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登記物與非登記物之區分的法律意義

2010-01-01 00:00:00葉金強
現代法學 2010年4期

摘 要:不動產、動產之劃分的基礎性地位,因登記動產的出現而發生動搖。登記物、非登記物之劃分,可以作為最基本的物的分類,成為物權體系展開的新基礎。立法論上,可采取嫁接模式,規定登記動產適用不動產規則,以實現登記物內部規則的基本統一。登記動產之外的普通動產作為非登記物,仍適用原有的動產規則。

關鍵詞: 登記物;非登記物;表征方式;統一規則

中圖分類號:DF5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4.06

一、問題的提出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分類的細化是人類知識增進的表現形式之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的分類,揭示著不同類型的新法則,例如,植物分類學的拓展,與不同的生命法則之發現相表里。但是,法學不同于自然科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其是以“置身其中”的方式,基于一定的取向于內部形成類型。類型化技術植根于“相同事物相同對待,不同事物不同對待”的正義原則,相同類型之相同效果的賦予,體現了“相同對待”之安排。但“相同”與否并非僅為事實之描述,而是評價之結果。本文討論的是物的分類問題,物的分類的特殊性可能在于,事理邏輯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更大一些。

物的分類具有悠久的歷史,“把財產分為許多類別的想法,似乎是大多數早期社會中自發地產生的。”[1]不過,彭梵得認為,每一個法中都有一個“對物的最基本劃分”(summa divisio rerum),整個經濟社會制度都以它為基點,其關系到整個的法律機制。早期羅馬法上物的最基本分類是“要式物”(res mancipi)和“略式物”(nec mancipi)。要式物包括土地、房屋、領地、奴隸、所有用來牽引或負重的牲畜、以及鄉村地役權,要式物之外的一切其他物均為略式物。二者在轉讓形式上有重大區別,要式物通過要式買賣或擬訴棄權這樣的莊重而公開的方式進行轉讓,略式物則是以占有的移轉或讓渡這樣的自然和簡單的方式進行轉讓[2]。梅因指出,羅馬“財產法”的歷史就是“要式交易物”和“非要式交易物”同化的歷史,被梅因稱為符合物體中實質區別的惟一自然分類的不動產、動產劃分,經緩慢發展,直到羅馬法的最后階段才加以采用[1]155。

近、現代大陸法系民法的物權法是建立在不動產、動產劃分之基礎上的,不動產、動產之劃分,是其“對物的最基本劃分”[2]191。例如,德國法中,“動產和不動產的劃分對整個《德國民法典》,尤其是對德國民法物權體系有著根本性的意義”,物權編事實上是建立在對動產和不動產區別對待的法律規范上面的[3]。具體的區別對待包括:根據動產、不動產而分別規定的一系列特殊權利種類,以及所有權與限制物權之設立、轉讓和廢止的規則[4]。

縱觀大陸法系民法典,均不難看出不動產、動產之劃分的基礎性地位。但是,隨著登記制度的發達,這一劃分的基礎性地位受到了有力的挑戰。動產登記制度的建立,使得登記動產與不動產具有了更多的相似性,于是登記物、非登記物之區分,似乎取得了成為“對物的最基本劃分”的可能性,對此,筆者也曾主張可以考慮登記物權、非登記物權各自內部的規則統一[5]。

那么,現在的問題是,登記物、非登記物之劃分,是否已經具備了取代不動產、動產之劃分而成為“對物的最基本劃分”之條件?這樣的取代意味著什么?更為重要的是,我國2007年實施的《物權法》選取了何種分類作為最基本的分類?上述挑戰與沖擊,對《物權法》的解釋有什么樣的影響?立法論上,應對新挑戰的合理路徑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下文將嘗試著作出回答。

二、登記的法律意義

登記物、非登記物的劃分,是以物是否建立有基礎性物權登記簿為標準進行劃分的。登記物之物權的創設或移轉,需要在物權登記簿上進行登記才能取得完全的效力。(注:荷蘭法上,將登記財產界定為,移轉或創設權利需在為該目的設置的公共登記簿上進行登記的財產。(參見:荷蘭民法典[M]王衛國,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6))但是,登記物上可能有非登記物權,非登記物上也可能有登記物權。登記物、非登記物之區分的重要性程度,取決于登記本身的法律意義。蓋登記物的共同之處即在于均建立有基礎性的權利登記簿,這應是“相同對待”之法律安排的真正基礎。

