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寶貝、天使、臭小子、小丫頭……這是孩子的名字;天真無邪,純真善良,自然而不加粉飾,調皮可愛……這是孩子的心靈。詩人泰戈爾說:“孩子的眼睛里找得到天堂”,因為人類精神中最寶貴的一部分就是如孩童般的心靈。當少年達爾文看到一只昆蟲從花蕾里鉆出來的時候,他心里想著是花變成了蟲子還是蟲子變成了花?這大概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天真,后來,這個孩子讓上帝“死去”,而讓一只猴子成了我們的祖先……最濃郁的“天真”往往會給養人類,最大的貢獻便是使人類社會在整體上不會衰老。
“六一”國際兒童節是孩子們的節日,在物質豐裕的現代社會,大多數孩子都能擁有幸福的童年,雖然,兒童教育的許多問題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爭議,但這正是他們受到全社會關注和關愛的表現,對于孩子們而言,他們“天天都過著兒童節”。或許,這樣的節日不僅是給孩子們的,每個人內心都保存著對孩童時代的記憶,被自己或淡忘或封存的童年心境,需要這樣的一個日子,重新喚回。
那么,孩子們請在兒童節這天繼續快樂,長大的孩子請在這天懷舊。
什么都給你,我的寶貝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為了孩子的成長傾注了畢生的經歷,總想著為孩子創造最優越的成長環境,把孩子培養成才,時代在變,經濟條件在提高,母親的愛子之心卻永遠不會改變。
李菲今年33歲,老家在大連,八年前隨丈夫到青島工作,剛剛來青島的時候全力打拼事業,到30歲才生了女兒。她的女兒彤彤今年兩歲半,十分頑皮。為了能照顧好女兒,李菲辭去了月薪五千元的工作,做起了“全職媽媽”。但是,初為人母的李菲還是應對不來女兒一天的“花樣百出”,每天都是精疲力竭,最后和丈夫商量,只好從大連把母親接來一起照顧彤彤。
李菲不是獨生女,還有一個姐姐。李菲小時候,家境不貧寒也不算富裕,算是中等收入家庭,但母親一直給姐妹倆最好的東西。70年代,一根冰棍有2分錢、5分錢和1角錢的,母親總是會給她們買1角錢的“鮮奶冰棍“,說是一定比便宜的“有營養”。別的孩子都是在過年過生日,或者去照相館照相的時候才有新衣服穿,李菲姐妹倆從小不僅僅常有新衣服,還都是最新潮的款式,母親手很巧,經常買布料回家,坐在縫紉機前給女兒們制作衣服。
李菲的母親還很重視教育,當大多數孩子還在滿街跑的時候,李菲和姐姐已經在最好的幼兒園里接受學前教育,很小就會漢語拼音,這一度是母親的驕傲。姐妹倆學業直很出色,直到最后考上大學,都沒讓父母操心太多。
李菲記得自己小時候為數不多的幾次挨打:最嚴重的一次是父親打的,那次是她第一天去幼兒園,母親答應送她結果單位有事情先走了。李菲本就不想去,就開始耍賴,從父親正“前進”的自行車上跳下來,當時正好是上班時間,街上車很多,這一跳多么危險,父親下火了,在街上就打了她。李菲有半個月沒有仰躺著睡覺,母親心疼的要命,跟父親狠吵了一架。父親也很后悔,從那之后再也沒有打過李菲,反而比母親更加慈愛。
母親常常教育李菲一定要誠實。有一次放學,正好趕上李菲的小姨來看她和姐姐,說是帶她們出去玩。母親問她作業寫完了嗎,李菲想都沒想就說寫完了。結果第二天,李菲的班主任告訴母親她并沒有完成作業。母親回到家,實在忍不住氣,打了李菲一頓。之后平靜下來又跟李菲說,不完成作業是多么的不對,不誠實更加不對。
只有做了母親后,才會懂得母親是多么不容易。剖腹產下女兒的那一天,麻藥效用一過,李菲疼的只剩下流淚,話都說不出來,這時候聽到女兒贏弱的哭聲,她覺得自己是那么無助和無知。
女兒彤彤半歲之前,李菲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心覺,女兒一哭,不論幾點都立刻起來,走到嬰兒床前看看是不是尿床了,是不是餓了,是不是又耍賴需要抱起來哄哄……
彤彤8個月的時候,李菲買了一輛嬰兒學步車。圓形設計,車身上有很多小按鈕,是不同可愛動物的聲音,下面帶著小輪子,幫助孩子學走路,功能多又安全:1歲的時候,彤彤要斷奶了,李菲專門買了進口的奶粉給彤彤續奶:彤彤百日照、周歲照都去照相館拍了“兒童寫真”,從出生到現在,她的玩具堆了一座小山,穿小的衣服和鞋帽快要占滿一個小衣櫥……彤彤兩歲半,李菲帶著女兒去“親子園”報到,如同母親當年送她去幼兒園一樣,李菲覺得教育越早越好。
除了經濟上的投入,精神上的投入更大。每天早上六點半,李菲就要起床為全家人準備早餐,尤其是為女兒準備早餐。早上鮮榨果汁或者豆
