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訴訟時效適用問題的研究有理論價值,也有實際意義。我國《民法通則》對此的籠統規定,更使該問題的爭論增加。從民事權利種類體系出發,結合各類型權利的特質分析,訴訟時效只適用于債權請求權及其救濟權。
[關鍵詞]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勝訴權起訴權
一、我國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
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也稱作訴訟時效的客體,是指哪些民事權利應適用于訴訟時效的規則。這是建立時效制度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我國現行民事立法未作明確規定。依《民法通則》第135條的規定來看,訴訟時效的客體被籠統地稱為“民事權利”。但民事權利概念的外延非常寬泛,若以一切民事權利為訴訟時效的客體并不科學。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70條規定:“未授權給公民、法人經營、管理的國家財產受到侵害的,不受訴訟時效期間的限制。”司法實踐中,人們普遍認為:只要法律未明文規定不受訴訟時效期間限制的外,要求保護自己的民事權利,都須在時效期間內提出,否則將失去法律的強行性保護。上述做法及認識必然導致訴訟時效在適用中,范圍過于寬泛的不合理現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現行民事立法對這一問題缺乏明確具體的法律規定。
世界各國的民事立法雖對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規定不盡一致,但大都做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主要有四種立法例:(1)主張請求權,如《德國民法典》第194、196、197條。(2)主張債權,如《瑞士債務法》第127、128條。(3)主張債權和除所有權外的財產權,如《日本民法典》第167條。(4)主張訴權,如《法國民法典》第2262條。
上述幾種立法體例中,筆者贊同以“請求權”作為訴訟時效的客體。以債權為訴訟時效的客體,因債權的核心內容為給付請求權,因此,與以請求權作為訴訟時效的客體的主張并無質的區別。主張債權和除所有權外的財產權為訴訟時效的客體,存在不合理之處。在理論上認為,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主要是他物權。物權為支配權,當他物權受到侵害時,權利人提起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請求不受訴訟時效限制,否則有悖于法律規定訴訟時效的目的。采訴權為訴訟時效的客體,尤為不妥。理由在于時效制度屬實體法范疇,而訴權則屬程序法上的權利,當今實體法與程序法屬彼此分立的立法模式,程序法上的權利不應成為實體法的標的,這樣才符合立法的邏輯要求。
所謂請求權,指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依民法理論,請求權可分為債的請求權和物的請求權。債的請求權依其產生的根據不同,包括:合同之債請求權、侵權行為的請求權、無因管理的請求權、不當得利的請求權、其他債權請求權,如防衛過當的賠償請求權。物的請求權主要包括:返還原物的請求權、恢復原狀請求權、因不能返還原物或恢復原狀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上列請求權皆可適用訴訟時效,而成為訴訟時效的客體。由于請求權的多樣性、復雜性及訴訟時效的立法目的所決定,對訴訟時效的客體又不能簡單的歸結為請求權。基于對具體請求權的特性的分析,我們認為,下列請求權不宜列為訴訟時效的客體:
1.基于侵害物權產生的排除妨害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以及基于相鄰關系產生的請求權
因這類權利屬狀態權,狀態權乃基于一定的事實狀態或法律關系的存在而存在,具有既得性和當然性特征,因此,不可作為訴訟時效的客體。具體來講,此情形下的請求權與妨害及危險狀態等事實關系的存在相始終,妨害行為或危險狀態處于持續狀態。關系持續中可認為請求權常新發生,故物權人在任何時候都可行使請求權。
2.基于侵害人身權產生的停止侵害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消除影響請求權
其原因除了侵權行為處于連續狀態,權利人可隨時主張外,還在于人身權屬精神權利,絕對權利,若適用訴訟時效予以限制,無異于是對經過一定時間后侵權行為轉化為合法的認可,有悖民事立法的精神及設立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
3.基于親屬關系產生的請求權,主要有扶養費請求權、贍養費請求權、解除收養關系請求權
因此類請求權關涉公共道德及善良風俗,應排除訴訟時效的適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制定民法典及修訂民事立法時,應對訴訟時效的客體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應借鑒德國的立法體例,將訴訟時效的客體定位于“請求權”,同時,對其適用范圍加以必要的限制。
二、訴訟時效的效力及在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所謂訴訟時效的效力,指的是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所產生的法律后果,即訴訟時效屆滿后消滅的是何種權利。那么,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所消滅的權利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權利呢?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應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1.必須從訴訟法學訴權中的理論出發,正確認識起訴權和勝訴權的關系
按照訴訟法理論,訴權有兩種意義,一種是程序意義上的訴權,一種是實體意義上的訴權。程序意義上的訴權是指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的權利即起訴權,而實體意義上的訴權是指當事人通過人民法院向對方提出實體上要求的權利,是一種獲得勝訴的權利,即勝訴權。