登記制度的建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羅馬法只是到了公元472年之后,才試圖建立登記制度[6]。

日耳曼法中,土地所有權之讓與行為,最初依象征土地之土塊或草莖之交付行之,其后以文書代替象征物之交付,而此類文書的發達,最終演變為登記制度[7]。

我妻榮指出:讓不動產物權的存在或變動伴隨某種外在表象,是古代法制就存在之原則。但之所以近代法急切地要求此種原則,則是由于擔保物權,特別是抵押權之發達。所有權及用益物權變動,常伴有占有的移轉,而抵押權的設立,無外界有形的表象,而且變動頻繁。登記制度最初便是為表征抵押權而設計,后來才一般性地及于不動產所有權及其他不動產物權。法國1795年《抵押法》確立了登記制度,該制度于1799年擴充到所有權,于1855年又擴充到一切不動產物權,后又經歷了1935的補充和1955年的全面修訂。普魯士1722年的《抵押破產法》和1783年的《一般抵押法》構成了德國法系登記制度的先驅,后被普魯士普通法、奧地利民法、德國民法、瑞士民法繼承并發展到完善的境地[8]。

登記制度的發展,顯然是為了滿足物的價值的充分利用之需要。物的擔保功能的發揮,若要不影響物之使用價值的實現,就得于占有之外努力尋找合適的表征手段,此種努力的最終結果,是登記制度的建立。而登記制度隨后的發展,已使得物權體系的立體展開成為可能。占有不具備表現復雜法律關系的能力,“交付在法律上是一種無色透明的行為”[6]123,登記則完全不同,其可以詳細地表現法律關系的內容,再復雜的法律關系于登記簿中都可以有序化。這樣,登記制度便成為一項有效的工具,為物的立體化利用提供了可能。而時至今日,登記已與物權本體渾然一體,其程序性、工具性特征已退居其次,程序性的過程正是本體生成的過程。登記已經成為物權體系展開的基礎,離開登記制度,物權體系必將瞬間坍塌。

那么,在物權法理論脈絡之中,登記的法律定位何在呢?對此,答案非常明確,即登記是登記物之物權的法定表征方式。(注: 筆者主張區分物權本身的表征、物權變動的公示、物權表征方式的公信力。對此,理論界存在著廣泛的誤解,混淆了物權本身的表征和物權變動的公示,誤以為公信力是物權變動之公示的效力。其實,物權信息的表征需求催生了法定表征方式,公信力是為了維護表征方式的正常功能而不得不賦予,物權變動公示原則則是要求透過表征方式來表現物權之變動。詳細的分析參見葉金強公信力的法律構造[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第一章第二節的論述。)作為登記物物權的表征方式,登記薄之記載成為物權信息傳遞的法定途經,他人根據登記來判斷登記物的權利狀況,并且可以信賴登記簿之記載。表征方式是物權權利體系的核心與樞紐,物權變動公示原則、公信原則均是以表征方式為基點展開的。所有登記物的表征方式均為登記,此一“相同”性,完全具備了引致一系列“相同”對待效果的可能和必要。事實上,原先不動產、動產劃分之中的核心不同即在于物權表征方式不同,不動產以登記為表征方式、動產以占有為表征方式。不動產、動產劃分之背后的原理應是,需按照物權表征方式不同來對物進行劃分并以此為基礎來構建物權體系。但是,登記動產的出現,已破壞了這一劃分的基礎,不動產物權、動產物權體系也因而受到了沖擊。因此,需要以表征方式之不同來重新確立物的基本分類,就此而言,登記物、非登記物的劃分應可取代不動產、動產的劃分,成為現代物權法中的最基本的物的分類。這樣,可以重新回到上述原理的要求:以權利表征方式的不同為標準建立物的最基本分類,并以此為基點展開物權體系。

三、《物權法》解釋之方向

(一)現行法的選擇

我國《物權法》體系結構上,顯然是以不動產、動產之劃分為基點進行安排的。《物權法》第2條明確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第6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該條之中,區分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提出了公示要求并規定了不同的公示方式。這之后,《物權法》分別詳細規定了不動產登記、動產交付的規則,進而建立起不動產物權體系和動產物權體系。不動產物權包括:所有權、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注:《物權法》之外,根據特別法確立的不動產用益物權還有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養殖權、捕撈權。(參見:崔建遠物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66))動產物權包括:所有權、質權、抵押權、留置權。可見,整個物權體系是建立在不動產、動產劃分之上的。

