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戲劇頭飾師 梁翠云
戲曲舞臺角色除了身姿唱腔,更講究扮相,那些精美的舞臺服飾讓王公貴族、旦角武生熠熠生輝。梁翠云正是做這項幕后添彩工作的民間高手。
《徐策跑城》中,戲曲名家武俊龍將紗帽兩側的翅子耍得虎虎生風,引得觀眾喝彩連連;《打金枝》里,梅花獎得主栗桂蓮一出場,頭上珠翠閃爍的華麗鳳冠就震了滿場的人……
戲曲愛好者欣賞名家經典唱段,卻鮮有人知,這些為名角們增色的紗帽、鳳冠,都出自哪里。
一套5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沒有豪華家具、新款電器,到處擺放著麻紙、鐵絲和戲劇頭飾的零件,一對年過半百的夫妻正埋頭擺弄身邊的這些玩意。這里,就是山西省晉劇院戲劇頭盔設計制作師梁翠云的家。
“戲曲頭飾是一種民間手工技藝,也是老一輩人說的‘七十二行’里的一種。”梁翠云打開了話匣子。今年52歲的她從事戲曲頭飾制作已經三十多年了,她家從爺爺梁在全那輩起就吃上了這碗飯。清朝晚期,爺爺梁在全因在8歲時就成了孤兒,只好在忻州北社村一戶做戲裝的人家當童工。后來,好學肯干的梁在全得到了主家的信任,學習繼承了制作戲曲服裝和頭飾的絕活。
梁在全在宏道鎮創業,開了一家戲劇頭盔、龍袍、靴子、髯口等古戲裝制作作坊。“爺爺是在老家創業起家,父親則把事業做到了省城。”梁翠云說,到了父親梁光銀這一輩,戲曲服飾手工作坊已經很紅火了,大都要提前一個多月預訂,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方劇團都出重金請他家做。因為兄弟三人中,父親的天資最聰穎,學什么都一看就會,爺爺逐漸把技術全部傳給了父親。“每天我們家里都擺滿了制作戲曲頭飾的原料、模型、成品,我從五六歲起就開始幫著父親剪裁圖樣、粘貼邊角、選做翅子的野雞尾巴。”梁翠云說。
為了振興晉劇事業發展,當時的山西省領導,親自批示調梁光銀到省晉劇院,為當時的晉劇名角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等人專做頭盔。院里還專門為他騰出一間庫房作為制作室,方便他工作和存放戲劇頭盔成品。
“我記得小時候,經常在家里見到這些名角來試戴頭盔。”梁翠云說,那些戲曲名家一點架子都沒有,丁果仙還曾經專門帶來糖果給她吃。包括那些名家,劇院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尊稱父親為“老師”,每次他去看戲,都有專人送去茶水。
“文革”開始后,戲不能唱了,制作戲曲頭飾也沒了市場。梁家人被迫中斷了這一手工技藝回到老家,但是父親細心地保護著各種戲劇頭盔圖樣,不讓這傳統的工藝技術失傳。
因為從小給父親做幫手,梁翠云特別喜歡制作戲曲頭飾。“我有三個姐姐、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但他們都對這一技術不太感興趣。”說,“看到一個漂亮的頭盔做成,被演員們展示給觀眾,并且獲得好評,我心里特別高興。”1977年,父親梁光銀病逝,梁翠云“女承父業”,成為制作戲曲頭飾的第三代傳人。
為了精益求精,有想法的梁翠云并沒有繼續沿襲傳統,而是按照戲曲的需要對戲曲頭盔進行大膽的改良。“以前頭盔都是差不多大小,很多演員表示戴著不合適。還有的頭飾裝飾陳舊,不符合劇情。”梁翠云說,她經常白天做完,晚上還要躺在床上琢磨,怎么能做得更美觀、新穎、大方,往往一個頭盔要設計好幾種造型。
省晉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鄭強的頭較扁,一般的頭盔都扣不住,一有動作就容易掉,梁翠云專門按照他的頭型制作了頭盔,在表演中再也沒有掉過。“晉劇《桐葉封帝》在北京調演時,因為頭盔新奇,還受到文化部的表揚。”梁翠云說著,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因為制作戲曲頭盔的專業人員很少,全國也沒有幾家,山西省內更是只有梁翠云一人,而且她做的頭盔質量好、造型美,浙江、陜西、河南、云南、海南、甘肅等地的劇團,都慕名而來請她做。活兒催得緊,梁翠云和老伴幾乎每天都是12點以后才能睡覺,更別說有節假日了。
如今她從省晉劇院退休了,省內外的劇團用慣了她的東西,隔三差五地來找她,她都得立馬上手。常年的勞累,讓她患上了高血壓和關節炎,可她連生病的時間都不敢有。“躺上幾天,一個劇團的活兒就耽誤了,我心里過意不去啊!”梁翠云說,也許她天生就是干這個的!雖然制作戲曲頭飾費時又不賺錢,但她從來沒有后悔過,就琢磨把這門技術再精益求精,制作更精美的行頭打扮劇中人物,為藝術名家添彩添色。
鏈接
戲曲頭飾制作工藝流程前后大約有二十道工序:
先把麻紙用面糊一層一層裱十張左右的紙片,曬干畫圖后用小刀裁下來,再用骨膠、鐵砂組合起來,一片一片組成形狀再上粉,然后上立粉再上油漆,粘銀箔再點翠,最后大組合,上絨球、空心珠,整體修飾造型。
需要的材料、工具:麻紙,骨膠,鐵絲,油漆,生絲,乳膠,緞子,綢子,白布,鐵砂,麻絨,大空心珠,小珠,面粉,絲絨等;剪子,鉗子,鑷子,小刀,烙鐵等。
用途:用于歷史戲劇人物頭飾的不同佩戴,根據人物不同、演員頭部大小,每一個人物的頭飾有不同名稱,如皇帝戴的王帽、平天冠、九龍冠,皇后戴的鳳冠、女套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