漿,粗糧面包,或者親自蒸N中蔬菜混搭的小籠包;早餐后,李菲上午讓母親帶彤彤出去玩兒,然后休息一下準備營養豐富的午餐……直到女兒睡午覺,李菲才能踏實地“陪睡”一會兒。下午是李菲和女兒“學習”的時間,先是復習親子園的一些小游戲,然后是講故事加“表演”。下午五點整,伴隨著“喜羊羊與灰太狼”的音樂,李菲把彤彤交給母親,開始準備晚餐。
李菲說,現在真的很累,但是,彤彤第一次哭,第一次笑,第一次喊“媽媽”,第一次邁出人生的步伐,都讓她很感動,沒有錯過女兒成長的點滴,是她最欣慰的。女兒彤彤馬上就三歲了,李菲正在忙著給她找幼兒園,同時準備給彤彤報名學鋼琴。等一切安排好了,李菲會重新開始工作,因為“奶粉錢”用的差不多了,該攢“學費”了。
優秀孩子養成計劃
培養一個優秀孩子是所有家長的心愿。一位母親曾經對自己85后的女兒說,你將來有了孩子,我幫你帶!女兒問為什么,母親不失幽默地回答,“有了你這個失敗的例子,下個孩子我一定能帶的很好!”聽起來是個笑話,可卻反映出家長對孩子的期許,而這種期許里也隱含著對“好孩子”標準理解的多樣性。兒童教育應該從“平等”開始
島城著名幼教專家、前青島市幼兒師范校長麥少美從事幼教工作三十年了,談起幼兒教育,她認為應該從“平等”開始。中國式家庭教育,尤其是進入“421”模式的家庭,在通常的家庭關系中,家長并不尊重孩子的平等地位。我們的父母溺愛孩子,但不懂得尊重孩子。總想把孩子的前途納入自己的軌道和框架,這樣并不利于孩子成才。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幕,父母帶5歲以上孩子去餐廳吃飯,問孩子想吃什么,孩子總也拿不定主意,最后說,隨便,父母沒有培養自主權利的意識,按照“隨便”的指示替孩子點了菜,孩子又說不喜歡。給予他充分的自由讓他去點,他又不會。這樣培養起來的孩子是沒有主見,卻挑剔人生的人。
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大學,師生關系總是不平等的,進入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更是太多了。“不平等”環境長大的孩子,永遠不可能真正獨立,自信。社會現狀我們無從改變,但是,家庭環境是可以塑造的,家庭也是塑造孩子個性和人格的最重要環境。試著把孩子當成你的朋友,多傾聽他的講話,他的意見,并且鼓勵孩子有自己的觀點。
當然,麥少美校長還特別提出,尊重不等于遷就。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發現問題,一定要及時指出來讓孩子注意和改正。很多家長問,孩子犯錯誤究竟應不應該“打”?麥校長的意見是,孩子在幼兒階段絕對不能打。經常挨打的孩子會出現說謊,懦弱、孤獨,固執、粗暴,怪僻、喜怒無常等一些不良心態和心理偏差,而這些不良心態和心理偏差會讓孩子走向偏激。但是,等到孩子的心理健全的時候,屢教不改的問題反復出現,適當的”懲罰”也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重視品性和能力培養
在物質條件如此好的當下,尤其是家家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們一方面要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教育問題,同時更要注重孩子品性的培養。
獨生子女往往都強調“被重視”,因為他們從小到大都是父母尤其是祖父母輩的焦點,這樣的成長環境使孩子很容易產生“我是中心”的概念。漸漸養成了孩子吃飯要全家人哄,在學校不能受一點兒“委屈”,不愿意與別人合作,容不得家長稱贊別的孩子……專家建議,適當的“忽略”是有好處的。讓孩子多參加夏令營等離開父母的集體活動,能夠讓他們更加獨立,同時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
“有創造性和想象力”的孩子,一定有能陪他們“玩兒”的父母。有時間應該多帶孩子去郊外走走,親近大自然有助于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我們小時候玩泥土的樂趣,同樣應該賦予我們的孩子。接觸自然,也有助于激發思維的活躍,觸動孩子發明創造的能力。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而我們的孩子卻還不知道蘋果是怎么長出來的,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不可忽視的性教育
當孩子對性睜著一雙好奇的大眼睛時,大人們卻讓他們自己在黑暗中摸索,不正常的,畸形的性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極度好奇,不加以教育疏導,甚至會走向扭曲的人生。