對于登記動產,《物權法》第24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該條中的“等”字,為登記動產范圍的擴展,留下了法律空間。另《物權法》在“抵押權”一章中,于其第188條未區分登記動產和普通動產,規定了動產抵押權的登記對抗規則。而登記動產各自的基本登記制度,則是分別由特別法加以規定的,具體包括《海商法》、《民用航空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之中的相應規定。(注:具體參見《海商法》第9、第13、第14條,《民用航空法》第11、第12、第14、第16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第9、第12條之規定。)此外,對于無形財產之中的商標、專利,其權利的得喪變更以登記為基礎,故應屬于廣義的登記物的范疇,《物權法》只是在知識產權法之外,于其第227條規定了商標權、專利權質權的登記生效規則。(注: 第227條同時規定了著作權出質登記,但著作權采取自動保護原則,不可能去建立著作權取得、移轉的登記制度。所以,第227條規定的著作權出質登記只能是無本之木。此外,《物權法》第229條規定,包括知識產權質權在內的權利質權除適用自身的規定之外,適用動產質權的規定,這顯然也有檢討余地。)

(二)爭議問題及其解釋論上的解決途經

在現行法的框架內,不動產、動產劃分的基礎性地位,會產生一種輻射力,不當影響到登記動產規則的解釋。如何排除此種不當影響,成為解釋論上的基本問題。登記動產設有登記簿而又同時是動產,這使得許多場合下,人們易被其“動產身份”所誤導,對一些問題產生不妥當的認識,主要涉及登記動產之物權變動的要件、占有的法律意義、善意取得的構成、他物權類型等問題。對此,下文擬作進一步討論。

《物權法》施行之后,有學者主張,我國物權變動的意思主義與以法國、日本為代表的純粹意思主義有差別,后者采債權性合意+公示對抗模式,而我國除地役權、動產抵押權之外,船舶、航空器、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采債權性合意+交付+公示對抗的模式,即僅有債權性合意并不發生物權變動,還需要有實際交付行為,才能發生不具有對抗力的物權變動。其理由在于,船舶、航空器、機動車的物權變動要受制于它作為動產以及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標志這些一般特性和原則的規制[9]。

另有學者認為:船舶、航空器、機動車本質上還是動產,從解釋論的層面分析,其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適用《物權法》第23條,自交付時發生效力,未登記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10]。

上述觀點將登記動產仍然納入普通動產之中,進而強調占有和交付的法律意義,其主張顯然不能接受。船舶、航空器、機動車作為登記動產,系以登記為物權表征方式,物權變動也應該是通過登記來加以公示,占有與交付不再當然地與物權變動發生關聯。《物權法》第24條已然將船舶、航空器、機動車從普通動產之中分離出來,構成了《物權法》第23條之例外。而且,物權表征方式應當奉行單一性原則,登記動產的表征方式只能是登記,故登記動產之占有和交付的表征和公示功能,在登記法律地位確立之時便已經被徹底地清除了。至于登記的效力,涉及的是物權變動模式的選擇,而登記對抗主義的采行,并沒有當然地為交付留下擔當物權變動要件的法律空間。作為意思主義模式,物權變動依當事人意思而發生,而不是依交付而發生。雖然,意思主義模式之中,物權變動的時點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日本在不動產物權所有權移轉時間問題上,就存在契約時說,價款支付時原則說,登記、交付、價款支付任一先為者說,分階段移轉說等不同學說[11],

是不同觀點的共通基礎,尚可理解為當事人明示或可推斷意思是確定所有權移轉時間的決定性因素,而這與交付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個案中,即使在當事人意思的支持下,物權變動確實系于交付時發生,這也只是當事人選擇的結果,而不是因為所謂的交付作為公示方式的效力。

對于登記動產,能否基于對登記簿記載之信賴而善意取得物權,學界有不同認識。有學者認為,對抗主義模式缺乏公信力所需的制度配置,因而船舶登記缺乏公信力。船舶登記目前在我國只具備查詢的制度配置,而且其查詢渠道并不暢通,因此,船舶登記的公信力無法實現[12]。

