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館
主題:山水心燈
解讀關鍵詞:傳承
站在點燈臺上,就好像踏上了臺灣的土地,是兩岸文化的一脈相承。
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西北方,矗立著臺灣館,和其他建筑的外觀不同,臺灣外形宛如一盞巨大的孔明燈。
源于三國時代的孔明燈,傳入臺灣后,漸漸發展成為臺灣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到重要時節,臺灣民眾就會點亮天燈,借天燈祈福許愿。臺北世貿董事長王志剛說,采用點天燈這個創意,正是要表達兩岸文化一脈相承的意涵。
整個展館的設計者李祖原是建筑設計界泰斗,作為展館主體的“點燈水臺”滲透著中國傳統的“五行”觀念:天燈的鋼架代表五行的“金”;木制的祈福臺代表五行的“木”;內外環狀水池里的水作為五行的“水”;耀眼發光的LED天燈象征五行的“火”;臺面的地磚則屬于五行的“土”。 而點燈天臺的建筑材料也是大有來頭。祈福臺所用的石材來自臺灣第一高峰玉山,內外環頭水池里的水取自日月潭和太平洋,燒制臺面地磚所用的陶土則是來自有“臺灣景德鎮”美譽的鶯歌鎮。玉山石、日月潭水、鶯歌鎮陶土。王志剛笑稱:“站在點燈臺上,就好像踏上了臺灣的土地。”
為了配合臺灣民間習俗,臺灣館專門設置了點燈水臺,參觀者將在這個點燈水臺“點燃”虛擬的天燈,當參觀者在燈下許愿時,LED燈將顯示祈福的天燈冉冉升起。設計師李祖原告訴我們,點燈水臺每次可容納40人同時“點燃”虛擬天燈,天燈內還是一個球形立體影院,40名觀眾可以同時欣賞到潺潺溪水腳下流,喳喳小鳥頭頂飛的美好景象。不僅如此,由于臺灣館是透明的,站在臺灣館外的參觀者也將看到天燈冉冉升起的妙曼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