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用盡一生氣力,守護故宮文物遷移,功在中華。
臺北舊書店不多,書籍進出流通本來有限。去年初春之時,熟識的舊書店女主人來電,要我去看一批新收入的舊書。舊書新到店時,成迭堆放,狀如小丘,東翻西扒,看完一捆又一捆,翻過一本又一本,即使一本都看不入眼,光這翻找過程,所謂“淘舊書”的“淘”字,也才總算有了個著落。“打電話要賣書的女孩子說:我們全家都是藝術家。如果不是新家沒地方擺,才不會賣書哩。”年輕的女主人這樣告訴我。“‘我們全家都是藝術家’?還有人這樣講話的,太自大了吧。”我邊笑邊說邊拿起一本泛黃的畫冊來看,翻開扉頁后,心頭一緊,心底一陣起落,抬起頭告訴女主人:“喔,她說的沒錯,她們全家都是藝術家!”
那一堆舊書,大小不等,種類各異,算算總有四、五十本吧。我翻開的那一本,書首,蓋了較小的白文方印:莊嚴。看到這方印章,稍長見聞,薄具知識者即可明白,這堆書當屬前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慕陵先生所有。老先生用盡一生氣力,守護故宮文物遷移,從北京而西南大后方而南京而臺北外雙溪,功在中華。又以善書聞名,一手瘦金體字,獨步當世,人所尊崇。莊家四個兒子:莊申、莊因、莊喆、莊靈,或為學者、或是畫家、攝影家,同樣各自成就一方天地。“我們全家都是藝術家”,一點也沒錯!
這一堆書,可想而知,價值不菲,點檢清雅舊痕,成了我最大的福利。最后,我帶走了二本書,一本是周棄子的《未埋庵短書》,一本是《頑童流浪記》,兩書俱有題跋。《頑童流浪記》品相絕佳,外包牛皮紙,我嫌頗有些污漬的書皮遮擋了封面光采,隨手拆卸,順手丟進了垃圾桶。
夏天過后,冷攤閑逛,偶然買到莊家老二莊因先生所寫的《山路風來草木香》,內多憶舊追思之章,隨手翻讀,《懷念父親》一文,追念童年流寓貴州安順的往事:寒假過了,開學前一天自學校帶回新課本,在吃罷晚飯之后,母親把八仙桌上收拾干凈了,父親就取了剪刀和舊報紙來,叫大哥、三弟及我各據一方坐下,開始包書。包書是件盛事,至少在東門坡四合院東廂房的莊家如此。用報紙包書是因為當時物質艱困,得不到厚實堅韌的牛皮紙……。通常的情況是,父親帶領著坐定后,母親緊跟著端來一小碗剩飯,當糨糊用;再檢視燈盞碗里的油量及燈蕊是否需要換新等等。一整張報紙可以裁成四等分,一分包一本書,父親不但監督,也參與盛事。
我邊讀邊覺得臉紅漲熱,尷尬羞慚,眼前彷佛看到一位清瘦的父親正微笑地包裝著送給小兒子的生日禮物。定定想著被我揉成一團,丟棄了的那張牛皮紙書皮、書衣,雖然破舊磨損,卻幾乎可以確定其存在且愈發閃亮滿溢的一份抵犢深情……。
我去年所干過的蠢事,大概不會有比那順手一丟更糟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