另有學者指出,船舶物權變動采意思主義模式,登記僅具有對抗力而無公信力,所以在我國《海商法》中船舶物權無從適用善意取得[13]。

對此,筆者持反對意見。物權的善意取得制度,系維護物權表征方式之功能所必需,基于合理信賴也不能善意取得,物權表征方式就不能發揮表征物權的功能,物權信息傳遞必將陷入混亂之中。善意取得與物權變動公示模式的選擇無關,登記動產之登記作為法定表征方式,若要正常發揮表征功能,就需要賦予公信力。這樣,對于船舶、航空器、機動車這樣的登記動產,基于對錯誤登記的合理信賴,在具備《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要件時,當然可以善意取得相應的物權,具體包括所有權、抵押權等。(注: 此時,善意取得的構成需要辦理了登記,這不同于正常交易中登記僅是權利變動的對抗要件。從第106條第1款第3項之規定中,可以解釋得出該結論。“轉讓的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這里的“動產”當然應是指登記動產。)但是,如果船舶等登記動產的占有人,擅自以所有人身份處分該動產的,即使對方善意也不可能取得相應物權。

登記動產的權利體系也是由自物權、他物權構成。他物權之中,用益物權問題主要屬于立法論的問題,容后文再論。而擔保物權問題,于解釋論上則存在類型之爭。有學者認為,作為登記動產的機動車,在法律無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依舊應適用動產的有關規則,機動車可以成為質權或留置權的標的,而這兩種物權自然都是以占有為公示方法。這樣,機動車物權的類型不同,其公示方法也迥然有別,機動車所有權、抵押權是以登記為公示方法,而質權、留置權則仍然以占有為公示方法。此種情形可稱之為機動車物權公示方法的二重性[14]。

對此,筆者以為不妥,機動車等登記動產應不再可以移轉占有的方式設定質權,占有的移轉已不可能具有公示的意義。蓋當登記成為物權表征方式之后,相對人物權信息的獲取是通過查閱登記簿來完成,占有的變動不可以破壞相對人對登記的信賴。事實上,持上述觀點者也是認為其所謂的質權應恒劣后于登記的抵押權[14],如此,這樣的“質權”解釋為未登記抵押權,也未嘗不可,(注:比較法上,《荷蘭民法典》第三編第227規定,金錢債權的優先受償權設立于登記財產上的,為抵押權;設立于其他財產上的,為質押權。(參見:荷蘭民法典[M]王衛國,等,譯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68))而所謂對普通債權人的優先問題,實際上就是登記對抗之第三人范圍問題。比較法上,日本法對于登記動產機動車、飛機、建設機械等,均否定其設定質權的可能[15]。

這樣,登記動產之上不存在質權這樣的權利類型。而留置權作為法定擔保物權,當然是存在于登記動產之上的一種權利類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占有取得了公示方式的地位,蓋法定物權本來即不需要公示,就象《合同法》第286規定的法定抵押權一樣,并沒有公示的要求。留置權中占有的維持,(注:占有在留置權發生之前便已取得,從這一點上看,與通常情況下的公示也有所不同。)僅是作為留置權發生及存續的條件存在而已,這樣安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權利人可透過對物的實際控制來實現權利。如此,則并未出現所謂的“公示方式的二重性”,登記動產的表征方式仍然遵循著單一性的原則。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登記動產在其基礎登記簿建立之前以及注銷登記之后,在性質上仍然是普通動產,適用普通動產的規則。即登記動產在初始登記完成之前,物權的變動應是依照普通動產的規則進行調整的,登記動產在注銷登記之后,也將轉化為普通動產,可以進入交易市場按普通動產進行交易。例如,某特殊款型的汽車在注銷登記之后,可以作為收藏品進行交易,船舶、飛機在注銷登記之后,也可以在公園等場所供展覽之用,并以普通動產的身份進行交易。(注:船舶、航空器、機動車在經使用一定年限之后,會因安全的考慮而被強制報廢,從而不得再“作為交通工具”使用,并會被注銷登記。如果此時被強制分解,則物理形態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如果尚有其他價值,例如具有觀賞價值或可作為露營設施等,則可轉化為普通動產。)