在信息發達的當今社會,電視廣告,書籍雜志、網絡……到處可見與“性”有關的畫面與話題。家長應該做到的首先是不回避。
王小莉的兒子今年3歲半,他常問媽媽“為什么是媽媽生的我,而我卻長得像爸爸呢?”正在切西瓜的王小莉很聰明地跟兒子說“爸爸就像這個西瓜,你是一個小小的西瓜籽,就是一顆種子,然后在媽媽的肚子里成長。媽媽就像土地,等你長大了你就變成了西瓜到了地面啦,所以你跟爸爸一樣是西瓜,而不是土地……”兒子聽了哈哈大笑,一個尷尬的問題就這樣“形象地”化解了。
孩子越大,這樣的問題越不好回答。尤其是面對“早熟”的小學生,父母更不應該回避。家長適當的講解、學校的“健康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教育起跑線,又向前推進?
“如果從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已經晚了兩天”,時下最當紅的教育是嬰幼兒早期教育,越來越多的父母帶著孩子參與“親子園”。
親子園是由父母或家人帶寶寶一起參加的活動,是提供親子群體之間進行交流、活動的場所。它既是孩子成長學習的樂園,又是家長的課堂,在早期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給予父母以具體、專業,系統的指導。一方面增進父母和孩子的情感,一方面讓父母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年齡特點,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近年來,隨著“80后”進入生育高峰,他們的這種心態也催生了大量嬰幼兒早期教育機構。初步統計,島城大大小小的早教機構已近百家,開設的課程五花八門,發放的教材沒有標準,教學水平缺乏評估,但所收學費卻高得嚇人,有的甚至超過了大學。
針對這一現象,幼兒教育專家麥少美說,首先,父母帶孩子參加親子園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因為家長畢竟不是從事幼教工作的,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寶寶可以參加全面系統,規劃良好的課程培訓,在安全自由、溫馨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而父母親則能得到各種嬰幼兒發展信息與親子技巧的指導,使寶寶在生命中的頭三年獲得最佳的發展。
然而,目前早教市場運作還不是很規范,親子園的教育水平更是良莠不齊。不少家長覺得,錢投入越多,孩子就會越好,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應該選擇價格公道,師資力量好的親子園學習。
“附加教育”要因勢利導
“附加教育”普遍定義為除幼兒園到上學這種常規教育之外的教育,最典型的是特長班。家長普遍覺得,現代的孩子要學學樂器和舞蹈,學學國畫和圍棋,將來即便是不能成為“主業“,至少可以陶冶情操。
孩子們接受一門新鮮學科的時候往往充滿好奇和興趣,等到時間一長這股熱情就會減弱,頗有點兒像經濟學中的“邊際效應”。所以,一定要選擇孩子感興趣的項目進行培養。四川藝術學院畢業的田甜主修長笛專業,畢業后回到青島在一家琴行當長笛老師,她教的學生從4歲到20歲不等。從小學習長笛的孩子基本上是家長想按照專業長笛手培養和打造的,有的孩子喜歡學,進步很快有的孩子不喜歡學,當成“任務”,田甜說,這樣根本沒有必要再學下去。一旦藝術課成為孩子的“負擔”,尤其是在繁重的學業壓力父母過高的期望、沒有任何興趣的重重重壓下,學習這些課程不僅不能幫助孩子陶冶情操,反而會使孩子在性格上越來越壓抑。學習“附加教育”定要因勢利導,把孩子的精力和興趣放在第一位。
他們,曾深深地觸動了孩子
那些曾經在我們記憶中無比鮮活,帶給這個世界無窮歡樂的書籍,人物或者動畫片,定格童年的美好時光,并曾經觸動了孩子的心。
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
我們伴隨著《青蛙王子》、《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長大,如今,這些故事又陪伴著我們的孩子成長。童年注定離不開童話,什么是長大7知道青蛙永遠都變不成王子的時候,小女孩上學了:知道白雪公主從此和王子過著幸福的生活之后,還應該有柴米油鹽的續集時,她已經為人妻;而重新覺得童話很美好的時候+當初的小女孩已經開始把這個故事講給自己的女兒聽了。
