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定位問題一直是教育技術研究的關注點之一。論文從蘇州大學撤銷現代教育技術中心這一教育技術事件的個案研究入手,提出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發展的根本著眼點是如何使教育技術理念深植人心,而不是聚焦于討論形式上的存在與否。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定位;個案研究 ;事件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5—0012—03
我國高校的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曾經對國內教育技術的教學、科研和普及推廣起到過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高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作用有弱化的趨勢,其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應對挑戰,走出一條有中國高校特色的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發展之路是教育技術工作者面臨的一個課題。本文通過分析蘇州大學撤銷現代教育技術中心這一事件,試圖理出一些有益于我國教育技術發展的線索。
一 事件描述
2009年4月,根據“蘇大委 [2009] 18號文件”,蘇州大學宣布“撤銷新聞傳播學院和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組建鳳凰傳媒學院。”至此,在蘇州大學發展了30年的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宣告消失。
江蘇省長江以南地區是我國最早開展電化教育的地方。20世紀20年代,南京金陵大學就開展了國內最早的電化教學。1945年,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后來并入江蘇師范學院)建立了我國最早的電化教育系[1]。我國早期電化教育的發展均與區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江蘇能開中國電化教育之先河,與當時江蘇長江以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較高密切相關。
改革開放后,1979年江蘇師范學院(蘇州大學前身)成立了電化教育教研室,屬教務處管理,為全校師生提供電化教學服務;1989年,蘇州大學撤銷電化教育研究室,成立蘇州大學電教中心,為處級建制單位,為全校師生提供電化教育服務;2002年,電教中心更名為教育技術與信息中心;2007年,教育技術與信息中心又更名為現代教育技術中心;2009年,蘇州大學宣布撤銷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蘇州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人員安排的主要去向:原教育技術公共課教研室并入蘇州大學教育學院,成立教育技術學系。原攝錄播人員(包括攝影、攝像、計算機機房實驗人員)并入新成立的鳳凰傳媒學院實驗中心。
二 事件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教育技術事業經歷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高等學校作為教育技術應用和研究的主要力量,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
蘇州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曾經為蘇大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在社會上也產生過一定影響。如,早期的幻燈投影教學、電影教學,到后來的電視教學,這其中有在全國產生影響的“中學物理教學法實驗”教學片,有獲得部級獎項的電視教學片等。中心還利用大眾傳媒技術宣傳蘇州大學,開設了全校范圍的教育技術公共課、攝影、電視制作等特色選修課,建立了蘇州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等。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多媒體及網絡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功能逐步弱化,找不準發展方向,在新一輪發展中逐漸落伍,甚至出現了去留問題的討論。蘇州大學撤銷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表面上,撤銷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是學校做出的決策,但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發展內因起決定作用。蘇州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發展造成的。根據筆者對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長期觀察和對幾位老教工的訪談,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來分析原因。
第一維,人員的素質。歸根結底,發展要靠人來推動,人員的素質是關鍵。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包括行政管理人員和教學技術人員。
首先,從領導的業務水平和發展理念上分析。早在1988年,原國家教委[3]就明確規定“學校電化教育機構屬教學單位”,但多數高校領導們顯然并不認同這點:在一次校務會議上,某主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副校長不無調侃地介紹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為“我們自家媒體”。從中可以看出學校高層管理者們的教育技術觀。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在蘇州大學被定位為教學輔助單位、直屬機關。而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歷任領導們也沒有以“教學為主,服務為輔,開發研究為基礎”[4]的方針開展工作。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定位的不準確和自我意識的缺乏,直接導致了教育技術的教學科研工作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始終處于從屬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育技術學專業開設后,出現了專業教學工作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師資力量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學生管理工作卻在教育學院這種不協調的專業辦學模式。2004年,蘇州大學把教育技術與信息中心的教育技術教研室并入教育學院,成立了教育技術學系,理順了專業教學和管理的關系。
其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自始至終沒有形成自己的學術梯隊。表現在:沒有學術帶頭人,個人學術發展沒有明確方向,學術人員年齡段分布不合理,缺乏中青年骨干。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在編人員30人左右,一般學院在編人員是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在編人員的2倍甚至10倍,并且各個學院都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梯隊,要在蘇州大學以學院為主的學術之林中有一席之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學術梯隊的問題直接導致了有影響的學術成果缺乏,體現不出專業特色優勢,教學地位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確立變得遙遙無期,從而限制了中心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提升。
第二維,教育技術特色服務功能。
撤銷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某種程度上否定了教育技術在全校范圍內的指導作用。這也反應出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在信息時代能夠為全校師生提供的不可替代的指導和服務趨向弱化,這點在教育技術教研室被劃出后變得愈加明顯,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繼續沿襲了以往電教工作的模式:拍片子、編片子、管理多媒體教室。見表1。這些工作在數字技術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有越來越簡單化和大眾化的趨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最終成為學校宣傳部門的附屬,成為后勤保障性質的多媒體教室管理者。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心制作的大多數新聞專題片中,內容上存在著關注全校會議、思想政治學習、高端人才多,關注基層廣大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少的現象。這些新聞專題片失去了最廣大收視群體的關注,最后的去處只能是學校的檔案資料館。
