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為農歷庚寅年即虎年,早在2009年底惹人喜愛的老虎形象已經充斥大街小巷的商鋪廳堂。2010年的春節又是2月14日,恰逢西方情人節,所以,屬虎的和不屬虎的人都會為這個虎虎有生氣、濃情似火的年景而意氣風發。
中國是世界上現存虎的種類最多的國家,包括華南虎、東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虎乃百獸之王,其興風狂嘯的神力,挾雷帶電的威勢,斑斕華麗的姿容,橫行山野的霸氣,鑄就了那王道天成的尊貴地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偷襲珍珠港的行動就以“虎、虎、虎”為代號以壯行色,這可算得上“人假虎威”了。的確,古人對虎是十分敬畏的,他們相信能使自己恐懼的東西,必有非凡的神力,從而由詛咒、憎惡轉向祈求、敬仰,希望借虎力驅除恐怖感或求助神明將這般神力附于自身。印度號稱“虎之國”,在本世紀初曾有虎4萬只,如今僅剩余3000余只,但仍是世界上擁有老虎數量最多的國家。印度人稱虎為“森林的驕傲”、“林中之王”,對其又敬又畏,認為虎“一半是上帝,一半是魔鬼”。英國人來到印度后,最不愿聽的就是老虎吃人之事,并常常做類似的噩夢,這也許不過是神靈憑藉虎威給入侵者一點兒顏色瞧瞧罷了。中國東漢應邵《風俗通義》中寫道“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博挫銳、噬食鬼魅”,非常明確地表示了古人借虎的神秘威懾力鎮邪的心理。如今,在一些民風古樸的地方仍有給嬰兒戴虎帽、穿虎鞋、睡虎枕、掛虎肚兜的傳統習俗,這正是借虎除邪。虎作為東方特有的猛獸,對東方乃至世界文化的影響都是淵遠流長的。
20年前,筆者曾有幸做了一段虎的飼養工作。那是一對稚氣未脫的孟加拉虎,雖然與之相處僅數月,可是它們的一招一式,一投足一擺尾,無不顯現出王者之尊;那深沉渾厚的低哮,那攝人心魄的目光,真正叫我領略到了作為動物界名門大族的虎的威儀。據老人講,如果手持一根虎須進村,狗都會避讓三分。雖說是夸張,但那一段與虎共“舞”的經歷,使我受到虎氣熏陶而終生受益。此后,我這一介書生常常在黑夜獨行于荒野也全無懼色。
然而曾幾何時,這些呼嘯山林、威風八面的神獸,卻由于人類活動的加劇、狩獵手段的提高而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本世紀以來,幾十年中就有三種老虎相繼滅絕,它們是巴厘虎(1940年滅絕)、里海虎(1973年滅絕)、爪哇虎(1981年滅絕)。特別是在虎年即將到來之際,2009年云南又發生一起印支虎被屠殺的事件,說來令人痛心,也許這是中國的最后一只印支虎。
過去,人們認為,虎是吃人的惡魔,必斬盡殺絕。如今,究竟是“虎吃人”、還是“人吃虎”?以文明自居的人類當捫心自問。實際上,自然界中的虎生活在林深草密之處,有嚴格的領地,不輕易鋌而走險進入人類生活區。古人云“猛虎危猛猶可喜,橫行只在深山里”。若不是人類進犯山林,大行殺伐就談不上老虎吃人。據專家講,1000只虎中平均只有3只虎是吃“回頭食”的食人虎,況且凡吃人之虎都是由于人的壓迫所致,使其失去怕人的天性,或領地受侵、或被逼殺、或雌虎護仔、或年老受傷等。一般說,老虎并非天生就吃人,只是萬不得已而為之。其傷人比例比起某些動物要小得多。據印度的一個統計數據,1922年全國有1603人命喪虎口,而這一年中被毒蛇奪去性命的竟達75000人之多。
