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這個世界的變化呈現一種加速度的狀態,一次次的技術革命浪潮,推動了整個人類的前進。以1851年英國人在倫敦舉辦第~屆萬國博覽會為起點,世界博覽會已經走過了160年的路程。世博會留下的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是先進科技與文化理念的遺產,是建筑類的經典和不朽。
世博建筑遺產
水晶宮
1851年5月1日上午9時,50多萬人聚集在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1 2時,鐘聲敲響時,伴隨著“哈利路亞”的樂曲聲,維多利亞女王驕傲地宣布萬國工業博覽會開幕!
第一屆世博會上,英國人最好的展品就是展廳本身——水晶宮。在距今160年前的那個年代,水晶宮是一座匯聚了夢想與智慧的樂園,人們用極盡華美的詞匯去描繪和贊美這座偉大的建筑,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現代建筑的典范和資產階級精神的象征。這座歷史上第一次以鋼鐵、玻璃為材料的超大型建筑,不僅開創了近代功能主義建筑的先河,也成就了第一屆偉大的世博會。
水晶宮是一個以鋼鐵為骨架、玻璃為主要建材的建筑,是十九世紀的英國建筑奇觀之一,也是工業革命時代的重要象征物。直到1936年,一直吸引著社會各階層的游客前來參觀,“水晶宮“來自一家Punch雜志因其建筑通體透明寬敞明亮而給予的名稱。
世博會結束后,水晶宮移至倫敦南部的西得漢姆,并以更大的規模重新建造,1854年6月10日由維多利亞女王主持向公眾開放。它作為倫敦的娛樂中心存在了82年。1936年11月30日,中央大廳的員工廁所內突然著火,很快大火燒遍了整幢建筑,第二天早上,除了一堆扭曲的金屬和融化的玻璃,其它什么都沒有留下。水晶宮的焚毀也宣告了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結束。
自由女神像
佇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女神像,自誕生之日起就與世博會結下了不解之緣,1876年,1878年連續在兩屆世博會上展出,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直到今天,每年數以百萬計游客,為了一睹她的風采,不惜遠道而來。
創作這一藝術杰作的是19世紀后期一位才華橫溢的法國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他從青年時代起就酷愛雕塑藝術,自由女神的形象很早就存在于他的心目中了。1851年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發動政變推翻第二共和國后的一天,一群堅定的共和黨人在街頭筑起防御工事,暮色蒼茫時,一個年輕姑娘手持熊熊燃燒的火炬,躍過障礙物,高呼“前進”的口號向敵人沖去,槍聲響起,姑娘倒在血泊中。巴托爾迪親自目睹這一經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從此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為他心中自由的象征。
1865年,巴托爾迪決定塑造一座象征自由的塑像,由法國人民捐款,作為法國政府送繪美國政府慶祝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有趣的是,沒過多久,巴托爾迪在一次婚禮上同讓娜邂逅,讓娜長得美麗端莊,儀態萬方。巴托爾迪認為讓她來為“照亮全球的”自由神像做模特是十分相稱的,讓娜欣然允諾這一要求,后來,讓娜成為他的妻子。
自由神像的草圖設計完成后,巴托爾迪去美國爭取支持,但美國人遲遲沒有意識到這一禮品的珍貴。直到1876年,為了引起公眾的注意,巴托爾迪把自由女神執火炬的手在費城博覽會上展出,引起一場轟動。這只手僅食指就長達2.44米,直徑1米多,指甲厚25厘米,火炬邊沿上可以站12個人。于是這件幾天前還鮮為人知的雕塑品頓時身價百倍,成為美國人人渴望欣賞的藝術珍品。不久,美國通過決議,接受女神像,同時確定貝德羅島為建立女神像的地點。
1884年7月6日,自由像正式贈送給美國,位于美國紐約市哈德遜河口附近。同年8月,底座奠基工程動工。1886年初,75名工人爬上高高的腳手架,用30萬只鉚釘把自由神像約100塊零件釘到它的骨架上。10月28日,美國總統親自參加自由神像揭幕典禮。無數群眾簇擁在神像周圍,懷著激動的心情企首仰望。巴托爾迪由于他的卓越功績而當選為紐約市榮譽市民和法國榮譽勛團指揮級團員。
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為93米,重200多盹,是金屬鑄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臺基上。底座是著名的約瑟夫·普利策籌集10萬美金建成的,現在的底座是一個美國移民史博物館。