上述所有的解釋論問題,均與物權表征方式單一性原則相關。那么,為什么表征方式要奉行單一性原則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法定表征方式作為物權信息的法定傳遞途經,應具有排他性,惟有在其是惟一的法定傳遞途經時,才可能建立起穩定的、可信賴的基礎,如果有兩個以上的表征方式,就必然發生不同表征方式傳遞之物權信息相互沖突的問題。面對不同表征方式傳遞的不同物權信息,當事人只能是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兩個以上的表征方式的存在,埋下了引發兩種表征方式沖突的潛在危險,而這種沖突一旦發生,其在性質上便具有不可化解之特征,因為,任一表征方式戰勝另一表征方式,均可能幾近摧毀以另一表征方式為基礎的物權體系。我國現行法上,普通動產的表征方式有兩個,即所有權以占有為表征方式,抵押權以登記為表征方式,這樣的構造已經制造出難解的矛盾,故筆者主張應將普通動產排除在抵押標的物范圍之外[16]。

這里,對于登記動產,解釋論上即可得出登記為惟一法定表征方式之結論,而惟有以堅持登記為惟一法定表征方式為起點,方可建立起穩固的物權體系,并妥善地解決諸多爭議問題。

四、立法論上的可行選擇

(一)改弦易轍、暗渡陳倉抑或移花接木

在登記動產出現且其物權表征方式與不動產取得一致之后,登記物、非登記物之區分已具備取代不動產、動產之劃分,擔當起物的最基本分類之角色,并成為物權權利體系展開的起點。不過,立法論上選擇何種路徑,尚有討論余地。路徑之一為“改弦易轍”,即直接改變物的基本分類方式,規定物可以分為登記物和非登記物,然后規定不同的規則并區分登記物、非登記物而確立不同的權利體系;規定登記物上的他物權一般類型以及特殊登記物上的特殊他物權類型,同時對非登記物上相對簡單一些的他物權體系也作出相應規定。路徑之二為“暗渡陳倉”,即透過不動產、動產的定義來完成這里的轉換(注:法典中定義條款的功能往往會被忽視和誤讀,其實,這些定義條款不同于教科書中的定義,具有規范功能。定義限定了類型的范圍,從中可以抽取出類型特征,有的甚至可以分解出構成要件。定義條款的一般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將不動產界定為傳統不動產加登記動產,將動產范圍限定于除登記動產之外的普通動產。通過這樣的定義完成類型特征的轉換,并在各類型之內部實現物權表征方式的統一。于定義之外,則是登記物的規則以不動產規則之面目出現,非登記物的規則以動產規則之面目出現。路徑之三為“移花接木”,即在依據不動產、動產之區分而分別設立規則的同時,規定登記動產適用不動產規則,從而將登記動產嫁接到不動產體系中去。

上述路徑之中,“改弦易轍”式存在的問題是,不動產、動產區分之中的自然屬性所正當化的規則,可能會被不當清除或找不到應有的位置,登記動產與不動產在物理性質上的不同,難以得到應有的表達;而且,“改弦易轍”也將使得負載于原有分類上的物權法之外的規則失去依托。“暗渡陳倉”式為《俄羅斯聯邦民法典》所采納,其第130條規定:不動產還包括應進行國家登記的航空器和海洋船舶、內河航運船舶、航天器;法律還可以規定其他財產為不動產;第132條規定:作為財產綜合體的企業在整體上是不動產[17]。

我國學者在討論不動產、動產區分標準時,也有主張登記標準的,不過,那些討論多沒有涉及物權體系的整合及表征方式的基礎性地位。“暗渡陳倉”式的問題在于,不動產的新定義破壞了“不動產”的自然屬性,具有濃厚的人為制造的痕跡,語詞的邏輯邊界被突破。同時,將傳統不動產物理屬性正當化的規則強加于登記動產之上,也會導致不妥當的結果,故與其如此,還不如直抒胸臆,徑于規則層面將登記動產納入不動產之中。

比較而言,顯然“移花接木”的方式更好一些。在維持不動產、動產的傳統區分的同時,將登記動產從動產之中抽取出來,適用不動產的規則,實際效果上同樣實現了由不動產加登記動產構成的登記物之規則的統一,以及作為非登記物的普通動產之規則的統一。這樣,普通動產以占有為物權表征方式,物權變動公示方式為交付,占有具有公信力,物權體系由所有權和擔保物權構成;不動產及登記動產以登記為物權表征方式,物權變動公示方式為登記,登記簿記載具有公信力,物權體系由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構成。由此,物權體系于登記物、非登記物區分的基礎上,得以建立。由于不動產均為登記物,故“移花接木”式不會出現同時“分拆”不動產的現象,這會使得嫁接模式更為簡明。接下來,擬對嫁接模式中涉及的相關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

