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外延方面講,黨的思想建設就是黨的思想工作、理論工作和宣傳工作三位一體的總和,就是黨在思想工作方面、理論工作方面和宣傳工作方面的建設。在現時代,黨的思想工作要有新思路,黨的理論工作就要有新突破,黨的宣傳工作要有新舉措,就必須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相結合。
[關鍵詞]黨的思想工作;黨的理論工作;黨的宣傳工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黨的思想建設是一個傳統(tǒng)而常新的課題,之所以是傳統(tǒng)的,是因為自我黨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黨的思想建設,并始終把思想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根本;之所以是常新的,是因為黨的思想建設的內容和形式是隨著國情的變化而變化的。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這就迫切需要黨的思想建設有一個質的提高。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大黨,我們自己不重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不按照實踐的發(fā)展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前進,我們的工作還能夠做得好嗎?我們講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不就成了說空話嗎?”[1]黨的思想建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具有內在一致性,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就是要把黨的思想工作、理論工作和宣傳工作的建設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結合起來。唯有如此,才能用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才能使黨的思想建設有源源不斷的理論基礎,才能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水平,建設好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
一、黨的思想工作要有新思路
黨的思想工作是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就需要黨的思想工作的重心發(fā)生變化,必須要有新的思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事業(yè)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首先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勝利。黨的思想路線是黨的思想工作順利開展的基本保證,是黨的思想工作的重心,所以,思想路線的正確才能保證思想工作的順利進行。從實事求是到強調解放思想,強調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相結合,再到與時俱進和求真務實,思想路線的內容發(fā)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同時期所面臨的任務和時代特征緊密相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進程豐富和發(fā)展了黨的思想路線,思想路線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保證。所以,黨的思想工作要有新思路,就要求黨的思想路線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緊密聯(lián)系。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豐富和發(fā)展
從共產黨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毛澤東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并把它作為我們黨的思想路線,這是由我們黨所面臨的實際狀況決定的。在整個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內先后出現了多次“左”、右傾錯誤,很多共產黨人不能正確地認識和分析我國的特殊國情,不能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在以戰(zhàn)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適應這個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把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概括為“實事求是”,并提到黨的思想路線的高度來看待。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中國面臨著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這個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fā)展,適應這一時代的要求,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提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領導和支持了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著手解決黨的思想路線問題。此后,鄧小平提出“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鄧小平認為,向前看就是“要及時地研究新情況和解決新問題”,“否則我們就不可能順利前進。”[1]其后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做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20世紀90年代初,面對國際國內政治風波的嚴峻考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路線要不要堅持,改革開放要不要繼續(xù)推進,成為擺在我黨面前的又一個重大歷史課題。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強調要毫不動搖的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提出“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世紀之交,我們所處的時代仍是以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但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如經濟全球化逐步深入、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fā)展等,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這項前無古人的事業(yè)不僅需要對舊的體制進行進一步的改革,更需要思想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適應這種變化著的新形勢的要求,江澤民提出與時俱進的精神,指出貫徹“三個代表”要求,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還強調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tài),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新境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是黨在執(zhí)政條件下保持先進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決定性因素。“與時俱進”與“向前看”一脈相承,是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豐富和發(fā)展,體現的都是時代性。
隨著我國國情的變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逐步深入,黨中央及時豐富和完善黨的思想路線。黨的十六大報告將黨的思想路線完整地表述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一嶄新表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精髓的新概括,突出了時代精神和創(chuàng)新要求,這是當代中國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全黨同志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chuàng)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在堅持黨的思想理論建設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時,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問題,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共同構成中國共產黨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這是對我黨執(zhí)政60年來經驗與教訓的科學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的認識,這既是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必然要求,又是黨在思想工作方面建設的客觀需要。同時,還強調:“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黨的思想路線的發(fā)展變化,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和歷史任務對黨的思想路線核心內容的要求,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認識的不斷深化。當然,我們必須懂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一新的思想路線,只是對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大發(fā)展,而不是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發(fā)展的終結。在新的世紀、新的歷史階段,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仍然要與時俱進,仍然需要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發(fā)展而不斷完善。