2.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138條又規定:“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從這兩條規定可以看出,《民法通則》規定的訴訟時效,相當于民法理論上的消滅時效,即訴訟時效屆滿,權利人喪失的是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其民事權利的權利。但應該說明的是,權利人喪失權利的性質不是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即起訴權;而是實體意義上的訴權,即勝訴權。訴訟時效屆滿之所以消滅勝訴權而不消滅起訴權,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訴訟權利是為了實現和保護實體權利而設立的。在實體權利的實現遇到障礙時,就必須借助訴訟權利,通過國家強制力得以實現。實體權利消滅,為保護此實體權利而設立的訴訟權利也歸于消滅,但是在實體權利還沒有消滅的情況下,訴訟權利也不應該消滅。而實體上的民事權利包括三個方面內容:(1)權利人本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或者合同約定的范圍內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2)權利人有權在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的范圍內要求義務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3)權利人的權利如果遭受非法侵害或者受到非法妨礙,有權請求法院依照訴訟程序責令侵害人停止侵害,或責令不法侵害人排除妨礙。而訴訟時效屆滿,權利人喪失的僅僅是請求司法保護的權利,而自己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和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并不消滅,這就是說,權利人的民事權利沒有被全部消滅,因此起訴權也未消滅。
3.從審判實踐角度來看,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如果權利人喪失起訴權,那么,法院在審查起訴階段,就會以權利人的權利已經超過訴訟時效,駁回起訴
客觀上人民法院僅通過審查起訴階段是無法知道權利人的民事權利是否超過訴訟時效,更無法知道權利人在訴訟時效期間是否有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延長等特殊情況,只有受理后,通過審理才能確認。因此,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權利人喪失的是勝訴權,而不是起訴權。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訴訟時效的效力即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所發生的法律后果是:一方面權利人喪失依訴訟程序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的權利,但權利本身并不消滅,只是這種權利失去了國家強制力的保護,而變成所謂的自然權利。另一方面,義務人取得拒絕履行義務的權利即抗辯權,義務人的債務變成自然債務,即無責債務。基于上述認識,在審判實踐中,當權利人的民事權利超過訴訟時效,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權利人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訴訟時效屆滿后,權利人喪失的是勝訴權,而不是起訴權。所以,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只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關于起訴的規定,人民法院就應當立案受理,而不應當通知不予受理或裁定駁回起訴。而且,也只有在立案審理以后,才能查明時效期間是否屆滿,是否存在能夠引起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法定事由,是否有可以延長時效期間的正當理由。人民法院經過調查審理,如果認定原告的訴訟請求已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又沒有中止、中斷或延長的情況,則應判決確定原告人喪失了勝訴權,駁回其訴訟請求。
(2)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義務人可以拒絕履行義務。如前所述,訴訟時效完成后,義務人取得拒絕履行義務的權利,即抗辯權,義務人的責任消滅,但其義務還存在。這種義務變成自然債務,即無責任債務,所以可以拒絕履行。
(3)訴訟時效在主權利上的效力及于從權利。從權利不能脫離主權利而存在,因此,對主權利的實現喪失法律上的保護,則對從權利的實現也喪失法律上的保護。
(4)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人民法院的判決不應確認時效利益的歸屬。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以后,權利人依法請求人民法院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護其權利的權利歸于消滅,義務人因此可以不履行義務,繼而得到他不該得到的利益,這就是所謂的“時效利益”。判決中應否明確時效性利益的歸屬呢?根據《民法通則》第135條的規定,時效期間屆滿以后,權利人喪失了請求權,而這并不意味著實體權利本身而因此消滅。雖然權利人的訴訟請求會被依法駁回,但“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由于權利人的自然權利仍然存在,人民法院如果判決中明確時效利益歸被告所有,則有悖《民法通則》第135條和第138條的規定的精神,否定了原告人仍然享有的自然權利。所以,對于權利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只應判決駁回,而不應涉及實體權利的歸屬。
(5)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以后,權利人通過自己的行為實現權利,如果得不到義務人的追認,義務人起訴要求保護其抗辯權的,應予保護。訴訟時效完成后,義務人取得拒絕履行義務的抗辯權,如果權利人強行取得標的物以實現自己的權利,那么權利人就侵犯了義務人的抗辯權,從訴訟時效規定為了維護現有法律秩序的立法目的出發,如果這時義務人要求權利人返還標的物,則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通過判決的形式責令權利人返還標的物,維持現存的法律關系,但不明確時效利益歸屬。這樣符合立法精神,有利于穩定現有的法律秩序。
參考文獻:
[1]徐成平:訴訟時效適用問題探討[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6年21卷第3期
[2]段曉娟:我國訴訟時效中止若干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08年11期
[3]王明鎖:物上請求權與物權民法保護機制[J].《中國法學》,2003年01期
[4]張俊浩:民法學原理[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