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報道之二十三
編者按:
2009年,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與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公布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文作者薛一泉曾供職泰順縣文博館,2003年,他在泰順進行廊橋調查時發現了該項目,之后又參與了有關申報和保護工作。先后二十幾次深入泰順縣嶺北鄉村尾村的薛一泉,記錄下了同樂橋建造的全過程,也見證了泰順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在7年時間里所經歷的令人欣慰的轉折和發展。
2009年9月30日夜半時分,我接到朋友泰順縣“非遺”中心主任季海波打來的電話,他激動地告訴我:泰順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順利列入世遺“急需保護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將名單上傳到官方網站上了!那晚,對于眾多泰順廊橋的“鐵桿粉絲”來說是一個不眠之夜,很多人都在用手機發送短信,傳遞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尋訪繩墨
10多年前,好萊塢大片《廊橋遺夢》全球熱映,隱逸于浙南泰順的廊橋也隨之聲名鵲起。也就是從那時起,經過泰順文化、旅游等有關部門對其保護和宣傳工作的開展,當地眾多年代久遠的廊橋,在不斷提升保護等級的同時,逐漸成為獨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資源,懷著各種情懷踏上廊橋尋夢之旅的人也越來越多。
當時,我在泰順縣文博館供職。在以往的鄉土文化調查中,從未發現近年新建造的廊橋。泰順還有會造廊橋的師傅嗎?帶著疑問,2003年仲夏的一天,我到嶺北鄉調查泰福廊橋時,在棟梁上發現“繩墨董直機”幾個大字的記載。繩墨,在傳統廊橋建造中,是主事的廊橋工匠的別稱。據記載,泰福廊橋建于民國時期。我推算,當年建橋的如果是個年輕師傅,今天也許仍然健在。
根據這個線索,我開始四處尋訪廊橋師傅董直機。一個多月一晃而過,我仍一無所獲。一天,聽說嶺北鄉村尾村有董姓善木工之人。次日一早,我就往那里趕。在村民的帶領下,我見到了時年79歲的董直機老人。老人精神矍鑠,濃眉之下雙眼炯炯有神。聽說我是依據泰福廊橋上的5個墨字找來的,老人顯得有些激動:“我只做過橋面上的廊橋,沒做過橋身。”
老人緩緩講述了自己少年時迷戀廊橋的經歷,并表示造一座廊橋是藏在心中的一個夢想。25歲時,董直機終于有機會參與設計建造人生的第一座橋——泰福橋,并將自己的名字深深刻在橋梁上。然而,這只是個石拱木平廊橋,他負責的只是廊屋的設計和建造,“現在我都要到80歲了,這輩子,什么時候能親手建一座木拱廊橋就好了!”老人向我感嘆。
當時,董直機是浙江省內發現的唯一能夠運用傳統技藝建造木拱橋的老工匠,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國內眾多科研機構和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
建橋傳藝
在發現掌握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工匠之后,泰順縣文化部門多次組織有關人員,討論和制定搶救性保護方案。考慮到董直機師傅年齡偏大、建橋手藝后繼無人等情況,縣文化部門決定通過建造新廊橋的方式,鼓勵董師傅收徒授藝,把這門寶貴的瀕臨失傳的手藝傳承下去。
那幾年,泰順旅游在不斷升溫。2003年9月,嶺北鄉天關山古道被旅游專家評定為五星級旅游景點。出于給旅游增添新亮點以及對民間獨特工藝進行保護和傳承的目的,嶺北鄉村尾村決定籌資建造一座編梁木拱廊橋。2004年9月,村尾村同樂橋動工興建,由董直機師傅擔任“繩墨”。
在同樂橋建造期間,我曾十幾次去現場,運用圖文隨記形式記錄了造橋全過程。
通過建橋,董直機收了5名徒弟,把建橋手藝傳給了他們。此外,泰順年輕木匠曾家快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也掌握了木拱橋的營造技藝。泰順掌握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的工匠由原來的1人增至7人。這個本已處于瀕危邊緣的非遺項目,通過建橋、藝人收徒授藝,保護和傳承狀況出現了根本性的轉折。
保護升級
傳統鄉土社會的變革、城市化建設的加快和交通方式的改變,使廊橋的許多功能,特別是交通功能急劇弱化,這也是建橋手藝瀕臨失傳的根本原因。雖然培養了多名建橋藝人,但他們會不會也像董直機師傅那樣長期空懷手藝而沒有造橋機會呢?如何拓展這門手藝的生存空間,成為推進保護和傳承工作的瓶頸問題。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幾年,泰順不少地方新建廊橋,給藝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機會。除了嶺北同樂橋,泗溪鎮南溪村、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雅陽鎮埠下村都先后建造了廊橋。此外,泰順有關部門還加強與縣外相關旅游景區的聯系,先后介紹董直機、曾家快等人到溫州和衢州等地的旅游景區承接建橋工程。我們欣喜地看到,泰順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已得到有效的活態傳承,泰順廊橋文化也得到了更大范圍的傳播。
通過幾年來的努力,泰順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相繼列入了縣級、市級、省級和國家級非遺名錄,而今又順利列入世遺“急需保護名錄”,短短4年時間,就實現了保護等級四級跳,可謂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慶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申報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不會單純追求數量多少。如同世界文化遺產一樣,項目加入名錄只是提高了知名度和影響力,如何保護還必須仰仗于項目所在地的國家和地區。”
在喜悅和憧憬中,我登錄了中國廊橋網論壇,在眾多網友的跟帖討論中有一個網友這樣寫道:“今天,中國的木拱橋實現了一個夢;明天,我們不能讓她遺失了這個夢。”
這也是我們共同的心愿。
鏈接:
現存的古代木拱廊橋主要分布在浙西南的泰順及福建的壽寧、屏南等為主的山區縣市,泰順木拱廊橋因數量眾多,結構類型多樣,歷史悠久而獨樹一幟,聞名中外。
目前有專家認為,泰順木拱廊橋并非由北方傳入,是本地先民的創造,有一個完整的發展體系,而在北方卻沒有發現如此完備的發展體系。起因是,泰順山區由于經常發生山洪,結構簡單的橋梁容易被水沖垮,長期的造橋經驗積累有可能促使本地工匠發明虹橋結構。
工藝特點:木拱橋的傳統設計與建造綜合運用了木材、傳統建筑工具和工藝以及橫梁搭建、榫眼和榫接頭等核心技術,并由經驗豐富的木工師傅根據傳統結構力學知識在各種不同環境中進行實踐操作。泰順木拱廊橋大致可分為編梁木拱廊橋、八字撐木拱廊橋、木平廊橋等幾類,其中編梁木拱廊橋最具文物價值。它的基本組合單元是六根桿件,縱向四根,橫向兩根,平面呈“井”字形。由于橋是受壓的,利用受壓產生的摩擦力,構件之間就會越壓越緊。這種結構,不用釘鉚,只需用相同規格的桿件,疊壓穿插,搭接而成,而上梁是造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