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館的細節
解讀關鍵詞:土著藝術巖床
世博的平臺,不僅給了中國地方城市自我展示的機會,也讓一個個國家借機展示著本土的傳統工藝、文化和生活。
在澳大利亞國家館總代表薩琳德的帶領下,我們提前探秘正在布展的澳大利亞館。遠遠地,一片赭色的巖石般的弧形雕刻墻出現在眼里,像極了澳大利亞地標景觀——會變色的“烏魯魯”。 薩琳德說,澳大利亞展館外觀采用了特殊的鋼材,像真的“烏魯魯”一樣,會隨著氣候而改變顏色。
還沒踏進館內,薩琳德就神秘地告訴我們,一會將見識到澳大利亞非常傳統的土著藝術 “巖床(Bedrock)”,它彰顯了澳大利亞傳統與現代藝術形式的交融,呈現的是澳大利亞的根基——土著居民的歷史和文化。
走進“旅行”活動區,不經意間,墻上巨大的繪圖“巖床”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原始部落。抬頭一看,編織物“水中精靈”在頭頂“游來游去”,此外,還有30多個由木頭、澆鑄樹脂及鋼料雕成的“mimih”柱,代表了身材修長而苗條的可以穿越巖石的阿納姆地高原“穴居精靈”。
來自澳大利亞北部馬寧里達鎮的藝術設計師馬瑞娜正在手繪“巖床”。位于阿納姆地區東北部的馬寧里達鎮,坐落在距達爾文市以東500公里。小鎮上的人們過著非常傳統的生活?!奥眯小被顒訁^正是通過馬寧里達鎮上家庭和部落的藝術品向人們展示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精神信仰和生活狀態。
皮膚黝黑的馬瑞娜出生在馬寧里達鎮的一個手工世家。一家人以手工業為生,日常食物是土豆以及河海中的魚,生活方式極其傳統。馬瑞娜有5個姐妹、4個兄弟。父親教會姊妹們編織、繪圖。此次用于墻面布展的“巖床”則是來自她姐姐的設計。馬瑞娜擅長編織昆蟲、小動物等,展區內的“水中精靈”就是她編織的。那是用傳統纖維編織、由金屬澆鑄而成的魚群,在當地叫做“yawk yawks”。她告訴我們,在馬寧里達鎮,每個部落和家庭都有自己的創作風格,是不可復制的。而創作就好像是在描繪自己的生活。
而此次的墻面展品“巖床”,由紅、黃、黑、白四種顏色,波浪紋、三角形和圓形三種基本圖形構成。馬瑞娜說,這些圖案寓意著水的流動,因為她的家離水源很近。
只見馬瑞娜手執用草做成的毛筆,在3塊磚上進行調色。我們了解到,這些“顏料”是全天然的,紅色來自紅赭石、黑色來自木炭、黃色和白色均來自同色的巖石,將這些物質研磨成粉,再與水混合,便可用來上色。
這些獨特的元素加上充滿阿納姆地風情的歌聲和旋律,讓人宛若置身于誕生這些藝術作品的故鄉。
鏈接:暢想之洲
澳大利亞館的主題是“暢想之洲”,由3個風格迥異的活動區組成,分別是“旅行”、“發現”和“暢享”。
第一個活動區——“旅行”。沿著一條長達160米,環繞展館的全封閉玻璃通道,人們將從沿途的6個小型展區中,領略到澳大利亞的歷史并體會它的獨特之處,感受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
進入展館的中心區域——一個可容納1000人的環形劇場,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饕餮盛宴撲面而來。跳躍的袋鼠,繁茂的植物;澳大利亞的城市,以及居住其中的人們的生活……凡此種種,任由您用眼睛耳朵去“發現”。
走出劇場,步入一個15米高的中廳——“暢想”的世界??梢栽诖诉x擇鮮美多汁的澳大利亞美食和紅酒,購買澳大利亞風情的紀念品。還能在舞臺表演區觀看融入了音樂、啞劇、舞蹈、幽默和視覺藝術的小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