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NS與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結合發展優勢明顯,值得推廣和深入研究。盡管這種新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發展模式具有多樣性,但初期發展模式可概括為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門主導型、行業協會或教育機構主導型和企事業或個體主導型發展模式。基于上述模式,對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SNS;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發展模式;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門主導型;行業協會或教育機構主導型;企事業或個體主導型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6—0090—03
引言
隨著2008年新一代網絡交流平臺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在中國的興起,不少學者開始關注SNS本身及其在學習或校園網、信息服務系統、商業行銷等方面的應用研究。這些研究表明,SNS在傳播方式、運營成本、設備要求、個人服務與約束等方面優勢突出,可用于拓展圖書情報咨詢、學生網上導學或相互學習、精準營銷等服務內容,并成倍提高其效率[1]-[6],為作為Web 2.0概念應用之一的SNS在遠程教育或網絡教育中的應用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不過,目前關于SNS與遠程繼續教育的討論還很少,盡管從SNS在其他領域的應用研究結論可以推斷——應用SNS能有效解決繼續教育目前面臨的問題,如經費不足、設備不足、激勵乏力、能力培養有限等[7],但如何有效發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由于目前基于SNS的網絡教育實踐非常有限,從宏觀角度探討SNS與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結合發展的初期模式成為首要研究問題之一。從先前有關SNS的應用研究中發現:基于SNS的學習或教育模式呈多樣性,SNS與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結合發展模式也不例外;并且隨著網絡新技術的不斷運用,這些發展模式還會不斷變化,但同一發展階段的不同模式總有一些共同點(如重點解決的問題)。因此,對該初期發展模式的思考需更多地參考SNS網站的發展趨勢和繼續教育的新要求,重點考慮信息發布或傳播者的主導地位、繼續教育服務內容性質及數量、SNS網站開發權或投資狀況等因素對發展模式的影響。由此,可概括出三種初期發展模式。
一 基于SNS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初期發展模式的探討
1 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門主導型發展模式
由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門主導推行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可獨立投資建立一個SNS網站,鼓勵各類行業協會、教育機構、企業甚至個人利用該網站平臺開發繼續教育和交流軟件,但重點支持大型教育機構的軟件開發與繼續教育活動實施,沿“政府——教育機構群——企事業群——個體群(按興趣和相熟度自然形成的專業技術人員群體)”信息傳播和反饋主線,形成一種繼續教育信息垂直交流體系(見圖1a)。其中,政府與教育機構群之間的信息交流最充分,教育機構群被視為政府的“代言人”;教育機構群與企事業群、企事業群與個體群之間的交流依次減少;而其他群體間的交流則更少。這種模式強調以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群體為繼續教育和考核對象,由政府信賴的教育機構群開展有關網絡教育與管理活動,包括繼續教育法規政策及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執行、專業技術知識的系統更新、全國性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等;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門對企事業單位內部、跨單位的相熟專業技術人員間等相對微觀層次的網絡交流不作考核,只進行監督管理。
2 行業協會或教育機構主導型發展模式
由行業協會或教育機構主導推行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可自主投資或與政府、企事業單位合資新建SNS網站,也可利用現有SNS平臺的開放應用編程接口直接開發,是初級發展階段的主流模式。這種模式中,教育機構群在了解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門的繼續教育政策、大綱等信息后,主動發現企事業群和個體群的繼續教育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各類繼續教育軟件或方案,以滿足各企事業單位或微小個體群的長期繼續教育目標,并利用SNS網絡優勢不斷平衡繼續教育對象的各種短期專業技術知識的更新要求,形成“以教育機構群為恒星群,政府、企事業群和個體群為衛星群”的多星群繼續教育信息交流體系,圖1b為這類信息體系的簡化圖。顯然,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門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法律法規、監督管理制度、繼續教育綱要等的制定和實施,對企事業群和個體群的監督考核進一步被弱化;繼續教育活動的實施和管理完全由繼續教育機構群做主,無論是大量的繼續教育系統信息還是微小的專業技術新知識點,都能借助SNS平臺與企事業群和個體群的充分交流。
3 企事業或個人主導型發展模式
由企事業單位或個人主導推行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模式最能發揮SNS平臺的優勢,因為交流信息越微小,網絡設備要求越低,傳播越快越精準,繼續教育效果越好,是新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發展的方向。在初級發展階段,可利用現有SNS平臺的開放應用編程接口投資開發,但更多的是直接注冊加入某一個SNS網站,通過相熟的企事業單位同事、同學或朋友獲取繼續教育政策信息、新技術新知識等,并按自己設定范圍發布繼續教育需求,形成無數個“以某個企事業單位或專業技術人員個人繼續教育需求為核心,其他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政府以及繼續教育機構群為之服務”的具有扁平組織結構性質的梭形繼續教育信息交流體系,圖1c為這類信息體系的簡化圖。在這種模式中,細分的繼續教育需求不斷微小化繼續教育的服務內容,使企事業群間、個體群間以及企事業單位與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日益增大,專業技術人員以自學和相互討論形式進行的自我繼續教育得以強化,而教育機構群對繼續教育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工作趨于弱化;同時,因企事業單位或專業技術人員個人會主動搜尋和傳播政府、教育管理部門、教育機構、行業協會等的繼續教育服務內容(含政策法規),使企事業群或個體群分別與政府、教育機構群間的信息交流同等化。這要求政府與教育機構群同等加大繼續教育管理與監督考核工作力度,但難度也隨之增加。
