的日系風格和充滿競爭力的英國本土動漫創作者和極富經驗的出版商的歐洲環境里。中國的動漫要占一席之地,需要有一批創出強烈中國風格的畫法,且有中國形式與東方審美概念的框架故事模板,再加上網絡與電影、電視動畫片的全面互動,才有可能在未來與日系動漫一競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