《十萬個為什么》
小孩子最常說的三個字就是“為什么”。每天層出不窮的“為什么”,讓許多家長翻著辭海,上著因特網尋找答案。《十萬個為什么》同樣陪伴了每個孩子的童年,《十萬個為什么》依舊不能讓孩子停止對知識的索求,其實這本書是告訴孩子們世界基本上就是這個樣子的,地球圍著太陽轉所以有白天和夜晚,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是因為光速更快,鳥兒的胸肌很發達所以會飛……
《哈利波特》
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讓孩子們更加富有想象力,一共七冊書,大概十年的出版期,伴隨了很多孩子成長。如果你還不知道“麻瓜”,不知道“魁地奇”,那么你真的離現代人太遠了……《哈利波特》不是讓你活在虛幻的世界里,而是讓你保持一顆還能幻想飛翔的心。
鞠萍姐姐
鞠萍姐姐以她純真甜美的形象、自然活潑的主持風格贏得小朋友和家長的喜愛。鞠萍姐姐和《七巧板》幾乎是80代出生的孩子的共同的童年記憶。時光荏苒,當年的小朋友已到英立勃發之年,鞠萍姐姐又變成了當今小朋友的“大姐姐”。
米老鼠和唐老鴨
一部風靡全球的喜劇性動畫片,收視率至今居世界之首。片中以米老鼠唐老鴨、大狗布魯托的活動為主要線索,通過它們一系列不連貫的、片段式滑稽遭遇,運用擬人的手法向觀眾展現了一個個幽默的、令人捧腹的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小品段落。中國的孩子認識迪斯尼就是從這部片子開始的。那段熟悉的開場白是“哦,演出開始了。這是沃爾特·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鴨。”
機器貓
故事中的哆啦A夢是一只來自未來世界的機器貓,用自己神奇的百寶袋和各種奇妙的道具幫助大雄解決各種困難。哆啦A夢的故事將人們帶進一個奇妙,充滿想像力的世界。因此,它能作為一個常青的形象,伴隨幾代少年兒童的成長。
聰明的一休
這部家喻戶曉的動畫,以斗智為主題。以歷史人物休宗純禪師的童年為背景(和真正的一休禪師的生平事跡有很大出入),故事發生在室町幕府時期。曾經是皇子的一體不得不與母親分開,到安國寺當小和尚,并且用他的聰明機智解決無數的問題。
休不光聰明過人,還富有正義感,他用自己的機智和勇氣幫助那些貧困的人、教訓l那些仗勢欺人的人,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動腦筋時先粘點口水,然后往頭上轉圈的動作。如今,這部動畫片又在少兒頻道重新上演,一休哥為我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溫馨的回憶。
喜羊羊與灰太狼
很久沒有這樣一部國產動畫片如此打動人心。各大電視臺在五點左右滾動播放。孩子們愛看,是忠實的喜羊羊或者美羊羊的粉絲,平時的玩具、書包全部是喜羊羊系列的;大人們愛看,尤其是女性觀眾,她們最愛的是灰太狼,就喜歡他什么都聽紅太狼的可憐樣!
閃閃的童星
童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無論時光流逝多少年,在人們心中,他們那純真美好的臉仿佛永遠不會老去。每到“六一”的時候,人們常會想起他們……
祝新運
]974年祝新運在《閃閃的紅星》中飾演潘冬子角,出色地刻畫了潘冬子機智勇敢,大膽果斷,疾惡如仇的性格特色,成功地表現了一個山娃子成長為一名紅軍戰士的經歷,12歲的祝新運因該片一舉成名,成為享譽中國影壇的著名童星。影片拍完他就進入了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成為團里最小的演員。他相繼參加拍攝了《薩里瑪珂》、《贛水蒼茫》《十天》等影片的拍攝,飾演了個個真實自然,活潑可愛的少年兒童形象。目前他除了擔任導演外,還做制片人,配音演員。
方超
說到童星,人們無法不想到方超,他曾有著“中國第一童星”的光環。上世紀80年代初,才2歲多的方超就參加了謝晉導演的《啊!搖籃》的拍攝。有媒體說,方超是八十年代中國電影界最著名的“兒子”,龔雪斯琴高娃,叢珊朱時茂張鐵林都曾是在光影中和他相依為命的爸爸媽媽。方超15歲上了高中后有兩年半沒接戲,專心讀書,準備考電影學院。然而接連考了兩年上海戲劇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都因為身高被刷了下來。23歲的方超,身高1.65米,據校方說,這很難與女演員配戲。說起當時的心情,方超說開始他有點想不通,“我從2歲拍到18歲,已經拍了16年了。怎么一下和藝術絕緣了?”