二 踐行初期發展模式的幾點建議
1 兼顧商業價值與公共服務
SNS的商業價值正逐步被認識,比爾#8226;蓋茨和李嘉誠就曾分別投資Facebook 2.4億美元和6000萬美元;業界和研究者在高度關注SNS的硬件技術和軟件開發的同時,也特別重視SNS的商業應用,其核心之一就是如何開發SNS人脈資源的商業價值。從這一點出發,可將基于SNS發展起來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首先看成SNS的一類商業應用,所有參與方,包括政府、教育管理部門、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甚至個人等,都圍繞各種人脈資源(相熟的專業技術人員的人際關系)研發繼續教育內容、手段、管理、實施以及商業模式,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還有不同的研發重點。但是,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畢竟還有公共服務的一面,政府、教育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及個人都有一定義務,讓所有專業技術人員平等、系統、有計劃地接受繼續教育。因此,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首先要行動起來,甚至可以組建一個專門委員會,研究相關問題,鼓勵更多的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個人投入到新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的理論研究、軟件開發和實施中,探尋一條基于SNS發展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的路徑,逐步打造一些典型的繼續教育服務項目及創新商業盈利模式。
2 完善法律法規
現有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的法規政策,僅有《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的意見》及部分地方法規條例(如《重慶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條例》),很難規范建立在新一代網絡平臺上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行為。而SNS與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相結合發展帶來了很多新問題,除如何防范網絡病毒傳播、避免隱私泄露、防止免費盜版下載等行為外,還有如何規范具有雙重身份(即受教育者和信息發布者)的專業技術人員的網絡行為,等等。所以,在加強網絡法規建設同時,還應專門研究制定鼓勵和約束網絡繼續教育的政策法規,包括網絡繼續教育的實施標準、準入制度、傳播內容及行為規范條例等;并明確與這些法規政策相配合的執法部門或管理單位,加強宣傳,杜絕交叉或多頭執法行為,為新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3 創新監督管理機制
基于SNS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能否持續發展,新老管理監督機制和方法的有效結合與創新是關鍵,否則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的公共服務性將逐漸消失,最終成為一種純商業培訓行為。首先,對于監督管理繼續教育機構的運作,可引入市場評級機制與教育管理部門的評估考核制度相結合;而監督管理專業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過程或行為,可實施創新性管理方法——時間管理,即利用互聯網技術,記錄實名注冊于任何一個新型繼續教育網站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學習、討論、提問等時間,以及發布繼續教育信息所用時間;并實時反饋給被繼續教育者,獎勵超額完成者,警示未達到要求者。同時,還可創建巡視制度,采用公開或匿名巡視兩種方式,以監督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及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行為,并定期或不定期通報相關情況,促使各繼續教育模式健康發展。
三 結束語
目前基于SNS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平臺還處于開發研究階段,將來無論以哪種模式發展,商業價值與公共服務并重的理念必須先行。而面對網絡時代越來越多的及時性強的個性化繼續教育需求,還必須兼顧政府監管的有效性與新型繼續教育活動的靈活性,可考慮優先推行“行業協會或教育機構主導型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鄭宇鈞,林琳.當校園SNS照進現實--校內網的人際傳播模式探討[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08, (3): 29-35.
[2] 劉曉平,鄭采星,李靜,馮迎.基于Web2.0的智能導學系統研究與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09,(12):99-101.
[3] 寇小文,吳劍霞.基于SNS的圖書館知識社區構建[J].現代情報, 2009,(10):99-102.
[4] 聶應高.SNS在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6):77-80
[5] 李丹,呂繼紅,吳曉偉. SNS的精準商務傳播模式研究[J]. 上海商學院學報, 2008,(3):96-98.
[6] 李游.SNS 的傳播學特征及價值解析[J]. 當代傳媒, 2009,(3):70-71.
[7] 王曉初.在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座談會暨理論研討會及中國繼續工程教育協會四屆四次理事會上的講話[J]. 繼續教育, 200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