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中小學生源的減少,帶來了農村學校的撤并。由此而引發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教學設施閑置的問題和“農遠工程”項目的重組問題。文章緊緊圍繞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新變化,研究相對應的新措施和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生存危機;留守兒童;農遠工程;教育信息化;教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論文編號】 1009—8097(2010)06—0023—03
在200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上,為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國務院出臺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1]工程指出:利用5年時間,使農村中小學實現三個基本具備(農村小學教學點基本具備一套DVD播放設備與教學資源;農村小學基本具備一套地面衛星接收設備;農村初級中學基本具備一間計算機教室)。2007年,國家投入111億,使這一工程項目如期完成。特別是對于農村小學教學點和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這些設備給他們帶來了新知識,帶來了教育的信息化,農遠工程設備就是他們學校最值錢的東西。隨著農村農業改革的不斷深入,這些年來農村發生了許多新變化,不僅包括勞動觀念、經濟結構和人員結構的變化,而且也包括農村中小教育的發展,農遠工程的實施。對于這些變化,我們需要重新調整工作思路和研究新的實施方案,否則將會造成國家巨額教育經費的浪費。
一 村辦小學生源的現狀分析
(一)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促進了農村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教育公平,是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基本要求。發展教育是政府最重要的公共職責,保障政府教育投入是落實教育優先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根本措施。在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重大措施中,2006年《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增加一個百分點是多少錢?1998年至2002年五年中,中央本級教育事業費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因此增加了489億元)[2]。黨中央對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使我國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2009年全國普通中小學校總建筑面積136521.37萬平方米,比2008年增加了1201.35平方米。
2 拖欠教師工資已成為歷史,村級小學老師的工資都能按時發放。2009年9月4日,溫家寶總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看望師生,聽完課后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學教師座談時說:“按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工資水平的原則,實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制度,中央財政今年已準備120億元,全國計算大概是370億元”。[3]
3 大部分學校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繼續提升。據中國教育報2009年7月18日報到,我國小學專任教師562.19萬人學歷合格率達99.27%,生師比18.38:1。初中專任教師347.55萬人,學歷合格率達97.79%,生師比16.07:1。普通高中專任教師147.55萬人,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1.55%,生師比16.78:1。
4 大部分學生不存在上學難,交費難的問題。兩免一補政策(免學費、免書本費、生活補貼)和寄宿制的實施,使每一位適齡兒童特別是西部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兒童都能上學。2008年底,實現“兩基”驗收的縣(市、區)累計達到3038個,占全國總縣數的99.1%,“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9.3%。[4]
5 大部分學校不存在“農遠工程”設備不到位的情況。2008年建立校園網的學校占普通高中學校總數的比例為70.91%[4]。2007年底,“農遠工程”完成投資共111億元人民幣,使1億多農村中小學生得以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
(二)村辦小學生源不足帶來了學校的生存危機
辦學條件的改善提高了基礎教育的入學率;提高了教育質量、教學效益和教學效率;提高了農村人口的信息素養。但是在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又出現了辦學條件與培養規模不相稱的現象,特別是小學生源減少,導致學校被撤消的危機。
甘肅省民勤縣西渠鎮尚坐村育富小學,按4個年級,設有6間教室,4間辦公室,1間“農遠工程”教室,目前只有2位老師,4位學生均為二年級,一、三、四年級沒有學生。西渠鎮西金小學,按4個年級設有6間教室,3間辦公室,1間“農遠工程”教室,目前只有3位學生均為二年級,一、三、四年級沒有學生。
像這類村級學校生源不足,即將被撤消合并的學校很多。2008年全國共有小學30.09萬所,比2007年減少1.92萬所;招生1695.72萬人,比2007年減少40.35萬人;在校學生10331.51萬人比2007年減少232.49萬人。[4]2008年全國共有初中學校5.79萬所(其中職業初中0.02萬所)比2007年減少0.15萬所;招生1859.60萬人,比2007年減少8.9萬人;在校學生5584.97萬人,比2007年減少151.22萬人。[4]
