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輕觸和重觸思想是當代橫斷科學如一般系統論和控制論的應有之義。作為當代管理科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輕觸和重觸思想正在管理領域發揮作用。管理實踐中,任何管理者都必然兼具這兩種管理特征。本文從生態環境、運籌學、模糊控制技術等理性基礎科學出發,找到一種輕觸管理與重觸管理在管理學上的更為合理的存在方式,并對相互之間的關系及淵源做了較為翔實的探討。另外,輕觸與重觸思想不僅適用于管理領域,中國傳統醫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都可以呈現其不凡價值。
[關鍵詞] 管理重觸輕觸
起源于美國,迄今已有50多年歷史的管理學,在文化、科技、社會領域內正在釋放無與倫比的智慧能量。誠如彼得·德魯克所言:“在人類歷史上,還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現和發展更為迅猛,對人類具有更為重大和更為激烈的影響。”
管理不是西方的專利,卓越的管理智慧古已有之。中國早期的管理思想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從最初的管理思想萌芽逐步發展成為儒、道、法、兵、墨五大對中國傳統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力的思想流派。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就可以分為國家宏觀管理為主的治國學和以微觀管理為主的治生學。其中體現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順道、重人、求和、法制、守信、預測”,對提高當代人決策水平提供借鑒。
不同的文化背景誕生不同的管理范式。東西方歷史文化的差異是其管理思想呈現明顯差異的根本原因。中國傳統文化屬于倫理型文化,中國的管理也就相應地屬于倫理型管理。相比較而言,西方傳統的管理文化表現出對個人的充分重視。西方近代的管理文化強調人是宇宙中心,在這種獨立人格基礎上形成了西方平等的契約社會,而將這種契約關系用某種法定形式規范下來的社會就形成了法制社會。因此,西方國家在管理上就呈現出這樣的特質:更注重制度、規范和條例管理,管理有序有效。
縱觀東西方管理思想,各有利弊。前者過分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輕視個人自我需要的滿足;后者過于注重科學理性和個人主義價值傾向,會造成科學主義的泛濫和極端個人主義的盛行。繼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之后,無論是美國管理學家所認為的“管理理論叢林”中具有代表性的管理過程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理論學派、經驗主義學派、管理科學學派和權變理論學派,還是威廉·大內的Z理論、企業再造理論,以及查爾斯·M·薩維奇的第五代管理,都沒有使這些弊端得到有效緩解。
那么,我們就有這樣的一種假設:有沒有一種管理理論既能兼具東西方管理的優勢,又能將二者的劣勢降至最低,并能將管理效能顯著提高?本文試圖基于當代一般系統論中存在的基本范式,闡述輕觸和重觸的概念,并探討輕觸和重觸思想在現代一般管理科學中的應用。而這種應用,可能對解決上述存在于管理實踐中的普遍矛盾有所貢獻。
一、模糊控制技術發展形態中的輕觸管理
客觀世界的萬千現象分為兩類: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后者又分為兩小類:隨機不確定性和模糊不確定性。相應地,出現了三類數學:普遍數學處理確定性現象,概率論和統計數學處理隨機不確定性現象,而模糊數學(模糊集理論)處理不確定性現象。
模糊集理論中的“模糊(Fuzzy)”一詞,源于詞根“Fuzz(絨毛)”,本意為“絨毛狀的”,或轉義為“邊界不分明的”。模糊集理論在我國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實際上,模糊控制是采用模糊集理論對一類不確定性系統(模糊系統)進行有效控制的方法。模糊控制發展史上的第一里程碑是英國倫敦大學教授E.H. Mamdani于1974年在實驗室研制成功鍋爐和蒸汽機模糊控制系統。實際上,模糊集理論的奠基者,美國California大學教授L. A. Zadeh在此前的1972年和1973年先后發表的兩篇論文中,已系統地提出了模糊控制原理。模糊控制的發展,大體可分成三個階段:基本模糊控制、復合模糊控制和仿生模糊控制。
對模糊控制較大規模的研究是從1980年開始的。1985年,模糊推理控制在許多國家如美國、西歐、中國等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并受到國際控制理論學術界的關注。1984年,國際模糊系統學會成立。1985年,召開了第一屆國際模糊系統學會的學術交流會,各國相繼成立了模糊控制系統工程研究所,20世紀90年代起,世界上一些大公司開始了模糊產品的開發。