(二)登記動產的權利體系建構

《物權法》中登記動產之上的物權類型,僅規定有所有權和抵押權,沒有用益物權。但是,登記簿的存在,使得在登記動產之上建立復雜權利體系成為可能,故立法論上,關鍵是看有無設立其他物權類型的現實需要。

現實生活中,對于象船舶和航空器這樣的大型動產,非所有人的用益關系是普遍存在的。《海商法》上規定有光船租賃合同,根據該法第144條規定,此類合同為“船舶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不配備船員的船舶,在約定的期間內由承租人占有、使用和營運,并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在一定期限內“占有、使用和營運”他人之物,這已與用益物權無實質性區別了。而在登記制度上,《船舶登記條例》第6條規定:“船舶抵押權、光船租賃權的設定、轉移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該規定實際上已將光船租賃權與船舶抵押權一樣,作為他物權來對待了。在《民用航空法》中,也規定了對他人航空器的使用權利,同樣是放在租賃權名下。該法第11條規定:“根據租賃期限為6個月以上的租賃合同占有民用航空器的權利”,應當“向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辦理權利登記”,第33條規定:根據上述租賃合同取得的“占有權”應當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這里的“占有權”也與用益物權無異。

上述可見,雖然名義上未出現“使用權”或“用益物權”這樣的表達,但實質上已有登記動產用益物權存在。而《物權法》于第40條規定:“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第117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這兩條規定中,均將動產作為用益物權的客體之一,這與用益物權僅以不動產為客體的通說觀念不相一致。(注:例如,日本學者認為:用益物權均與土地有關。(參見我妻榮新訂物權法[M]有泉亨,補訂,羅麗,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36))對此,有學者認為,從積極的角度看,當社會生活中涌現出某個或某些以動產為客體的以用益為內容的權利需要具有物權效力時,若已形成習慣,則應當認可其為物權,認可的依據之一就是第117條的規定[18]。

該學說主張,以第117條之規定為習慣形成新的物權類型提供支持,以緩和物權法定的剛性,具有積極的意義。而將《物權法》第40條、第117條之規定與上述《海商法》、《民用航空法》相關規定聯系起來看,完全可以認為解釋論上“光船租賃權”、“航空器占有權”在性質上就是動產用益物權。不過,鑒于對“光船租賃權”、“航空器占有權”的性質有不同認識,(注:有學者認為,《海商法》沒有出現船舶用益物權的概念,也沒有規定任何具體類型的船舶用益物權,但建立船舶用益物權制度具有一定意義。(參見李海船舶物權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6))故仍有必要于立法上明確規定船舶、航空器等登記動產的用益物權。(注:需要深入思考的是:租賃權與用益物權的實質性區別何在?權利的強度到底有什么樣的差別?物權化了的租賃權與用益物權之間還余下多遠的距離?賦予租賃權人優先購買權,而未賦予用益物權人優先購買權的理由何在?這里,精細梳理出二者的不同,是作出立法選擇所必要的前提。)

除此之外,嫁接模式中,不動產登記規則可全面適用于登記動產。異議登記、更正登記、預告登記、登記公信力、登記順位、登記機關賠償責任等規則,均可適用于船舶、航空器等登記動產的登記。在取得時效制度上,也可以考慮將登記動產并入不動產,設立相同的規則。(注:比較法上的立法例,可見《荷蘭民法典》第三編第99條的規定:不屬于登記財產的動產權利以及見票付款與憑指示付款票據項下的權利,有善意占有人經過3年不間斷的占有取得;其他財產經過10年不間斷的占有取得。)物權變動方面,登記物均以辦理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但物權變動立法模式上是否應當統一,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現行法上,對于不動產物權變動分別采行登記生效主義和登記對抗主義,登記動產物權變動采登記對抗模式。雖然,對部分物權變動立法模式采行登記對抗主義的理由,參與立法的全國人大工作人員已給出了說明[19]