2、黨的思想路線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保證
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偉大事業(yè),必須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新中國六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取得了世人公認的成就。但是,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發(fā)展道路和發(fā)展模式,我們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結合自身實際、結合時代條件變化不斷探索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和模式。
首先,繼續(xù)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前提和基礎。目前,我們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面臨繁重的體制改革任務,所有的改革都需要我們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具有高度的統(tǒng)一性,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切實地去體貼國情、把握形勢,做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能更好地開闊思路、解放思想。唯有兩者的高度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才能有一個堅實的、科學的后盾。
其次,繼續(xù)堅持與時俱進。黨中央第四代領導集體根據當代國際、國內發(fā)展形勢和我國改革開放的發(fā)展經驗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這是黨的思想路線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生動體現。科學發(fā)展觀把發(fā)展作為第一要義,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fā)展的核心,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協(xié)調、平衡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是黨的思想理論又一次與時俱進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與時俱進的學說,與黨的思想路線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繼續(xù)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中,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功不可沒,邁開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第一步。同樣,實踐標準仍然是我們在今后繼續(xù)深化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理論武器。只有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才具有科學性、客觀性、準確性。
實踐證明,黨的思想路線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是相互作用和相互支撐的。只有在這種相互作用和支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才能高高飄揚,理論才能不斷發(fā)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因此,黨的思想工作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并且把它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緊密結合起來,才能適合時代的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二、黨的理論工作要有新突破
恩格斯認為:“只有清晰的理論分析才能在錯綜復雜的事實中指明正確的道路。”一個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對一個政黨來說,理論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礎,理論上清醒是政治上清醒的保證,理論上先進是政治上先進的前提。要想使黨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黨的理論工作就必須有新的突破,必須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結合起來。
1、偉大的實踐產生偉大的理論,實踐推動理論不斷創(chuàng)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對黨的理論建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由此形成了黨的四大理論成果。
自成立之初,我們黨不斷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探索“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并及時把它寫入黨章,以其為指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統(tǒng)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偏向”。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通過對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的總結,特別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認真反思,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21世紀初,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根據國內外形勢和黨的歷史方位的新變化,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們在新世紀全面推進黨的建設,不斷奪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勝利的根本要求,實現了黨的理論工作又一次飛躍。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結合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形勢的發(fā)展變化,在探索“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的偉大實踐過程中,提出了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根本方法是統(tǒng)籌兼顧的科學發(fā)展觀,繼續(xù)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發(fā)展進程。
按照與時俱進的要求,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根據不同的時代要求和特點,我們黨相繼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世界、對時代的態(tài)度,即融入世界、參與世界,也就是說,中國通過改革開放,中國的事業(yè)已不僅是中國自身的事業(y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一員,而且是重要的一員。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是中國化和大眾化,還應是或者說必須是它的時代化。實踐永無止境,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黨的理論建設將會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繼續(xù)與時俱進,繼續(xù)豐富發(fā)展。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品質,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理論工作的寶貴經驗。
2、解放思想,在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理論
“全世界自古以來,沒有任何學問、任何東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發(fā)展的。地球是在發(fā)展的,太陽是在發(fā)展的,這就是世界。停止了發(fā)展就不是世界。”隨著時代、實踐的發(fā)展,黨的理論建設就要不斷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結合起來,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不斷認識和解決新問題,制定新方針、提出新理論、開展新實踐,推動黨的理論建設不斷前進。
要豐富和發(fā)展理論,就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實踐推向前進,就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能用僵化的、死板的、教條主義的態(tài)度看待馬克思主義,不能離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不能死板硬套的去運用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某些特定的理論。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體貼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感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著眼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把馬克思主義從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用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