模糊控制的應用始于1973年,以日本為例,在80年代進入了模糊控制實用化時期,1987年,在模糊控制成功用于仙臺地鐵之后,各種采用模糊控制技術的家電產品,如電視機、攝像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等相繼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場。其中三菱公司研制的使用模糊技術的空調器,控制性能穩定,節能達24%。另據日本電器公司(NEC)1991年9月份統計,松下、三菱、東芝等公司在空調、全自動洗衣機、吸塵器等高檔家用電器中普遍應用了模糊控制理論,到1994年,其普及率超過了50%,有的高達80%。
模糊控制技術能夠被廣泛重視,根本在于它反映了人類的經驗與思維原則,并且能夠將人們用語言表達的知識予以量化,使模糊環境下的控制技術通過計算機實現成為可能,它排除了建立復雜數學模型的艱難。
就管理學層面來看,模糊控制理論的應用同樣產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比如,模糊優選考核方法可以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得到較好的應用。它能有效克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指標權重確定缺乏科學性和考核過程中人為因素占主導等問題,提出一種基于模糊優選數學模型的考核辦法,體現出模糊優選模型在確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各項指標權重過程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科學確定管理體系各項指標權重,從而達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性、簡便性和準確性的要求。
二、精確化管理時代中的重觸管理
有研究表明,如果要對一個抽象系統施加控制,理論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途徑:其一是基于對系統內部結構和組織單元關系的精確描述,實現“精確控制”;另外一種則是建立系統內部運行的數學規則,通過系統的自適應和自學習過程來完成系統的“模糊控制”。前者的直接管理行為表現方式之一就是重觸管理,后者則著眼輕觸管理。對于現代復雜非線性系統而言,模糊控制是必然選擇。從這種意義上說,輕觸管理應該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發揮出其在工程技術、環境科學、運籌學等諸多領域相等同的效用。
然而,在這樣一個已經步入精細化發展的時代,管理者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戰略思考能力,同時要求有一種重視細節,明察秋毫乃至事必躬親的更為體貼、更為親民的管理方式,公眾輿論這種事無巨細的管理者以尊重、贊揚,認為是人性化的標識,是管理者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另一種層面上說,沒有節制的“重觸管理”也讓管理對象無所適從。因此,找到輕觸管理與重觸管理的最佳結合點,并進行適度把握,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管理,這種管理才會更加有效。
三、現代管理中的重觸管理與輕觸管理
對于一個高層管理者而言,重觸管理反映出的是一種管理過程的全面介入并具有一竿子插到底的態度。比如戰略的謀劃與實現就需要高層管理者在目標確定后,堅持不懈地貫徹實施。但是,戰略實施并不要求決策者親自參與,而是要具體發揮組織、指揮、協調、溝通、激勵、考核等方面的作用。戰略實施的每一個步驟都能適當授權,也就是傳統意義上對授權對象的“扶上馬再送一程”,管理者只要做好目標的敦促與監督即可,要有效避免“既是教練員又是運動員”的尷尬局面;輕觸管理的核心思想在于忽視對控制對象的精確描述,而通過一種整體的大系統觀使控制對象具有“智能”特征,就是前面重觸管理授權內容所體現的全部。這里所說的輕觸,是一種“從流漂蕩,任意東西”的自在把握,目標是通過一種近乎“無為”的形態達到一種“有為”。法國管理學家D·L·福克蘭就指出:“沒有必要作出決定時,就有必要作決定。因此說,當不知如何行動時,最好的行動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動。”這種理想化的輕觸管理,需要建立在大系統下每一個小系統充分的獨立性并能有效發揮作用的基礎上。
隨著現代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是國際跨國公司,國際間競爭都呈現出集團化態勢。集團管理所具有的多行業、多元化、多產業鏈特征,使任何管理者在宏觀管理上都不能有更多精確化表現,這就越發考驗每一個組織單元的獨立作戰能力。與此同時,也就要求管理核心人員要練就一種“分身術”,如同孫悟空身上的汗毛,每一根都有獨立作戰能力。
