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社科院研究員張樹楓:
每年來青島的國內外游客有4000萬人,而青島又是很多游客山東游的首站。另外,我經常在酒店,機場、會所等地方見到畫報,其發行區域與旅游可謂密切相關。
建議畫報借助青島市強勢打造國際化旅游城市的契機,發揮圖片的視覺沖擊優勢,深度挖掘城市文化,海洋文化和自然風景資源,在原有拳頭欄目和辦刊特色的基礎上,突出高端文化,精英文化和旅游文化特色,以此增強畫報的市場競爭力,提升畫報的發行量和廣告份額。從而使青島畫報這一山東高端期刊品牌雜志,真正立足青島,覆蓋半島,面向山東。
編輯:
上期畫報,我們通過介紹日本九州 青島市南的魅力海岸和即墨的鰲山,為讀者打開了一個“身未動,心已遠”的窗口。
青島文聯編審 趙夫青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就是青島畫報的忠實讀者。青島畫報的圖文優勢十分明顯,印刷質量一流,不僅青島人喜聞樂見,而且外地朋友來了,也十分喜歡看。
建議青島畫報在做時尚類專題的同時,加大對文化和經濟方面的深度報道,使得青島畫報的底蘊更加厚重。
“李鋰”這個名字最近成為中國財經界最熱門的關鍵詞和一個多元符號——此前的幾乎不為人知、出名后面對媒體的低調、網絡上影像資料的匱乏、致富方式的冷門,當然還有似乎一夜暴富的神話和只有三周的短暫中國新首富歷程……本期畫報特稿為您解讀一個多面李鋰和李鋰背后的種種現象。
“六一”國際兒童節是孩子們的節日,對孩子們而言,他們“天天都過著兒童節”,或許,這樣的節日不僅是給孩子們的,每個人內心都保存著對孩童時代的記憶,被自己或淡忘或封存的童年心境,需要這樣一個日子,重新喚回。請看本期《天天都是兒童節》。另外,青島畫報以“青島”為名片,還應該積極挖掘報道與青島這座城市有關的大主題,讓外地讀者讀到此類專題感到新鮮,讓本地讀者感到親切。當然,青島畫報的圖片在青島的媒體中一直十分強勢,有時一張圖片的信息量相當于一篇大稿子。所以,青島畫報應放大圖片特色,在“讀圖時代”彰顯畫報的媒體特質。
編輯
今后,我們會找尋、采編優質的,深度的文字和圖片資源,為讀者奉獻更多的精神大餐。
青島市博物館 周巧云:
由于工作的關系,我們博物館一直訂閱青島畫報,也關注青島畫報。上期畫報刊登的《Hello,3G!》,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讓我們感受到了3G的強大與美好,感受到一種新時尚生活的脈動。另一篇稿件《青島“博”時代》,與5月18日博物館日結合得不錯。不過如果文字能再細化,圖片再豐富點會更好看。
編輯:
謝謝周老師這樣的老讀者對畫報的厚愛。我們會不斷努力,提升文字水平和專題深度,以及圖片的選擇,讓讀者享受到更多的超值信息。
文史專家 魯海:
青島畫報的《島上藝譚》、《發現青島》,《經典市南》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像我這樣的老讀者十分喜歡看,而且十分具有保留價值和收藏價值。
編輯
我們一直致力于采編一手的,原創的,獨家的文化類稿件,體現畫報的特色和底蘊。
李夢雨:
我是跟父母到酒店吃飯看到青島畫報的,這期特別吸引我的是《老游戲,漸行漸遠》。這組照片特別好玩,讓我很長見識,原來我們父母那代的童年是如此簡單而快樂。我父母看到這個專題,也感到十分親切,想起了許多往事。
編輯
我們將有選擇地編發適合畫報的珍貴老照片,用“圖說”的形式記住過去的時光,與讀者一起懷舊。
劉思霞:
看到這期面孔介紹陶積德老師制作小提琴,我感到既新鮮又驚奇。沒想到,身邊還有這樣的老藝人,也沒想到他制作的小提琴如此精致。照片雖然不多,但每張都很出彩。我想去認識一下這位陶老師,不知可否幫助聯系。
編輯:
歡迎熱心讀者推薦身邊的奇人,奇事。需要聯系被采訪對象請致電記者部。
姜麗麗:
畫報的印制十分精美,圖片和文字結合的很好,雖然信息量很大,但看上去一點也不累。不僅我喜歡看,單位的同事也喜歡看,現在畫報已經傳閱到其他部門了。提個建議,希望畫報能提速,讓讀者更早讀到雜志。
編輯
謝謝對畫報的關心,畫報每月5日出版,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通過郵局、報業集團發行處為讀者寄出。今后,我們將協調相關發行部門提速。
王偉
我是青島銀行的貴賓客戶,客戶經理告訴我從這個月開始,青島銀行會贈閱青島畫報。以前我看過畫報,沒想到真正拿到手里后,感覺很不一樣,內容、編排時尚而新穎。既然是青島銀行指定的刊物,我希望多刊登一些青島銀行的信息以及其他理財知識。
編輯
從上期開始,我們開始刊登青島銀行的動態消息。本期畫報刊發的《青島銀行的“老外”們》一稿,向大家介紹這些意大利工作人員的趣事。通過這篇稿件,讓大家認識一個開放的,具有國際化姿態的青島銀行。
丁磊
我最喜歡看畫報的《名人相冊》,這期刊登的李開復,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生動有趣的李開復。希望今后能夠多刊登此類名人的圖片。
編輯
為了給讀者提供一個“圖說名人”的平臺,我們的記者伸長“觸角”,廣泛聯系采訪相關名人,讓讀者在輕松的讀圖中,便捷地讀到了壓縮版的名人傳記。
自由談:讓“民告官”不再難
中國有句古話:“貧不和富爭,民不跟官斗!”不到萬不得己,老百姓是不會和官家相爭、惡斗的。憑良心說,“咱們中國的老百姓,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聽話的群體”。自從《秋菊打官司》電影公演之后,中國老百姓逐漸開始有了遇事敢于和官家打官司的沖動,這不能不說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趙作海冤案一出,國人對“民告官”難的話題甚囂塵上。相信只要是對現實有稍微了解的人,都不難理解,一個人得承受了多大的不平事,下了多大的決心,才可能去打行政訴訟官司,去“民告官”。因為這樣與政府直接針鋒相對的官司無論輸贏,都會給原告帶來巨大的壓力和風險。在這些行政訴訟中,地方政府可能暫時輸一陣、折損一點面子,事后卻經常可以通過種種合法的手段將原告收拾得悔不當初。而且,現實中因為律師存在顧慮而往往不愿意接受委托,在很多行政訴訟中,原告也無法得到有質量的代理服務。
所以行政訴訟在各種訴訟中所占比例很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那些橫下一條心打行政訴訟官司的人們,不會止步于法定程序的指引,就同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們往往會越挫越勇,繼續不斷堅持上訪、申訴,乃至越級赴京上訪。
未來數年內,將是社會矛盾集中凸顯的時期,行政訴訟越來越多。這將不僅是司法的棘手難題,而是全社會共同的難題,尤其是在行政干預難以回避的情況下。
人們始終在呼吁,給百姓一個依法“講理”的地方、“申冤”的渠道。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底線,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的希望寄托在法治上,希望全社會在這點上能達成共識。
責任編輯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