隨著人類對森林的濫砍亂伐,必然威脅到包括虎在內的許多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同時由于人類對食草、雜食動物的濫捕亂獵,又切斷了食肉動物的食物來源,逼得老虎不得不下山采食、偷雞摸狗充饑。這就更為老虎加上了害獸的“莫須有”罪名。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虎大開殺戒,純粹是出于自己的名利欲。從名上看,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一貫以地球主宰者自居,怎么容得下百獸之王——虎的存在,而虎又不會逆來順受地任人擺布,自然遭到格殺勿論的下場;從利上看,在人類貪婪的眼里,虎的全身都是寶、都是錢,無所不食的人類已將虎的全身以不同用途分解,視為珍饈,視為補品。如臺灣一家普通的制作虎骨酒的作坊,每年要耗用2000公斤虎骨。每只虎的骨重約8~10公斤,這就意味著200多只虎命喪黃泉。無論怎樣說,虎吃人實在是個借口,是幌子,人吃虎才是事實,是結果。人吃掉的是虎的骨肉,失去的卻是大地的魂魄。
虎的瀕危、消失和絕滅,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悲哀,也是全人類的悲哀。這種集兇猛、神秘、威嚴、美麗于一身的大型貓科動物,不僅是自然界生態平衡的“控制器”,是令人敬畏的森林之王,也是深山幽谷中一道無可替代的風景;不僅是積淀于歷史文化長河中神靈的化身,更是一種剛強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當最后一只老虎在林中徒勞地尋求配偶,當動人魂魄的虎嘯在大自然消失,留給人類的遺憾,將是多么深重而悠長。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棲息地在,老虎就有希望。國際保護人士在緬甸的野外考察也得到了令人欣慰的信息,緬北有一個大范圍的老虎棲息地,面積幾乎等同于比利時的國土。除此,泰國、老撾的原始森林也都有尚且適合老虎生存的地方,這些國家的政府人士稱“誰也不想失去這些大貓,如果工作開展不難,開銷不很大,在政治上也有益,干嘛不支持老虎保護項目呢”。
在尼泊爾,保護人士從1974年首次為老虎戴上項圈進行研究以來,這種科考又在泰國、中國、老撾、孟加拉相繼開展。而尼泊爾的另一卓有成效的保護是社區參與的森林保護項目,從1994年到現在,已有1500個這樣的造林保虎團體,為老虎帶來大片棲息地的同時,促進森林功能的恢復,也為水源的清潔、林產品的豐富帶來了益處。
誠然,老虎不是吃素的,為避免人虎沖突,一些保護組織還安排了訓狗師幫助社區居民,用狗來預警老虎,防患于未然。作為可能是虎的受害者、也是受益者的孟加拉的一位本地居民不無深刻地說“如果沒有老虎,森林也會死去,而沒有森林,我們的生活也將毀滅”。
來自俄羅斯的消息也令人欣慰,遠東地區的西伯利亞虎即東北虎,20世紀40年代,僅有50只,隨著人為影響的降低,作為老虎獵物的野豬、野雞、駝鹿和狼的數量日益增加,老虎種群逐漸復蘇,近10年來一直保持在四五百只(據-最近調查顯示,成年東北虎331-370只,幼年100只),占世界東北虎總數的95%,是全球最大單獨連續的老虎繁殖種群。隨著森林居住人口的減少,人虎沖突自然也明顯下降。
給虎一點陽光,生命就能燦爛。老虎的希望在于目前全球老虎數量尚有3000-4000只,老虎本身具有高度的適應力和繁殖力,孕期短,產子多,母虎孕期只有103天,一般每產4仔,18個月后,母虎就又能交配受孕。老虎保護的主要問題,不是數量的多寡(當然,野生虎也不能太少,人工虎不能太多),而是棲息地的大小。只要有條件適宜的大空間,就會有大希望。讓我們共同呵護這個所有生命都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