現代企業正在呈現出一種“小國寡民”的體制特征:完整的結構,團隊、考核系統相對獨立,很快可以做大。優點在于考核清晰、責任明確,一個小系統的崩潰不會對全局造成影響。其主要通過管人來管事,通過調整人來調整事,對下層的管理主要靠制度,對上層主要靠文化。這就需要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易經》中講,“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載:宋衷曰:用九,六位皆九,故曰“見群龍”。純陽則天德也。萬物之始,莫能先之,不可為首。先之則兇,隨之者吉,故曰“無首,吉”。從企業管理角度來講,就體現出輕觸思想。
這種“小國寡民”模式正是輕觸與重觸管理實踐相互適應的結果。就科學管理而言,重觸管理與輕觸管理的合理結合正在成為一種必然,顯示出管理走向生態化的更新的舉措。
1.重觸管理與輕觸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需要遵循的原則
(1)適度管理原則。管理活動中存在許多相互矛盾的選擇,比如戰略決策中的專業化和多元化問題、管理幅度的寬窄問題、組織結構設計中的集權和分權問題等。
適度管理原則要求管理者進行適情管理和適時管理。適情管理是指管理者應根據組織內外的環境和能力特點來進行選擇,就是管理者在管理時要審時度勢,管理制度和措施要適應組織的環境和特點,不能超越條件約束去做管理;適時管理則要求管理者根據環境和能力的變化來對這種選擇進行調整,只有恰當的時機、合適的條件、又符合自身能力的管理才是有效管理。
(2)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管理學本身就是一門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科學。管理學應該而且能夠廣泛運用數學知識,憑借多種數學運算,以實現更高程度的科學化與精確化。管理學不僅借用了數學中各種現成的運算方法,而且創造了許多適合管理學研究的專門的運算方法,這些就構成了管理學定量化的一面。但是,也必須看到,管理學所涉及的眾多因素中,人具有核心地位,而人這種因素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它有很多不能量化的東西,人組成的組織更是如此。因此,很多時候只能進行定性的分析,采用價值判斷的方法。因此,管理學任何時候都將是一門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科學。
2.管理學組織結構基本類型的變化體現重觸管理向輕觸管理的漸進性
重觸管理還是輕觸管理,體現的是高層管理是技能還是智慧的問題。哈佛商業評論曾評選出7種最沒效率的劣質管理者:一是教父型主管;二是鴕鳥型主管;三是自己動手型主管;四是巨細無遺型主管;五是政客型主管;六是仲裁型主管;七是拼命三郎型主管。80%都是對事必躬親、事無巨細重觸型高層管理者的否定。因此,在主張人性化管理的今天,管理學結構的變化在使管理科學化的同時,也包含更多的人文關懷和人性化管理要素,呈現出一種從重觸管理向輕觸管理漸進性的過渡。
組織結構類型的變化往往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從傳統的直線結構、職能結構、直線-職能結構、事業部結構、模擬分權結構、矩陣結構到委員會組織、網路結構,以及多維立體結構,可以看出組織結構變化呈現四個方面的趨勢:橫向化、網絡化、虛擬化和柔性化。近年來,隨著虛擬制組織結構、H型組織結構、水平型組織結構的出現,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過去職能制、事業部制等機械性結構靈活性和適應性差的不足,而呈現出一種員工參與度高、靈活性和適應性強的有機性的結構范式,管理更具人性化。“小才是美”的現代管理規模訴求開始取代“越大越好”的存在于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管理模式。
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從管理學上看,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重觸。不可否認,重觸行為可以做比較大的事情,但是,在特定時期,所有精力只能專注于某一個目標,不能同期兼顧其他戰略目標,顧此失彼而難以使企業得到全面可持續發展,無法適應現代企業發展要求。從某種層面上講,輕觸管理更像是一把汽車鑰匙。高層管理者不必事必躬親去做每件事,而只是需要打造一個“電動系統”,智能性的促動讓管理永續而高效。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輕觸不是不觸,而是決定實施輕觸行為的精確判斷,這種略顯含混的“忘記精確”的概念恰恰是管理概念的一種沒有目的的目的性策略。卓有成效的管理不再是一種短暫療傷的暫時性手段,而應該是開闊、外放、高瞻遠矚的具有長效作用的“既治標又治本”的長遠規劃戰略。當前組織結構的變化正在體現管理從重觸到輕觸的一種可實施的漸進性,這種漸進性正在使我們的管理從規范走向科學。
