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舉措。結合黑龍江省實際情況,深入剖析兩者關系,以求找到兩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城鄉統籌發展之路。
[關鍵詞] 老工業基地新農村建設統籌發展
一、新農村與老工業基地發展的互利關系
1.新農村是工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1)農業生產為工業發展提供物質支持
“十五”期間,黑龍江省農業產值逐年快速增長,到2005年農林牧漁總產值達1294.4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18.6億元。豐富的農業產品為黑龍江省工業生產提供充足原料。
(2)農業發展為工業提供人力資源
截至2005年黑龍江省農村人口有1792萬人,804.4萬人從事農業生產。隨著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將出現大量農村富裕人口,這些富裕人口為工業基地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3)新農村為老工業基地提供巨大市場
改革開放接近30年,黑龍江省農村人均收入迅速提高,消費量逐年增加,到“十五”末期,農村消費量達到年人均5692元。隨著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對消費品的需求會日益增加,農村居民將成為工業生產的最大消費者。
2.老工業基地振興反哺新農村建設
(1)工業發展為農村建設積累資金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為工業生產積累了大量資金,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黑龍江省也不例外。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形成了城鄉割據的二元經濟,城市發達、農村相對落后,工業發達,農業相對落后,而且農業的落后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瓶頸。在這種情況下,工業反哺農業成為必然。
(2)工業生產為農村建設提供生產資料
現代農業要以生產資料現代化為前提,先進的生產資料依靠先進的工業生產。隨著工業生產工藝的不斷提高,農機具的現代化水平也將不斷提高。
(3)老工業基地振興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
如前所述,目前黑龍江省農村富余勞動力日趨增多,構成社會不穩定因素。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途徑即擴大工業生產規模,增加工業就業崗位,安置農村富余人口。
二、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和新農村建設的現狀
1.工業附加值低,農產品深加工不足
黑龍江省多數產品是以原材料初加工形式進入國際國內市場,工業產品附加值不高,農產品加工度低。從整個工業產品結構看,成熟期、衰退期長,導入期、成長期產品少,多年來,能源、原材料等基礎產業長期徘徊在這種技術水平上。黑龍江省是國家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農產品豐富,但大量農產品都以初級產品的形式外銷,加工度低,經濟效益低,回報率低。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加工業不發達,工業技術相對落后,產品增值能力低。
2.企業生產能力閑置,農村勞動力過剩
由于工業產品不能很好的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要求,目前,東北有很大一部分企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開工不足的問題,單位資產產出率大大低于全國同行業的平均水平。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化農機具適用范圍不斷擴大,農業生產率迅速提高,同時也帶來大量農業富余勞動力。城鄉大量富余勞動力的出現,給政府帶來更多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壓力,形成更多社會不穩定因素。
3.工農產業關聯度低,二元結構矛盾突出
黑龍江省工業對農業的帶動能力弱,工農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低,產業之間缺乏相互協調。由于協調不足,雖然在形式上具有催化產業結構快速演進的作用,但在實質上卻導致了產業結構的種種矛盾。建立在行政體制基礎上的產業結構往往表現為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的行政分割、封閉,從根本上阻斷了生產要素按經濟內在聯系在產業間合理的自由流動,不僅降低了要素供給的效率,而且從根本上阻礙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轉換。
4.制度環境不健全,市場條件不完善
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認為,一國的經濟發展一旦走上某一軌道,它的既定方向會在未來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即制度變遷具有路徑依賴性。因此,當制度變遷朝著無效或不利于產出最大化的方向發展時,其結果可能被鎖定在某種低效率狀態。黑龍江省一直處于低水平、惡性競爭的境地,其產業發展將很難從這種被動狀態中解脫出來。同時,黑龍江省仍然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市場協調制度。橫向上,基層政府只注重發展本地區經濟的狹隘性,造成黑龍江省宏觀經濟體系中局部市場與整體市場的矛盾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縱向上,市場的深度拓展還不充分,市場機制不完善是其主要原因。
三、工農統籌發展的路徑選擇
1.加快體制創新,推進工農統籌發展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首先要解決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問題。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通過制度、體制創新,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在宏觀經濟調控方式上,應采用經濟手段間接調控,同時加強法制和監督;在資源配置方式上,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人力資源、生產資料、資金、技術、產權等,都主要由市場價格競爭機制進行調解和配置。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積極探索有效的國有資產經營機制和方式,規范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對資本運營機構、資本運營機構對權屬企業的管理,嚴格執行國有資產管理的法律法規,堅持政企分開,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使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農業發展,就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在優化結構和提高質量效益的基礎上,促進農業和農村非農經濟的蓬勃發展。
2.發展工業生產,增加農村產品供給
黑龍江省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機理以及東北老工業基地城鄉二元結構的特征,客觀要求黑龍江省必須走工農統籌發展的道路。工業基地的改造與振興不僅僅是工業發展的問題,而且涉及農業、基礎產業等多個領域。積極調整國有經濟戰略布局,堅持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原則,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其他國有資本要從一般競爭領域退出,優化國有資本結構,通過發展工業生產,增加產品數量,進而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的有效需求。
3.推動金融創新,融通工農建設資金
爭取國家給予黑龍江省必要的金融寬松政策,推動我省金融創新,改善金融環境。積極幫助國有企業化解債務,擴大企業政策性破產限度;以現有商業銀行或股份制銀行為基礎,組建產權關系清晰、內控機制健全的銀行金融機構,為工業、農業發展提供融資渠道;建立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使國有資產的產權交易透明化、規范化,促進省內國有資本有效流動與重組;積極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大力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加強建設資金流向的監管,降低農民融資成本,積累資金,反哺農業。
4.扶持民營經濟,安置城鄉剩余勞動力
根據目前南方經濟發展的狀況,我們不難發現民營經濟發揮了巨大作用。黑龍江省經濟的振興,在壯大國有經濟,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的同時,毫不動搖的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使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特別要大力度扶持和引導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吸收社會富裕勞動力就業。可以根據民營企業對擴大就業的貢獻、技術的先進性、產業的重要性等因素,在一定的期限內大幅度的減免稅收,給民營企業更大的生存和盈利空間。引導民營企業圍繞黑龍江省特色資源、支柱和優勢產業搞配套加工,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在市場準入、投融資、土地使用、對外貿易等方面,創造平等競爭的條件,依法保障非公有制企業的財產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