女神雙唇緊閉,頭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著羅馬古代長袍,右手高擎長達12米的火炬,左手緊抱一部象征《美國獨立宣言》的書板,上面刻著《宣言》發表的日期“1776.7.4”。腳上殘留著被掙斷了的鎖鏈,象征暴政統治已被推翻。花崗巖構筑的神像基座上,鐫刻著美國女詩人埃瑪·娜莎羅其的膾炙人口的詩:送給我你那些疲乏的和貧困的擠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眾你那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遺棄的可憐的人群你那無家可歸飽經風波的人們一齊送給我我站在金門口高舉自由的燈火……
18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的建造緣起于1889年巴黎世博會。埃菲爾鐵塔得名于橋梁工程師居斯塔夫埃菲爾。鐵塔設計新穎獨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術杰作,因而成為法國和巴黎的一個重要景點和標志,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它和紐約的帝國大廈,東京的電視塔同被譽為世界三大著名建筑。
1887年1月28日,埃菲爾鐵塔正式開工。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時,夏季每天工作13小時,于1889年3月31日大功告成。埃菲爾鐵塔是由很多分散的碎片組成的——看起來就像一堆模型的組件。不過,這些碎片可不是塑料的,而是金屬的,共18038個,重達7000噸。由于鐵塔上的每個部件事先都嚴格編號,所以裝配時沒出一點差錯。據統計,鐵塔的設計草圖有5300多張,其中包括1700張全圖。
建成后的埃菲爾鐵塔高300米,直到1930年它始終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如今,鐵塔上增設了廣播和電視天線,它的總高已達320米,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來參觀。
原子球塔
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上,瓦特凱恩設計的原子球格外奪目。這座地標性建筑,象征著人類邁入了原子時代。
博覽會閉幕后,展品被拆除,只有原子球原封未動,它成為現代布魯塞爾的標志。這座建筑物是由9個直徑18米的鋁質大圓球組成,每個圓球代表一個原子,各球之間由空心鋼管連接,鋼管每根長26米、直徑3米。圓球與連接圓球的鋼管構成一個正方體圖案。這個正方體相當于放大了1650億倍的α鐵的正方體晶體結構。8個圓球位于正方體的8個角,另個圓球位于正方體中心。9個圓球加上鋼架結構總重量為2200噸,最高一個球頂離地面102米。
在陽光照耀下,這座氣勢雄偉的建筑銀光閃爍,更顯得新穎別致,堪稱標新立異的科學藝術品。每當夜幕降臨,每個圓球外面的9圈燈泡交替追逐發光,奇妙的燈光點綴著布魯塞爾的夜景。原子球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當時歐共體成員國有9個,比利時也共有9個省,因此,原子球成為比利時國內團結和西歐聯合的象征。
保留下來的原子球塔不僅是旅游中心,同時也是科普場所。整座原子球塔可同時接納250人參觀游覽,另有一個可容140人同時用餐的餐廳。位于原子球塔最高端的圓球是一個專供游客們觀賞風景的觀光區,高約92米。游客可以通過四周的有機透明玻璃,俯瞰布魯塞爾的市容市貌,盡情領略周邊的迷人風景。
太空針塔
西雅圖的地標之一,它是為1962年在西雅圖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所設計的,耗資450萬美元。太空針塔的高度為605英尺,離地面520英尺高度的望臺和旋轉餐廳可俯看西雅圖360度全景,市容及圍繞其間的雷尼爾山,奧林匹克國家公園及普吉灣也都能一覽無遺。目前,太空針塔屬于私人產業。
世博發明,改變世界
計算機
1862年的倫敦世博會上,一項神奇的發明在100多年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盡管那個時候,它的出現并不為人們看好。這件發明就是現代計算機的鼻祖。計算機先驅,英國數學家CharlesBabbages設計的機械式差分機。這臺機器可以完成31位精度的運算并將結果打印到紙上,因此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臺機械式計算機。目前被放置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硅谷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里。
