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結剖析:因缺乏對世界商業規則的了解,中國企業還沒有與跨國公司抗衡的能力。
解決方案:讓本土人才國際化,過去我們做市場開發,講究把人鋪上去,用機會牽引人才,用機會造就企業。過去開發某一項產品,用非常規的市場運作方式,很快使企業產量大增,現在隨著整個行業平均利潤率的下降,真正進入了微利時代,企業即使把營銷隊伍鋪上去,銷量也難有真正的增加,反而由于企業營銷隊伍激情衰減,人均效率下降。
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我們如今要面臨的對手不只是國內的企業,還有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因此我們以往的很多營銷手段都過時了,甚至用盡了,企業現階段真正需要的是國際化的營銷人才。這樣的人才構成的團隊才有和跨國企業相抗衡的能力。我們企業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營造出一支有戰斗力的營銷團隊?如何使得我們營銷人員從業余選手成為職業選手,如何使我們的營銷團隊從一匹匹來自北方的幼狼,變成一群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狼。
從事營銷工作十多年,三進三出HP,的確增長了不少的見識,開闊了不少的眼界,更獲得了國際化市場營銷工作的寶貴經驗。離開HP后,希望把自己的實踐經驗變成可以為國內企業所借鑒的范例,為更多的企業出謀劃策,使他們學會用正規的“陽謀”打天下,把功夫用在真正的營銷上面,而不是熱衷于表面文章和舞臺表演。正是這些與眾不同的理念吸引了許多發展中的中小民營企業。由于我們很多的企業都沒有機會深入了解跨國公司先進的管理理念、科學的運作流程、完善的監督約束機制、尊重人才的企業文化所以中國企業的經理人們普遍缺乏對國際化企業競爭的了解,在沒有知己知彼的情況下與跨國企業競爭,打沒有準備的仗,通常都很難取得長久的成功。對照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國際化人才十分缺乏,而可以適應國際化競爭的團隊更是少的可憐。
那么,什么樣的人是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人才就是懂得按照企業發展規律和市場的游戲規則做事,就是對不同的文化背景都有所了解的人。在加入著名的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之前,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李唯曾在一家美國投資公司工作了三年。這家公司在中國建立了20家合資公司,它的用人標準發生過三次大的轉折:早期迷信外國專家,聘請的CEO全是一句中國話也不會說的老外,結果是一塌糊涂。后來,CEO人選又一水地換成了中國人,多數人還是不行。最后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把CEO定位在從國外回來的或是熟悉國內市場行情的本地MBA,效果顯著。
WTO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給中國的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因為我們在技術創新、企業戰略、資本運作、人力資源方面尤其缺少國際化的人才。而國外企業在這幾方面的發展得比我們早得多,培養了眾多國際化人才。與之相比,我們競爭優勢差了一大截。
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們必須跟國際接軌,需要有共同的“語言”進行溝通,只有引進國際化人才,我們才能走得更好。在當今的商業環境下最需要的國際化人才應該具有以下的要素:
首先要有廣博的見識。其中也包括不斷提升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我們的人才“精明勤奮、干勁十足”,而欠缺的是“見識”。國際化人才往往有較強的溝通能力,有商業意識、有直覺、有創意、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知國際商業慣例、懂管理。
第二是職業素質。尤其是對于不同文化的適應,當你加入一家企業時如何很快地去了解企業的文化,發現企業的優勢、劣勢,如何盡快融入企業?!皩I化”是應對國際化的處事方式,即“比被要求的做得更多更好”,也意味著永遠要提高自己的內在標準,即無論要求怎樣,完成每項任務時都盡全力去做?!皩I化”還反映出一個人在接觸外界事物時的開放程度,體現在其是否愿意接受他人的反饋意見,而不是把工作當成私人的事情從而感情用事;“專業化”意味著了解對同事、領導和客戶的責任是什么,然后通過不懈努力,放大所在部門和公司的利益,而非個人利益。
第三是學習能力。也就是你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能掌握新知識的能力。與時俱進,不斷充電,時刻提醒自己跟上發展的步伐?,F代企業越來越需要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如何很快地了解新行業、新知識對于國際化人才而言是很關鍵的素質之一。
第四是戰略合作理念。國際化的視野、洞察力,對市場有高度判斷能力的人,具有很高的眼光和寬闊的視野,這是中國的本土人才尤為缺少的素質?!半p贏”是大多數中國人頭腦里沒有的理念,中國人通常只看到“競爭”,思考在“競爭”中求生存,卻忽略了“合作”同樣能達到目的。
第五是創新執行能力。我們的人才還沒有明確的“個人價值觀”,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來自何處,也不懂得如何恰當地表現自己,突出自己對企業的重要性。因此只是聽命行事,墨守成規,少有“差異化思維”,缺少創新精神,更談不上將自己的想法執行到底了。
國內企業如何網羅國際性人才,可從三方面著手:
其一,引進國際化人才。例如:寧波貝發集團在引進國際人才方面比較大膽,聘請了兩位具有豐富國際市場運作經驗的德國人做銷售部經理,產品90%以上都出口到國外,一年銷售收入高達6億多元。由于公司引進了優秀的國際人才,使其公司收獲了巨大的效益。
其二,要重用或收購國際化營銷人才,聘用有留學或有國外企業工作背景的人,因為他們了解中國,也了解國外企業,利用這樣的人才,可獲得其市場與渠道。
其三,培養國際化人才。將企業內部的營銷骨干送到國外進行中短期學習與培訓,使其更快地學到或體驗到國際市場營銷方面的經驗與方法,這也是一條較快的捷徑。
作為21世紀的生力軍,做國際化人才是大勢所趨,必須做到以下三方面的轉變:
一是語言上國際化。沒有堅實的外語基礎等于失去了與老外過招的資格,如今的國際化人才要過的第一關就是語言關,這里不僅是會講英語,而是會用國際化的商業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是心態上國際化。這是人才國際化的基礎條件。走出去,走出國門或到跨國公司去考察,感受它們的先進管理,或者到國外讀MBA,學習它們的理論精華。
三是市場意識國際化。如果我們要打開海外的市場,在洋人的地盤分一杯羹,我們必須對不同的文化、消費水平、購買行為、產品偏好等方面加強了解,做深入細致的市場調研工作,這是我們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