3.輕觸管理的哲學內涵及存在風險
通過上述綜合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輕觸管理很大意義上就是對管理對象的一種模糊控制,重觸管理則體現一種高度的精確性。模糊控制與精確管理,輕觸管理與重觸管理,從哲學層面看,沒有絕對的好壞及優劣。模糊控制盡管是一種較之過去明察秋毫的精確管理有一定優越性,比如高層管理者可以脫身于繁重的事務性決策,管理開始變得簡單有效,然而索羅斯的“易錯性(fallibility)”和“反身性(reflexivity)”卻揭示出輕觸管理存在不可避免的風險。
索羅斯對世界可變性的哲學分析讓輕觸管理的風險不可控制。他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總是存在一定的扭曲和誤解,這就是認知的“易錯性”,而這種扭曲的觀點又會對現實的發展造成影響,即“反身性”。一方面,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程度取決于種種微妙的可變因素;另一方面,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影響,也取決于這無數的可變因素。所以,這個世界不可能處于一種常態,它往往受制于兩種功能的共同表現。因此當我們做決定的時候,不能僅僅依靠所謂的知識。我們的思想和我們所參與的事態都不具有完全的獨立性,二者之間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決定,不存在任何對稱或對應,也就是反身性。
因此,輕觸管理實施條件就鮮明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存在高不確定時、極少有先例存在時、變化難以科學的預測時、事實不足以明確指明前進道路時、分析數據用途不大時、當需要從存在的幾個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而每一個的評價都良好時。輕觸管理的實施因為種種不確定性而存在風險。
4.輕觸管理實施及對管理者素質的要求
不同的管理層級對管理者素質有不同要求。基層管理者處于管理層級的最底層,其主要職責是對從事產品生產和服務等特定活動的非管理層員工進行日常監督管理。基層管理者領導下屬直接進行生產訓練、開展業務活動,管理目標精確,責任明確,有普遍的管理經驗可以遵循;高層管理者主要工作在于制定戰略、溝通組織與外界的交往聯系。在很多情況下,組織的成敗往往取決于高層管理者的一個判斷、一個決策或一項安排,因此,高層管理者很少從事具體的事務性工作,而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組織全局性或戰略性問題的考慮上。基層、中層管理者以重觸管理為主,高層管理者則要有更好的輕觸技能,見圖。

由此可見,對于高層管理者而言,他們面臨更龐大和復雜的管理對象,而由于種種不確定風險的存在,扮演“管理管理者”的角色需要更為出色的“輕觸”思維和技能。
作為高層管理者,要有五種戰略思考能力:一是宏觀思維與掌控能力;二是長遠規劃;三是心態平衡;四是直覺;五是政治敏感性。同時,要有三種個人技能:一是技術技能;二是人際和溝通技能;三是概念和決策技能。涉及管理者認識復雜動態問題、發現影響問題的許多沖突因素并為組織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任何既定的環境中,有眾多的影響因素,要了解某一時間是如何影響和怎樣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需要很高的概念技能。作為一名管理者,需要快速敏捷地從混亂而復雜的環境中辨清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抓住問題的實質,并迅速決策,這就需要更頻繁地應用概念和決策技能。這種概念和決策的技能更多來自于自身經驗,如同加拿大管理學家B·阿達克所說的那樣:“客觀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但特別是在抉擇的后期階段,管理者必須大量依靠自己的判斷力。因此,明斷出于明智,真得來自真知。”
四、輕觸與重觸思維在醫學與社會學層面上的實際體現
1.中西醫學中的輕觸與重觸
從本質上講,治療就是治理,治理也是管理應有之義。所以在醫學領域,輕觸、重觸的概念也無處不在。西醫治療風格是最為典型的重觸,屬于介入式治療,特點是見效快,但是傳統西醫缺乏對人體整體性的關照,治療難免出現中醫所說的“治標不治本”的可能;中醫是以中國傳統哲學為基礎,包括具有極強的整體觀念和樸素系統觀的易學思想,以及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道法自然的思想。這種整體性觀察人體運行和響應的思想體現在中醫的治療手段上就是輕觸。
