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態社會主義的可持續生態觀
1.提出了全新的生態價值觀念。生態社會主義的全新價值觀就是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高茲提出走生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充分營造一個生態和諧、社會公正的未來世界。他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經濟合理性與生態合理性是相互矛盾的。為了解決兩者的沖突,必須進行生態重建。”通過重建生態使經濟合理性服從于生態合理性,使人類與自然走向和諧境界。對此,生態社會主義認為,其主因歸咎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生產方式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資本家唯利是圖的本性使其漠視對社會、生態和環境的責任。所以,必須廢除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才能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態社會。
2.提倡適度增長的經濟模式。關于經濟模式的選擇,生態社會主義的主張經歷了從“穩態經濟”到經濟的適度增長和理性增長的轉變。早期生態社會主義主張限制當前的經濟發展速度實現經濟的零增長,建立一種以保護自然和理智地使用自然資源、并為后代著想為特征的“穩態經濟”。但是,這種穩態經濟觀剝奪了第三世界國家依靠發展擺脫貧窮的權利,在現存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并不現實。因此,20世紀90年代后,生態主義者開始主張經濟應實現與生態環境的要求相容的適度增長,把發展速度定格在一個理性的、適度的水平上,在滿足人的需要的同時實現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國的惟一選擇
我國的資源環境狀況存在著兩個特點:一是資源短缺;二是環境承載能力有限。這構成了我國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也決定了中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資源短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人均資源少、單位產品資源消耗量大、資源需求缺口大。我國某些資源的總量并不小,但是由于人口眾多,人均量就非常有限了;還有些資源儲量原本就不高,特別是幾種重要的資源,我國是比較缺乏的。此外由于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完全轉變,我國單位產值的資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未來十幾年,我國人口將以每年凈增一千萬左右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我國的人均水資源、耕地資源和森林面積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1%、25%和18%。我國后備資源儲量的增長速度遠遠低于消耗速度,目前已經可以感受到資源問題已經開始阻礙我國的經濟增長,將來的缺口將會更大。我國的環境承載能力十分有限,主要表現在:水體和大氣污染嚴重;固體污染不容忽視,城市垃圾日益成為一個突出的環境問題;電子污染日益突出,我國電子垃圾產生的高峰期已經來臨。這樣的資源環境狀況決定了我國必須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多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曾經歷了一個環境問題十分嚴重的階段,付出過沉重的代價。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起步較晚,至今仍處在發展階段,這些國家應該以發達國家的歷史為鑒,吸取他們的教訓,不要再去走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要開辟一條新路,這是發展中國家的最佳選擇。所以,中國必須下定決心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生態社會主義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啟示
1.加強教育來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生態環境問題的本質是人對自然的不當利用造成的,所以解決環境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加強環境教育。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自然資源是無限的,人類只要不斷地征服自然,擴大消費,就能促進經濟發展。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人們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被動的存在,是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對象,只片面地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借助于現代化技術手段,對生態資源進行毫無節制的索取、破壞和浪費,片面追求經濟數量上的增長,加劇了人與自然的沖突。其結果是,資源短缺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經濟和社會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喚起人們的生態危機感和憂患意識,促使人們轉變觀念,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觀,形成良好的環境道德觀,用來約束和規范自己對待生態環境的行為。
2.大力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合理利用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又好又快地發展經濟,促進經濟系統和諧發展。在這種形勢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就成為必然的選擇。循環經濟具有可持續性,是社會生產建設的持久動力。循環經濟生產方式的建立和完善,最終要求實現能量資源在各生態產業鏈中的小循環,在各生態產業網中的中循環,在循環型社會層面的大循環,從根本上克服能量資源供給與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可保持生態經濟社會復合大系統的持久繁榮昌盛與永續平衡協調,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永不衰竭的持久動力。以能源資源綜合開發、能量物質循環利用,主要運用高新技術和可再生資源生產的循環經濟生產方式正是工業文明時代轉型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根本標志。
3.創建節約型社會。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資源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自然資源相對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要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并舉的方針,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率,建立節約型社會。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由于我國生產技術總體水平較低,資源浪費相當嚴重,長期以來,我們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資源、粗放式的經營的經濟發展之路,存在著高投入、低產出和浪費嚴重的現象。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年均經濟增長9%以上,但這種靠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目前我國單位產值能源耗費、資源耗費卻是發達國家的數倍,長此以往,將難以為繼。建立節約型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社會意識和社會風氣,正確引導生產和消費行為,以盡量少的物質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就必須變革消費方式,在資源利用上向節約型社會轉變。
參考文獻:
[1]朱孔來:對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際問題的思考.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7,12
[2]張凱:發展循環經濟是邁向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環境保護,2006,5
[3]黃國亮:生態文明建設與循環經濟發展.宏觀經濟管理,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