總之,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消亡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發展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沒有跟上蘇州大學發展的需要,長期沒有顯著作為,與其所處地位極不相稱。
三 事件啟示
蘇州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解體表面上是個獨立偶然性事件,但唯物辯證法的“事物普遍聯系”、“必然性偶然性關系”的思想提醒我們,這一事件不是孤立的,偶然中包含著必然規律。充分挖掘這一事件背后隱藏的深層次問題,分析問題,探尋教育技術的可持續性發展之路。那么,蘇州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解體不是毫無價值,而是具有啟示錄性質的重要事件。
這一事件背后傳達出怎樣的信息,其意義又在哪里?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層面思考:
第一層面,從蘇州大學自身發展來看,撤銷現代教育技術中心這樣一個處級建制的教學單位是學校總體發展戰略的需要,但是,人員的安排和資源的再分配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牽涉到學校各方面利益關系的調整,如,原單位人員的安排問題,原單位各種教育資源的再分配問題,原單位開展的業務繼承問題等等。這些都會對學校的人事和資源分配局部產生較大的影響,短期和長期內都會有一些矛盾存在。這些矛盾的解決,必將推動蘇州大學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
蘇州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雖然撤銷了,但教育技術在蘇大沒有消失,成立蘇州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學系反映出學校教育技術發展的新思路。目前,蘇州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學系擔負起蘇州大學教育技術發展的主導作用,把教育技術的發展納入學科建設,這無疑是一種正確的思路。未來,教育技術學系的重要任務是在校內外推廣和應用教育技術,使教育技術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層面,從國內高校教育技術發展來看,蘇州大學作為國內知名的綜合性地方高校,近年來,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實力不斷增強,在蘇州地區和蘇南地區乃至國內國外的影響不斷擴大。這樣一所發展較快的高等學校,其撤銷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舉動對國內高校教育技術界可以有某種啟示作用。
國內高校撤銷教育技術中心不乏先例,但情況各不相同,大致歸類如下:
1 自然消亡。典型案例是西北師范大學電教中心的發展歷程。西北師范大學電教中心擔當了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孵化器的作用。如:創辦了國內教育技術界很有影響的國家級學術刊物《電化教育研究》雜志;成立了電化教育系(后來發展成為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建立了校園新聞中心有線電視站。西北師范大學電教中心在完成歷史使命后,自然消亡。[5]
2 整合提升。典型案例是西北大學的現代教育技術中心。1999年,西北大學把網絡中心和電教中心整合為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下設綜合業務辦公室、網絡運行管理室、信息化建設與應用開發室、網絡教學與遠程教育室和校園網信息安全管理室、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主要負責學校校園網絡建設的總體規劃、具體實施和運行維護,學校web站點的建設、維護及管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和推進,學校網絡教學環境及資源建設及現代遠程教學的規劃與建設。2006年,中心獲得教育技術碩士學位授予權,開始招收教育技術學研究生。西北大學整合全校資源成立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實際上是擴大和提升了原來電教中心的功能和作用。[6]
3 萎縮消亡。蘇州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經歷過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但進入信息時代后,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發展卻日顯頹勢,盡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為蘇州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的開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隨著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管理關系的調整,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萎縮消亡已成定局。2009年,蘇州大學宣布成立鳳凰傳媒學院,撤銷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原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并入鳳凰傳媒學院實驗中心。至此,教育技術在蘇州大學全校范圍的影響消失,其影響力目前僅局限于院系范圍。
第三個層面,從國內的教育技術中心發展來看,蘇州地處長江以南,位于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流域,江蘇省又是中國的教育文化大省,這里教育歷史文化傳統深厚,教育資源豐富,電化教育開中國電化教育之先河,特別是蘇州這樣一個中國早期電化教育研究的發源地,改革開放后又較早恢復開展電化教育研究的地區,曾經開創和秉承了電化教育傳統的蘇州大學,其撤銷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舉動有著耐人尋味的歷史意義。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國內高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發展失去了以往生氣勃勃的景象,面臨著諸多的困境,其中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定位問題顯得尤為突出。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在高校以學科專業為主的陣營中到底處于什么位置?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到底還能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什么樣獨特的貢獻?這些令人困惑的問題一直亟待教育技術者們去解決。在新形勢面前,如果沒有新的思路、新作為,那么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發展有可能陷入更大的困境。筆者認為如何發揮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業已存在的影響和作用,恐怕要因地制宜,抱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而不是消極被動。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沒有一種通用的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發展模式之路,只有可供借鑒之路。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形式上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教育技術的理念深植人心——“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如果能做到此,那么我國的教育技術事業必將是一幅全新的景象。
參考文獻
[1] 南國農,李運林.電化教育學[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20.
[2] 在服務教學中成長——華中科技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30年回顧[J].教育技術資訊,2008,(12):14-15.
[3] 國家教委.學校電化教育暫行規程[Z].北京:1988.
[4] 孫家良,張景林.新時期高校電教中心發展探析[J].教育探索,1999,(2):59-60.
[5]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EB/OL].
[6] 西北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