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宣告人類已經進入空間時代。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上,蘇聯館里一個體積很小的展品引起了參觀者的注意,人們發出陣陣驚嘆——它就是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模型。在信息傳播不發達的年代,這也是世人第一次看到”人造衛星。
機器人
1939年,美國紐約世博會上展出了西屋電氣公司制造的家用機器人Elektre,它由電纜控制,會說77個字,甚至可以抽煙,不過離真正干家務活還差得遠。到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會上,日本和美國同時推出了雙足站立行走式機器人,將機器人的仿人設計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拉鏈
1893年美國人為了紀念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而在芝加哥舉辦了一屆“哥倫布世界博覽會”,而就在這屆世博會上,有一位名字叫做威特康·朱迪森的美國人,展示了他的新的發明,叫做“可移動的扣子”,這就是今天的拉鏈的雛形。
你我身邊的世博“展品”
柯達膠卷
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當時的柯達公司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膠卷公司,身穿黃色廣告服的柯達小姐與柯達膠卷一道,伴隨著老板伊士曼的“你只要按下快門,剩下的由我們來做”標語,風靡全球,膠片時代開始。
爆米花、藍帶啤酒、麥片、“黃箭”口香糖
1893年舉辦的芝加哥世博會上,美國人將平民化、大眾化的娛樂與游藝活動融入此屆世博會,今天流行的多種美食都是這屆世博會上嶄露頭角的“明星”。
律師海姆帶來了當時第一種具有獨特口味的琥珀爆米花。他與弟弟發現的防止蜜糖粘到爆米花上的秘方,一直延用至今。
“藍帶啤酒”,本名貝斯特啤酒,曾在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獲得最高獎。這種系有藍色絲綢帶的“精選啤酒”,一經面世就大受歡迎,人們將其昵稱為“藍帶啤酒”。
健康美昧的麥片,這種由凱洛格兄弟發明的小食品,原本僅在世博會上提供給參觀者免費品嘗,后來借助世博會成為一項全新的行業。
風靡全球的“黃箭”、“白箭”口香糖,也仰仗此屆世博會進入大眾視線。
冰激凌蛋筒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會上,來自敘利亞的歐內斯特在賣一種名叫Zalebia的中東薄餅,阿諾德在他旁邊賣冰激凌。當天的客人比預計的多,到中午,所有杯碟已經用光了。正當阿諾德懊惱著如何應付下午的生意時,歐內斯特將自己的薄餅卷成錐狀遞給阿諾德,兩人開始賣冰激凌蛋筒。從此,冰激凌和蛋筒成為絕配。
尼龍絲襪
1935年,卡羅瑟斯合成出聚酰胺66,這種聚合物拉制的纖維外觀和光澤不亞于天然絲,耐磨性和強度超過當時任何一種纖維,而且原料價格便宜。1938年10月27日,杜邦公司正式宣布世界第一種合成纖維誕生,命名為尼龍。1938年10月,美國
制造的第一雙尼龍絲襪參加了紐約世博會。這種絲襪透明、高彈力輕盈結實、耐穿、易干,摩擦系數低、不受真菌和昆蟲侵擾,杜邦公司的廣告詞稱其為“像蛛網一樣精細,像鋼一樣牢固,彈性超過任何普通天然纖維”。
可口可樂
Coca-Cola_也稱Coke,1964年紐約世博會上,可口可樂公司設計了專門的展館,其獨特的口味,靚麗的外形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可口可樂從此風靡。它的創始人約翰·彭伯頓是—位藥劑師。
至今,可口可樂的配方,除了持有人家族之外無人知曉,可口可樂公司嚴密防止自己的員工偷竊配方。很多人把可口可樂看做“魔水”,有一句英國諺語這樣說:“你永遠不知道的三個問題,可口可樂的配方,女王的財產和好男人究竟在哪里。”
魔方
美國諾克斯維爾舉辦了1982年世博會,在這次博覽會上,匈牙利館展出了一個小發明——“魔方”,這種由不同顏色方塊組成的可旋轉玩具隨即風靡了幾代人。
匈牙利布達佩斯建筑學院教授厄爾諾·魯比克在1974年發明魔方,僅是作為幫助學生增強空間思維能力的教學工具。當魯比克教授將魔方拿在手上,轉了幾下后,才意識到復原混亂的顏色方塊竟是如此有趣而且困難,這促使他決定大量生產這種玩具。
茅臺酒
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中國首次大規模組團參展。當時,以農產品為主力的中國展品,一開始沒有多少吸引力,參觀者不多。茅臺酒更是裝在一種深褐色的陶罐中,不僅包裝本身簡陋土氣,而且又是陳列在農業館,雜列在棉,麻、大豆,食油等產品中,一點也不起眼。
有代表提出將茅臺酒移入食品加工館陳列,搬動時,一位代表佯裝失手,~瓶茅臺酒從展架上掉下來摔碎了(此即后來傳為佳話的《怒擲酒瓶》故事來源)。陶罐一破,茅臺酒酒香四溢。評委們一致認定茅臺酒是世界上最好的白酒,為茅臺酒補發了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