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對我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目前面臨著很大的困難。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提出了一些解決的措施。
[關鍵詞] 中小企業融資銀行
中小企業是大企業發展的依托,是活躍市場的基本主體,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為突出,相當部分中小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困境。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融資難已經嚴重的制約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究其根源,既有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銀行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更有國家政策方面的原因等。以下就簡要的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1.中小企業自身的發育不良。中小企業主要以粗加工和普通制造業為主,產品的品質低、雷同,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就低,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就差;從企業規模上看,規模小,經濟業績不穩定,虧損企業較多;在技術上,技術創新能力缺乏,技術創新人才缺乏,產品的開發和創新能力低;從企業管理者的經營上看,缺乏必要的監督,沒有規范的獎懲和激勵機制,主觀隨意性很強。
2.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相對狹窄。企業融資渠道可來源于內外兩個方面,內部融資主要是企業自身的資本積累,而中小企業在這方面的積累能力還比較有限,因此需要依靠外部融資。外部融資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而中小企業由于受自身條件限制,很難通過公開發行債券或股票來進行直接融資,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依靠間接融資,從而形成了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
3.銀行經營管理與中小企業發展需要不協調。隨著銀行商業化、市場化的快速發展,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平等市場交易主體的地位不斷增強,銀行防范風險機制不斷增強。為降低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商業銀行改變粗放型的貸款管理方式,普遍上收貸款權限,嚴格貸款發放程序和條件,重視對企業財務狀況和信用狀況的考察,并要求提供抵押和擔保。但是,一些銀行在強化內控制度的同時,缺乏開展信貸營銷的技術手段和激勵機制,只是簡單地采取以抵押擔保為主的信貸配給手段,不注重培育有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4.政府部門的原因。政府部門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不夠,政府部門仍然保留著計劃經濟的觀念,長期以來,國家扶持政策一直實行向大企業傾斜,盡管這些年來國家政策有所改變,但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特別是國家現階段對國有企業實行大規模的優惠政策,而中小企業仍然不能享受這些優惠政策。
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措施
1.盡快建立和完善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組織。當前直接面向市場的農村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都不具有向社會公眾籌資的政策性權利,他們沒有足夠的實力來負擔其中小企業融資的能力,難以承擔中小企業融資的重任。但是地區性中小銀行對當地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家的人品和能力等,具有信息優勢,因此在為地區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上,具有比較優勢。因此,新建地區性中小銀行和完善現有銀行的功能,構建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組織體系,是強化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組織保證。
2.大力開拓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要盡力轉變當前中小企業融資主要依賴于間接融資特別是銀行融資的局面。在實際工作中要通過多種渠道加以落實,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一是可以通過內部股份制改造、職工集資人股等手段,增強企業的資金實力。二是充分發揮企業自身、地方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等多方面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吸引外部直接投資。三是針對一些中小型科技企業,借鑒國外成型經驗和國內成功案例,大力倡導和推進風險投資,吸引社會資本。四是大力探索中小企業板的股市融資模式。加快完善現有的中小企業板塊,特別是在對中小企業板發行上市條件和上市程序等方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的基礎上,分步推進創業板市場,健全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功能,為中小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創造更為便利的條件。
3.切實加強中小企業自身建設,提高企業的信譽度和市場競爭力。中小企業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足,并取得金融機構的支持,從加強自身建設來講,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樹立良好的信用形象。首先,必須有良好的信用觀念,遵循誠實信用、公平競爭的原則,依法開展生產經營及融資活動。其次,要依法建賬,確保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嚴格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堅決摒棄賬外賬等一切弄虛作假行為。第三,要加強財務管理,完善財務制度,定期向社會各有關部門提供全面、準確的財務信息,保證按期如數償還銀行貸款,逐步在社會上樹立起守信用、重履約的良好形象,取得銀行的信任。二是要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中小企業尤其是一些新起步的民營企業,要盡快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經營管理模式,吸收專業性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完善企業經濟責任追究制度,合法經營、規范管理,盡快進入銀行的授信范圍,取得金融支持。三是要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步伐。中小企業應充分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走高科技發展道路,努力做到融資方式由主要靠自我積累和銀行貸款向多元化融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產業定位由傳統型向科技型轉變,從根本上扭轉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而導致的融資困難問題。
總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需要經過政府、企業、銀行三方的共同努力,創建一個融資渠道多樣化、社會信用完善的社會經濟環境,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寬松的融資環境。
參考文獻:
[1]黃永明:金融經濟支持與中小企業的發展[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2]杜茂華田應華: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透析[J].經濟師,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