從藥效上看,西醫講究“藥到病除”,但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弊端也使許多頑癥無法徹底治愈;中醫有自身的糾偏機制,通常講究食療、藥療。如中醫常講“扶正祛邪”、“祛濕袪燥”等。其中扶正祛邪(strengthening body resistance to dispel pathogenic factors)即扶助正氣,祛除病邪,是指導臨床治療的重要法則。從某種意義上講,疾病過程就是正氣與邪氣相互斗爭、彼此消長的一個過程。如正氣漸盛,邪氣漸衰,疾病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反之,正氣漸衰,邪氣漸盛,疾病就會惡化。因此治療時,須扶助正氣,祛除邪氣,促進疾病痊愈。《內經》中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正氣不足的疾病為虛證,虛證須要用補法,所以補法即有扶正的作用。邪氣偏盛的疾病為實證,實證須要用瀉法,所以瀉法即有祛邪的作用。“扶正祛邪”是典型的利用人體作為獨立系統具有自適應即自愈能力的治療思想。
2.輕觸與重觸思想在社會學層面上的反映
也可以將輕觸、重觸思想放置在整體社會運行機制上進行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管是傳統上的“無為而治”治國思想還是革命“破與立”的哲學命題,都在順應一種無意識的輕觸與重觸之間的權衡。
中國具有悠久的文明史,在古代,中國在國家治理、軍事思想、工程建筑等諸多方面均處于世界先進水平。歷經數千年的演變,中國古代也形成了非常豐富而完善的管理思想及流派,這些流派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展示出一定的輕觸與重觸的概念。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善利萬物而不爭”體現出道家管理哲學的最高境界——“道”。道法自然是道家管理思想的哲學基礎,在此基礎上提出的“無為而治”,“治大國,若烹小鮮”是對“無為”管理的形象概括。認為國家首先要治,即管理,同時,管理者要保持適度的原則,不能采取過多的干預活動,這就有了輕觸管理的模糊雛形。
法家則強調制定規則的重要性。崇法思想是其思想的中心,反對“人治”,認為法律之外無善惡,注重公平的社會環境。
兵家則強調用人和獎懲的重要性,重視獎懲、激勵機制。墨家用賢堅持的三個基本原則將管理機制進行了一種完善補充:“爵位不高,則民不敬也;蓄祿不厚,則民不信也;政令不斷,則民不畏也。”首先,要給人高官,否則人們就不會尊敬他;其次,要給人才以厚祿,否則人們就不會信任他;再次,要賦予人才相應的政務上的權力,否則人們就不會畏懼他。職位、權力、金錢,是事業成功的一項重要的管理機制。
上述思想均在一定程度上運用輕觸思維進行了成功的管理實踐,輕觸活動進行過程中往往也滲透著重觸思想及行為,輕觸管理、重觸管理的應用在什么情況下才能最為有效呢?
一般而言,大的群體的輕觸管理是以群體無意識為理論前提的。群體越大,個人意志的影響力越小,社會發展的客觀力量越強。對于相對較大的國家,如果出現大的問題,同時又沒有自我治愈能力,就要推翻,即實施重觸行為,如同革命的“破”和“立”。17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發展新的一頁。伴隨著雇傭勞動、自由貿易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浪潮很快地席卷了其他行業。當英國的機器工業生產在18世紀以后相繼蔓延到法國和德國后,一場深刻的變革便在歐洲開始了。以工業革命為先導的18世紀的經濟變革,使歐洲從過去的禮俗社會變成工業社會。工業革命的一個直接后果是封建政治制度的徹底破產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789年法國大革命標志著新興的資產階級上升為歐洲政治的主宰者;而如果群體不大,是“小國”,就只需要去干涉、干預就能達到目的,至于其具體內化形式,都是后話,不題。
參考文獻:
[1]趙繼新吳永林主編:管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2]張文修梁廣錫著:模糊控制與系統[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
[3]楊實俊劉健夫:模糊優選考核方法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 2007, 34(4):110~112
[4]曹建申李小方:環境污染控制中輕觸式管理的原理及框架[J].商場現代化, 2009, 582:27~29
[5]徐光華暴麗艷主編:管理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6]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傳統醫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7]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