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之二#8226;外觀
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和藝術,有些展館,僅從外觀就能深深感受到那些厚重久遠的地域文化。
貴州館
主題:醉#8226;美貴州,避暑天堂
解讀關鍵詞:銀文化
極具地方特色的視覺元素,凝練了貴州的人文自然風貌。在上海世博會的所有展館里,最有辨識度的,非貴州館莫屬。
開寨門 唱山歌
登上高山望遠方谷米黃哎,河水向東流炊煙在飄蕩,雷公山不見頂梯田滿山崗哎,鑼鼓賽龍舟七月清水江,哎歌聲響……
——貴州山區苗族民歌
清晨8點,等待貴州館開門,這些仿佛來自大山深處的歌聲深深打動了我。它們無伴奏、無指揮、多聲部,純凈而高亢,仿若天籟之音。這是來自貴州18個少數民族的“活態”歌舞,伴著苗族姑娘們端來的一杯杯茅臺酒,把我們送進了貴州館內。
這是一座令人怦然心動的展館,整座建筑猶如一位身穿民族盛裝的少女,頭戴銀飾,在青山綠水間翩翩起舞。它呈月亮造型,大門左右兩側各鑲嵌一個碩大的苗家女子牛角頭飾,垂下的銀質流蘇自然地形成了展館的“門簾”,在微風里左右擺動,互相撞擊,發出叮叮當當的響聲。四周飛瀑環繞、侗族鼓樓矗立兩側,環狀的風雨橋與銀飾連為一體,仿佛是盛裝少女的頭冠。
放大版的貴州少數民族銀質頭飾、縮小版的黃果樹瀑布、傳統的風雨橋和鼓樓、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一切的一切都向我們昭示著,這就是貴州!
風雨橋回廊上陳列著貴州古老的刺繡、布依族蠟染、銀飾、面具、剪紙、簸箕畫、布依地毯、原木藝術以及茅臺酒。這是一場民族手工的盛宴,貴州18個少數民族最具特色的手工技藝都展現在我們眼前,仿佛一場回歸的手工之旅。
能觸摸的百分百
哎呦呦,伐……
哎呦呦,伐……
一聲聲伐木的號子聲雄渾、高昂,像山歌一樣響徹山谷。
然而回歸的路,始終是漫長的。就在人們為貴州館的獨特而激情澎湃時,一場全生態的文化之旅早在數月前,已在離上海千里之遙的貴州黎平縣高近村緩慢開啟。
高近村是貴州省最富南侗族文化的古村落,這里的侗族木柱鼓樓雕梁畫棟,十分精美,此地盛產的杉木也十分適合鼓樓的建造和雕刻,而當地的中國園林古建筑民間大師楊應琪主持修建的侗族鼓樓和花橋也赫赫有名。為何不將這些代表侗族風情的建筑“搬”去世博會現場?
2009年10月,高近村村民穿著節日盛裝,吹蘆笙、唱侗歌、殺機宰豬,按照侗族的禮制開始了伐木開工儀式。一聲聲伐木的號子聲像山歌一樣響徹山谷,一棵棵成年杉木倒下了。這些暫時失去生命的植物,在貴州本地150多名能工巧匠的手中制作成梁棟或雕花的窗欞,重新煥發光彩,再運到世博貴州展館拼裝和精加工,創造一座完全意義的貴州館。
就連貴州館上最醒目的銀飾也制得毫不馬虎。上半部由呂鍍銀制成,參觀者伸手可觸的“銀流蘇”很大一部分則是純銀打造,于是造就了銀流蘇叮叮當當清脆動人的聲響。
“百分百的原材料、百分百的民族工藝、百分百的貴州本土能工巧匠”終于造就了今天我們親手“觸摸到的建筑”,風雨橋回廊、鼓樓、苗寨都是全木的,這些來自貴州民間高手的完美演繹,詮釋了“貴州造”三個字的分量,為我們演繹了令人折服的貴州少數民族文明。
月牙上的城鎮
它是苗族牛角,是日月,是力量與美,也是崎嶇山路的最佳注腳。
站在貴州館廳內,就像站上了一幅立體的地圖,既激動有感慨——這是中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93%的面積都是山地。貴州多山,貴州館頂部月牙形銀飾既是月牙,也是在山地上艱難耕種的黃牛牛角。它是苗族牛角、是日月、是民族繡品中水波紋與蝴蝶的結合,是力量與美的結合,是對中國農耕社會牛的崇敬和圖騰,也是貴州喀斯特地形崎嶇不平山路的最佳注腳。
崎嶇的山脈,蜿蜒的河流,恬靜而現代的城鎮,雖只是一個個立體的模型,卻讓我們的心澎湃不已。黃果樹大瀑布、喀斯特溶洞、萬峰林地貌、紅崖天樹和貴州龍化石,這些投影在以河水為幕上的畫面,投射出了一幅幅關于貴州龍的絢麗圖景。
一幅巨大的馬尾繡繡品懸掛館內,描述出一個貴州山水的基本圖案,每個觀眾都能上前刺繡,待到世博會結束時,這將是一幅展現貴州山水、絢爛貴州民藝與悠揚歌聲的巨幅繡品。跟隨繡娘的指導,我們動情地在繡品上落下自己的針腳,雖然只繡下烏江水中幾平方厘米的浪花,但自豪之情卻深深洋溢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