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德占青島以后,從棧橋到火車站修建了一條霍恩佐勒路——皇族街,即今蘭山路。不長的路上聚集了一批德商洋行,其中在蘭山路、河南路路口(今河南路2號)是魯麟洋行。
德商魯麟洋行(Reuter,BroecKeImannco,)總行在上海,在北京、天津、青島等地設分公司。魯麟洋行青島分行經理是杜頌(G.Dueslng)住于湛山路3號。
泰安人郭培周來青島,任職于魯麟洋行,是中國工人的總工頭。他又把三弟郭子政、妹夫唐貴發、外甥唐森興都招來青島,同在魯麟洋行。郭子政因是教會中學畢業,有文化、通外文,被聘為“華賬房”,即中國人的會計,被稱為“三班”。
魯麟洋行在山東、河南、河北幾個城市設“莊”收購牛皮、人發、花生等中國土特產,運至青島,再加工成牛油、發網、花生油出口。
俄國籍猶太人石太白(steinberg)在蘇聯政權建立后來到中國,先在東北,又去天津,任職于魯麟洋行天津分行。1937年調來青島任副經理,與郭子政是同仁,關系很好。
德國侵占波蘭。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時逮捕、屠殺猶太人,遠在青島的魯麟洋行也辭退了石太白。
被辭退后石太白自己成立了一家石德貿易行、(Steinberg.co),辦公地點在廣西路27號,加工車間在嘉祥路78號,他從魯麟洋行“挖”來了郭子政任經理。他自己當老板后,在八大關的函谷關路3號購了一座小樓,一家人住在里面。郭子政后來在萊蕪二路3號購了一座小樓,又將外甥唐一民(后為臺灣《聯合報》副總編輯),唐森興(一生從事外貿)也招入石德貿易行。
郭子政熟悉原魯麟洋行在山東博山、濟寧,河南商丘、河北石家莊的“莊”,聯系他們改向石德貿易行供貨,石德貿易行加工腸衣、牛油、發網等出口。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與英美宣戰,在青島的英、美人尤其是猶太人被關進了濰縣集中營。因石太白已加入中國國籍,他一再申訴,關了半年后被放回青島。這期間,他的生意全靠郭子政經營,所以石太白對郭子政一直十分感激。
二戰結束,石德貿易行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一度擁有200多名工人的規模。收購的人發加工成發網、假發;用牛奶生產吉斯(奶酪),收購加工腸衣,草帽辮、羊毛、羊絨、羊皮、兔皮。石太白嚴把質量關,因而銷路很好,產品全部銷往歐洲各國及美國。
石德貿易行只管加工,出口由英商茂記洋行全部代理。英商茂記有限公司{Mcmullan Led)是進出口貿易商,在館陶路(原20號)。經理埃克福特(Eckford),居于萊陽路5號,從事外貿出口、報關、船務、倉儲一條龍服務。茂記公司有三家子公司,下屬仁記洋行在中山路29號,經理奧切恩(Orchin),住在福山支路4號。
郭子政在石德貿易行雖然是經理,但仍是一名雇員。1947年,他用自己的資金開辦了一家子政貿易行,也從事進出口貿易。
石太自從天津來青島以后的十幾年生活中,全身心在業務上,酒吧等地見不到石太白的身影。青島雖有許多俄國同胞,但是他與同胞之間往來不多。與西方人士有交往,也全是業務關系,沒有什么私交。在中國住久了,他能講簡單的中國話,有很多中國朋友,時常到中國人家中做客,飲食上也習慣了中國飯菜,不拘泥于俄式餐飲。
青島解放后,帝國主義封鎖中國,大部分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中斷,石德貿易行通過香港轉口還在進行進出口貿易。
中蘇簽訂友好條約后,蘇聯要求在華的俄國人全部回蘇聯,石太白的妹夫在韓國開廠經營絲綢,他離開青島轉道日本去了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