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及其全部理論是他在批判黑格爾哲學的過程中形成的,市民社會一詞在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頻繁出現,具有重要價值。界定馬克思市民社會的概念,才能進一步研究其中蘊含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市民社會
早期的馬克思是一個黑格爾主義的追隨者,而他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的過程,就是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完成的。馬克思主要是在批判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市民社會概念及其全部理論,對于黑格爾市民社會從屬于政治國家的觀點,馬克思提出了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的著名結論,并闡明了人民創造國家的思想,指出必須通過真正的革命斗爭來建立新國家。可以說,馬克思的這一理論體系是其哲學思想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
因此,筆者認為,研究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甚至于研究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首先要對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有清晰的界定。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充分汲取馬克思思想精華的基礎上總結其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對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理解
首先,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是一個成熟的概念,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市民社會”一詞是馬克思早期從黑格爾哲學著作中借用過來的概念,并且在馬克思各個時期的著作中都有論述。如在其《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經常將“市民社會”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并列使用。在我國早期對馬克思理論的研究過程中有觀點認為,馬克思在其思想成熟后拋卻了“市民社會”的概念,并代之以“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等概念,因此又有人認為:在馬克思那里,只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理論,沒有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理論。雖然這樣的觀點是片面的,但這是在斯大林的《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被當做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性文獻后由來已久的解釋。事實上,“市民社會”并不是一個能夠用“生產關系”或“經濟基礎”等范疇簡單涵蓋、替代的概念。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市民社會”是指整個市場經濟社會中的私人生活,而這種私人生活的本質形式才是馬克思所提出的“生產關系”或“經濟基礎”。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相對于政治國家而獨立存在,是劃分作為“一切物質交往”的私人生活及其領域和公共權力及其領域的概念,前者稱之為“市民社會”,后者則是政治國家。“市民社會”作為一個私人生活的領域,盡管以經濟交往為基本內容,但同時也包含著各種其他社會交往活動。“生產關系”或“經濟基礎”雖然是物質交往關系的基礎性領域,但也只是“市民社會”形成的一個方面——經濟領域。而經濟交往關系并不是全部的物質交往關系,因此“生產關系”或“經濟基礎”絕對不能涵蓋 和替代“市民社會”所指的全部意義。否則,混淆的概念只會使我們的理解陷入片面的經濟決定論中。
另外,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私人生活領域。馬克思曾說:“只有到十八世紀,在‘市民社會’中,社會結合的各種形式,對個人說來,才只是達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才是外在的必然性。”[1]在馬克思看來,“市民社會”只能是商品經濟關系發展到相當階段的產物,而不可能存在任何社會形態之中。而在十八世紀之前,商品經濟關系在整個社會并不十分發達,雖然在晚期中世紀形成的自治城市中較早出現了歐洲商品經濟萌芽,但卻并不能代表整個歐洲的社會關系進程。在11至12世紀,盡管在當時西歐的部分城市里形成了最早的手工業行會和商人公會(基爾特)等組織性的經濟聯合體系,并在西歐極為興盛。但它們仍然不能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市民社會”。馬克思則多次形容這類前市場經濟社會為:“中世紀的市民社會”、“舊日的市民社會”、“先前的市民社會”、“封建社會和行會市民社會”等等。可以說,馬克思將它們冠之以“先前的”、“舊日的”、“中世紀的”……這本身就表明馬克思對形成“社民社會”的社會條件是有嚴格界定的。而只有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市民社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 在這一點上,無論是馬克思還是黑格爾都認為,市民社會的形成,是由市場經濟“需要的體系”的形成所導致的,它只能建立在“整個的商業生活和工業生活”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因而,它也只能是一種資本主義現象。對于這一點,馬克思有過很多非常明確的論述,如馬克思說:“正如古代國家的自然基礎是奴隸制一樣,現代國家的自然基礎是市民社會以及市民社會中的人,即僅僅通過私人利益和無意識的自然的必要性這一紐帶同別人發生關系的獨立的人,即自己營業的奴隸,自己以及別人的私欲的奴隸。” [1]他又說:“在古代國家中,政治國家就是國家的內容,其他的領域都不包含在內,而現代的國家則是政治國家和非政治國家相適應。”[2]所謂政治國家和非政治國家相適應,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完成了政治生活同市民社會分離的過程。”[2]可見,馬克思所說的市民社會,是與市場經濟社會緊密相聯的,不可能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之中。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一點,就容易忽視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及現實意義。
當然,馬克思在闡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市民社會”時,更多的側重于對私人生活本質關系的剖析,旨在揭露政治國家的剝削本質。但是,我們同時要清楚的認識到,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也并非全然相對。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者,政治國家固然是階級統治個斗爭的工具,“但同樣也是維護社會全體成員的公共利益的活動領域”。[2]在這一點上,“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又具有難得的一致性。因此,對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理解應當是全面而辨證的,唯此,才能避免將馬克思的社會歷史學說機械的運用于現實社會問題中。
二、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意義
在西方市民社會觀念的演變中,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具有公認的重要地位。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思想,從市場經濟中人們之間的關系入手,剖析了市場經濟社會的本質,將市民社會定義為市場經濟中人與人的物質交往關系和由這種交往關系所構成的社會生活領域。這一觀點切入了市民社會的本質,從而深化了黑格爾所確立的市民社會的基本觀念。加拿大哲學家查爾斯?泰勒曾經評價說:“馬克思援用了黑格爾的概念,并把它幾乎完全地化約為經濟領域;而且,從某種角度講,正是由于馬克思這種化約觀點的影響,‘市民社會’才一直被人們從純粹經濟的層面加以界定。”[3]
在當代人類社會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市民社會理論也在不斷的探討中有了很大的完善和發展,然而,市民社會理論的發展始終建立在黑格爾和馬克思業已確立的理論基礎上。馬克思從經濟的角度看待市民社會,抓住了市民社會的本質,并把它規定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經濟交換關系及其所構成的經濟交往領域,十分明確的指明了市民社會這一概念的根本涵義。同時,更是為人們提出了一種嶄新的認識路徑和研究方法。
長久以來,市民社會理論已經成為適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普遍”理論,各種立場的學者們的不斷討論和研究說明,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是一種具有巨大活力和理論合理性的社會歷史理論,這集中體現于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為市民社會理論的研究拓展了廣闊的深化空間。如何正確地面對和解釋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生活的重大變化,正確地把握市民社會和國家政治權力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在變化了的經濟關系和全部生活關系上建構與之相適應的政治體制,這是當前理論工作者面臨的新的歷史任務。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查爾斯#8226;泰勒.市民社會的模式[A].鄧正來.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亞當#8226;賽里格曼.市民社會的觀念(英文版)[M].紐約:麥克米蘭公司,1992.
[6]黑格爾.范楊,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7]汪信硯,夏昌奇.論黑格爾的市民社會概念[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7, (3) :287-296■
[作者簡介]陳新亮,男,研究生,高級政工師,河北北方學院團委書記、藝術學院黨委書記;
趙巍,女,(1982——)碩士研究生,河北北方學院法政學院辦公室主任;
魏劍冰,男,(1972——)本科學歷,政工師,張家口市交通局物資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