要豐富和發(fā)展理論,就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實踐推向前進,就必須理論聯(lián)系實際,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新境界。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把理論和實踐、繼承和開拓統(tǒng)一起來,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fā)展,一方面根據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特殊的具體國情來制定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從而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的前進和發(fā)展;另一方面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實踐經驗進行科學概括和理論總結并使之馬克思主義化,從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歷程就是黨的理論修養(yǎng)不斷提高的過程,兩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我們一定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指導黨的理論建設,不斷豐富、發(fā)展、創(chuàng)新黨的理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全黨和全國人民不斷團結在一起,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xù)推向前進。
三、黨的宣傳工作要有新舉措
黨的宣傳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及黨的思想理論的窗口,是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關鍵,是理論掌握群眾的重要舉措。在長期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我們黨都十分重視宣傳工作,形成了重視宣傳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思想交鋒不斷激烈的21世紀,黨的思想建設要想保持時時創(chuàng)新,要想不斷地給黨注入新的血液就要有新的舉措,即必須把黨的宣傳工作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相結合。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1、黨的宣傳工作要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結合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宣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不應該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原有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要實事求是、因時因地制宜,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不能說空話、大話,要根據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實際,著眼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著眼于黨的宣傳工作的特定的規(guī)律,著眼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的實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制定出適合現階段適合我國國情的宣傳理論,并輔之以具體的宣傳口號、宣傳形式、宣傳方針、具體策略等,使黨的宣傳工作真正地反映和解決了中國的實際問題,從而推動黨不斷前進。
2、黨的宣傳工作要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相結合
毛澤東指出:“我們說的馬克思主義,是要在群眾生活、群眾斗爭里實際發(fā)生作用的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口頭上的馬克思主義。”[5]群眾掌握了真理,才會變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只有把馬克思主義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真正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對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導作用,清除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感,從而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并在潛移默化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黨的宣傳工作要運用人民大眾的語言和形式,講究形式的多樣化和內容的通俗化。創(chuàng)新的理論需要創(chuàng)新的方式傳播,鮮活的傳播方式才會使鮮活的理論發(fā)揮出無窮的魅力。要把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理論融入到新聞出版、影視作品、文藝創(chuàng)作演出和豐富多采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之中,融會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要充分考慮廣大群眾特別是城鄉(xiāng)基層群眾的實際理解能力、文化習俗和思維方式及生活習慣,通過編寫通俗讀物、發(fā)布公益廣告、宣傳先進典型等多種形式,把黨的理論宣傳的內容和要求通俗化、具體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使之真正為廣大群眾所理解和接受。
3、黨的宣傳工作要與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相結合
時代在變化,實踐在前進。對變化了的時代和實踐作出科學準確的判斷和分析,使理論符合實際情況,并指導新的實踐,是時代賦予馬克思主義的使命和重任。每個時代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特色就體現為對時代課題的回應和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斷推動社會前進。
黨的宣傳工作建設,要求用具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性質的馬克思主義,回答中國實際的具體問題,回答人民大眾關注的現實問題。當前我國的現實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等。因此,黨在理論宣傳工作中要深入研究和回答改革發(fā)展中的這些重大現實問題,切實研究和回答黨員干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充分發(fā)揮理論指導實踐,回應時代課題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黨的理論宣傳活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否則黨的理論宣傳就會因失去其具體的時代內容而形式化和表面化,從而達不到預期目的。此外,還需要黨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的總要求,在理論宣傳的過程中要注意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做的還很不夠。”在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過程中,要防止對外來文化作簡單的兩極思維。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來文化盲目排斥,改革開放后一段時間內,又過分強調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忽視了對外來文化的批判。其實,這種對外來文化簡單肯定和否定的態(tài)度都是錯誤的。我國在大膽地吸收利用各國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同時,也應注意到外來文化也有很多腐朽沒落的思想,如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等,這些東西和馬克思主義是根本對立的,要堅決反對。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吳家慶.論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思想建設的基本經驗[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 (4).
[11]丁俊萍,亓勝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建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 (3).
[12]徐繼增.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黨的思想理論建設[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3).
[13]程美東.論黨的宣傳工作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08,(9).■
[作者簡介]張英花,女,(1984——),河北衡水人,漢,四川大學政治學院,法學碩士,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