,但登記生效主義與登記對抗主義的實質性區別何在,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在此基礎上再行斟酌統一登記效力模式的可能性。

五、結論

物作為最基本、最主要的交易客體,其權利信息的傳遞途徑甚為關鍵。“物以類聚”,在物權法上,應是以物權信息傳遞途經之不同來確立基本的物的分類。占有作為事實上的管領與控制,成為最初的權利外像,而登記制度的建立,為復雜的權利關系之表征提供了技術性手段。不動產登記簿的普遍建立,使得不動產之上建立不同于動產之上的權利體系成為可能,不動產、動產的區分也因此成為最基本的物的分類。制度演進之中,登記制度從無到有、從簡陋到精致,在這樣一個制度發展的延伸線上,登記動產出現了,動產因此發生了分化。正如在完全沒有登記制度的情況下,占有對動產、不動產的意義是相同的那樣,在沒有登記動產的情況下,占有對所有動產的意義也是相同的。但是,當登記動產出現之后,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登記動產象不動產那樣,開始以登記簿之記載來傳遞物權信息,登記取代了占有成為法定的物權表征方式。這樣,依照物權表征方式不同而形成了登記物、非登記物的新分類,并且該分類具備了成為物的最基本分類的條件。

現行法上,登記動產作為登記物的一種,以登記為單一的表征方式,登記動產物權爭議問題之解決,均需以此為起點。立法論上,可以考慮采嫁接模式,將登記動產納入不動產體系之中,形成不動產加登記動產及普通動產兩套物權體系,達到實質上建立起登記物、非登記物權利體系的效果。嫁接模式另有的優點是,其尚可為不動產、動產之物理特征所正當化的規則保留必要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54

[2]彼德羅#8226;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M]黃風,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190-191

[3]孫憲忠德國當代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9

[4]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M]張雙根,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9

[5]葉金強公信力的法律構造[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注釋1

[6]巴里#8226;尼古拉斯羅馬法概論[M]黃風,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61

[7]史尚寬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22

[8]我妻榮新訂物權法[M]有泉亨,補訂,羅麗,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44

[9]劉本榮中國船舶物權登記對抗主義的實際運行與匡正[J]中國海商法年刊,20(1-2):60

[10]屈茂輝動產交付規則的解釋與適用[J]政法論壇,2008(6):158

[11]近江幸治民法講義II:物權法[M]王茵,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2-49

[12]王立志《物權法》下的不動產登記制度與船舶登記制度的比較[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1

[13]劉耀東善意取得客體論:以船舶物權為中心[J]中國海商法年刊,19(1):342

[14]溫世揚,周珺淺析機動車的物權登記制度[J]法學評論,2006(5):143

[15]近江幸治擔保物權法[M]祝婭,王衛軍,房兆融,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20-221

[16] 葉金強動產抵押制度:價值目標之偏離與矯正[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4(1)

[17]黃道秀,李永軍,鄢一美,譯俄羅斯聯邦民法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18]崔建遠物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67

[19]胡康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29條及第158條的釋義。

Legal Meanings of Differentiation ofRegistered and Non-registered Properties

YE Jin-qiang

(Nanjing University, Law School,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registered personal property greatly undermine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ivision of real property and personal property. To divide properties into the registered and the non-registered is expected to become a new way of division in real right law, the most basic way to divide things. In legislative theory, transplantation mode can be adopted, i.e. to provide that the registered personal property apply the rules of registration of real property so as to ensure the consistence of the principles within the system of registration of property. Those moveable properties that are not required to be registered fall within the ambit of the non-registered to which the traditional rules of personal property keep applying.

Key Words:registered property; non-registered property; demonstrating paradigm; uniform rules

本文責任編輯:汪世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内射在线|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天天综合网色| 国产久操视频|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亚洲香蕉在线|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一级爆乳无码av| 激情综合图区|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无卡视频|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www欧美在线观看|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久久a级片|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天堂网国产| 亚洲第一视频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午夜在线不卡|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欧美在线黄|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 福利一区在线| 伊人天堂网|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97综合久久|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国产91av在线|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a天堂视频|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成人午夜网址|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色网站| 自拍中文字幕| 亚洲无码电影| 在线毛片网站| www.av男人.com| 国产成人三级| 911亚洲精品| 91系列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动漫|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国产精品主播|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美女久久|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