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藝術青島猶如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那么姜寶星無疑是這畫作中的底色。這份厚重與深沉,既是對他個人藝術成就的一種肯定,更是對他化作春泥更護花,為青島美術事業所做貢獻的一種敬重與感念。
姜寶星1932年生于平度,15歲時參加解放軍,在解放濰坊的戰斗中重傷致殘,曾被列為《烈士英靈錄》中奇跡般死而復生的傳奇人物之一。在以后的歲月中,他仿佛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又將無私的奉獻精神轉化到對藝術青島的責任與傳承中。在畫家趙建成,中國美院雕塑系教授李秀勤、雕塑家徐立忠等許多青島籍藝術家的歷程以及其胞弟著名國畫家姜寶林的藝術生涯中,“姜寶星”這個關鍵詞都頻繁地出現其中,“姜寶星”也成為青島美術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亮麗符號。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李秀勤在臺東一個民辦的小工廠干臨時工,業余時間她跟姜寶星學畫。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后,姜寶星積極鼓勵她考中國美院(原浙江美院),讓她的藝術道路走得更寬廣。“當時我很不自信,若沒有老師的極力支持,就不會有我的以后。”如今,已然是我國女雕塑家代表人物的李秀勤時常感慨,青島是她藝術的起點,杭州是她人生的拐點,感謝姜寶星。
姜寶星過世十周年的時候,他的學生、油畫家林建業在《憶寶星先生零落成泥香如故》中的回憶頗具代表性——記得1974年夏的一個傍晚,還在小學讀書的我跟著媽媽去見一位高高的個、長長的臉,嗓音厚重的中年人,他就是姜寶星先生。那時的他,已很有名氣。后來我每星期帶著作業——有素描、水粉寫生、速寫人物去先生家請他指導。寶星先生總是一張張展開我的畫,然后斜靠在床背上,下巴微微向前傾。仔細地點評著畫中的不足。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先生的教悔使我受益匪淺。19歲那年,我便考上了美術學院,在高雅的藝術殿堂里去實現當畫家的理想。大學畢業后,我又有幸在先生的親自領導下從事美術輔導工作……
多年來,姜寶星不拘一格甘為基石,培養、舉薦提攜了大量美術人才。他早在1982年就創建了山東省油畫與壁畫協會,任首任會長,兩個副會長是后來的山東美協主席,山東藝術學院院長楊松林和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張一民。他籌劃與設計了青島油畫院,并成為青島最早的美術“策展人”之一。1982年,他策展了第一屆《山東風土人情油畫展》,在山東引起巨大轟動后,又進京展覽。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萬里親臨畫展,并給予了高度評價。1985年,他策展了《青島美畫展》。這個具有創造性的藝術活動,成為許多青島藝術人的啟明燈,至今依舊為業界所津津樂道。
作為一名油畫家,姜寶星對藝術語匯的掌控也曾影響了許多畫家。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他就進入中央美院吳作人工作室學習油畫,親聆大師的教誨與指導,為他后來的美術生涯奠定了厚實的專業基礎。從那時開始,他創作了一批具有時代感的作品。現在看來,無論是他的創作題材還是作品的表現形式,都受到了那個特定年代的禁錮。盡管這樣,姜寶星還是在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面貌,為今后的全面發力積淀了扎實的功底。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美術思潮進入我國,洗刷著國內畫家的思想與筆觸。一方面,大家的藝術思維變得更開放與包容,另一方面,大家的創作手法也曾一度面臨無所適從的茫然。姜寶星經年專注于油畫的探索與歷練,就在此時厚積簿發。他突破自我、突出“重圍”,用一種嶄新的藝術創作思維模式,以齊魯大地的鄉土風情與青島這座城市的歐韻氣質為底蘊,創作了《大黃河文化系列》、《沂蒙四月》,《月初升》,《海濱城市——青島》等作品。從那時開始,姜寶星進入了事業的高峰期。
在《大黃河文化系列》中,他對以黃河為母體的中國文化訴求中,不斷探索民間美術中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保持油畫的語言品質的同時,融匯了中國筆墨的寫意精神。從仰韶文化的原始氣息、遠古巖畫的浪漫樸素,青銅時代的沉厚威嚴到秦漢唐宋的流光溢彩,我們仿佛穿越了一條綿長亙古的歷史長廊。黃河文化的歷史圖騰與少女豐滿鮮活的肢體,一種是厚重,一種是靈動。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表白,在同~幅畫面中碰撞與融合,呈現了審美的創造張力,串聯起了一部美學意義上的中華文化歷史風貌圖。
斯人已逝,畫魂猶在。姜寶星已經離開近20年了,但他的藝術風貌與藝術傳承,卻讓人始終不能忘卻……
責任編輯/張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