金銘
1989年,8歲的金銘拍攝了第一部電視劇《婉君》,這是大陸與臺灣有史以來合作拍攝的早期電視劇之一。隨后金銘又接拍了
系列瓊瑤電視劇,《青青河邊草》《望夫崖》《梅花烙》等,有“永遠的童星稱號。在電視劇《雪珂》中,金銘出演小雨點,并為此劇演唱片尾主題曲小雨點,同年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小婉君”。長大后的金銘成了北大才女,畢業后從事演藝事業,并且開創了主持生涯。
關凌
十八年前,我國首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紅遍大江南北,開啟了情景喜劇的先河,劇中鮮活的人物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賈圓圓的扮演者關凌更是一躍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童星之一。時隔18年,“賈圓圓”已經長成了大姑娘,卻依然難舍當年的《我愛我家》情結,當起了導演,打造具有挑戰性的社區情景喜劇《圓圓的故事》。此外,她也常常擔任主持人。
釋小龍
出生于武術世家,2歲時成為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接法傳人釋永信大師的弟子。自從4歲拍了第一部電影《旋風小子》以后,那個在銀幕上叼著奶嘴身手不凡的小和尚就成了一代人心中永遠的開心果。此后,他又主演了《新烏龍院》、《龍在少林》,《無敵反斗星》、《十兄弟》等十余部影片,所創造的臺灣電影票房記錄至今無人能敵。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自身的固步自封,無法突破舊有形象的束縛,他已逐漸淡出大銀幕,轉向熒屏,主演了大量的電視劇,如今,釋小龍已暫別影視圈,到美國讀書,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再次領略到功夫小子的風采。
張一山
大型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使張一山紅遍全國,堪稱“小夏雨”。此后,張一山與成龍合作,拍攝了電影《尋找成龍》。他曾經獲得過2007MTV超級盛典一最具風格兒童演員獎、2007騰訊星光大典——年度潛力演藝新人獎、2007新周刊中國電視節目榜——最深入人心的電視形象獎、《福布斯》中文版第5屆中國名人榜一最具潛力獎、第十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我最喜歡的兒童演員獎等多個大獎,現在正在備考北京電影學院。
林妙可
2008北京奧運會上的紅裙子女孩成為世界的焦點,她就是林妙可。林妙可1 999年7月1日出生,2歲時父母便發現了她非凡的舞蹈和表演天賦,于是送她去上鋼琴。長笛和舞蹈課。6歲開始拍攝廣告。截至今年,林妙可共推出了7首單曲,并參與拍攝《37》,《北方有佳人》《春草》等8部影視作品,并有“北京市花形象大使”等諸多榮譽。
徐嬌
《長江七號》里飾演周星馳兒子的童星徐嬌,是個女孩,戲里周星馳與她“父子情深”,戲外周星馳還將徐嬌收為干女兒。2009年10月21日,《阿童木》全球首映式在上海站隆重舉行,再次反串男生的徐嬌為阿童木配音,獲得一致好評。《葉問前傳》中,徐嬌出演葉問的小師妹,而在科幻電影《未來警察》中,徐嬌再次擁有了一位“天王級老爸”。雖然與徐嬌相處不過幾天,但劉德華對這個“女兒”是相當照顧。當徐嬌被記者追問周星馳與劉德華哪個更帥時,“劉老爸”就立刻挺身而出:“周爸爸是有味道的那種,而我是帥的那一種!”
蔡志強(馬修)
2005年秋季的某一天,三個月大的馬修和爸爸媽媽坐在香港的地鐵上,小家伙沖著身旁的人調皮地吐舌頭,扮鬼臉,把地鐵里的乘客們逗得哈哈大笑,香港著名導演陳木勝也在其中,陳木勝主動過來邀請,邀請小家伙試鏡。沒想到,連續三次試鏡,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在一千多名試鏡BB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寶貝計劃》的頭號男主角。隨著這部電影的熱映,小家伙在片中的可愛模樣打動了所有的觀眾,剛滿1歲的他更是獲得了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