由于生源的減少,西部地區的甘肅省啟動中小學布局大調整[5],按照“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鎮集中,小學向鄉鎮集中,教學點向行政村集中”原則展開中小學布局大調整工作。3-5年內甘肅省的蘭州、天水、酒泉、張掖、白銀、隴南、涼州等市撤并中小學4289所。隴南市是5.12大地震甘肅省受災最重的地市,三年內撤并學校1793所,撤并率達到60.5%。天水市2009年至2013年撤并學校1291所,使中小學校總數減少54%。
二 生源不足的社會原因
1 農民進城務工,孩子進城受教育
隨著農村農業結構,經濟結構和生產結構的改變,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這一社會現象,不僅促進了城市的經濟發展,而且帶來了城鄉人口的大流動,使城市人口劇烈膨脹。農民工的子女留在農村,無人看管只有在進城的同時將孩子帶在身邊。學齡兒童無論走到哪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就學問題。一度在我國大中城市出現了“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的社會問題。在國務院,溫家寶總理和各級政府的直接關心下,這一社會問題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隨之帶來的另一個社會現象就是農村學校生源的減少。甘肅省民勤縣西渠鎮尚坐村育富小學共有4個年級,2006年全校37人,2007年27人,2008年7人到2009年只有3人。類似這樣的學校很多,面臨的問題就是撤消與合并。
2 農民生育觀的改變,出生率逐年下降
在我國人口政策的影響下,農民的生育觀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優生優育改變了傳統的生育觀。在有些農村,政策允許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的,無論生男生女,有一個孩子后,就不愿再生育,使農村出生率逐年下降。
如甘肅省民勤縣西金村,全村有620口人,2006年無出生人口,2007年出生4人,2008年無。尚座村全村有415口人,2007年出生2人,2008年出生1人。農村出生人口的減少,也是農村小學生源減少的另一個社會原因。
三 “生源不足”之現象與思考
農村學校生源減少,給教育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只有面對這些新問題并對尋求解決策略,才能使其得到健康發展。
1 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思考
青年人進城務工,甚至在有些家庭中,年青人全部外出,留在老家的只有爺爺、奶奶和孩子。大部分老人文化程度很低有的甚至是文盲,他們對留守兒童只能起到看管、接送上學和解決吃住的作用;根本無法提供學習上的幫助。學校所提到的需要家長給予協助的事情,留守老人無法解決。這種隔代看護,隔代管理、隔代教育的方式,勢必會對兒童的性格、做人、學習、成長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會導致何種結果,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2 撤并學校后安全、陪讀與務農關系的思考
生源減少后,某些村級小學教學點面臨撤消。將教師,部分教學資源合并到鄉鎮一級的學校,學生要到幾里、十幾里、幾十里的鄉鎮學校去上學。根據目前農村現狀,這一撤并學校的布局調整給每個家庭帶來的困難與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首先是離家較遠的孩子要每天早起走很遠的路,甚至是走山路去上學,孩子的安全,中午的吃飯喝水都是問題。在調研過程中,我們跟隨著幾個農村孩子走了十幾里山路才回到家。要解決這一問題,家長就要放棄家里的農活,租住在鄉鎮附近進行陪讀。故撤并學校后,小學生的安全、家長陪讀以及農業生產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并給以解決。
3 村校撤并后,原有教學設施的閑置成為問題
這些年來對農村中小學的危房改造與重建,每一個鄉村學校校園整潔,教室寬敞明亮,桌椅配備齊全,教學與辦公用房寬裕。學校撤并后,原有的教學設施被閑置,長期閑置將會造成國家教育投入的浪費。這樣的學校不是一個兩個,面對全國將是千萬個學校。僅甘肅省13個地州市中的7個近幾年中將有4289所中小學被撤并。撤并后教學設施的再利用,也是目前急需要研究與解決的問題。
4 “農遠工程”的重新規劃與建設問題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施以來,使農村小學教學點(村級學校)、完全小學和初級中學都具備了一定數量的信息化教學設備。一所學校雖然只有一套設備,但它不是幾十元人民幣買到的一塊黑板,而是幾萬、幾十萬人民幣配備的現代化教學資源。[6]面對國家投入的100多個億人民幣,學校撤并后,設備同時被撤并,小學向鄉鎮集中,如何進行教學資源的重新配置與優化,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原來國家的配置方案是小學教學點配置一套DVD設備,完全小學配置一套地面衛星接收設置,村級小學被撤并之后,一所新組建學校中不是增加了一套DVD設備與軟件資源,而是幾套十幾套。不能說東西越多越好,這種設備巨增,超過了學生的增加量,是“農遠工程”初期實施方案中沒有的,所有的配置方案,實施計劃、資源建設、人員培訓、設備管理都沒有涉及到過,一校一套、一校一人、一校一室(一校配備一套設備一個兼職管理人員,一間設備用房)的配備,管理與用房方案發生了超出計劃的變動,如何管理好這批設備與資源并使其能更好的發揮作用,隨著這種變化,是否需要重新進行研究與規劃,這也是目前擺在我們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四 “農遠工程”的新措施
1 做到“班班有,堂堂用”
鄉村學校撤并后,使并校后的新學校中“農遠工程”設備數量增加,原有的設備安置,使用管理辦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個學校專門配置一間“農遠工程”教室,教學需要使用時,老師帶學生到設備安裝室觀看,如果在同一時間,幾個班級都要使用,只能滿足一個班級的需要,這也是這些年來影響“農遠工程”不能很好得發揮作用的原因之一。老師怕麻煩,使用時還要轉移課堂,所以,有些學校就提出是否可增加設備的數量。農村中小學(特別是鄉村小學)撤并之后,不僅使師資得到重新組合,同時也使“農遠工程”設備得到了新的組合,同樣是一所學校,而設備的數量增加了。為了能使設備在重新組建的新學校、新環境中更好的發揮作用,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是否可做到一班一套DVD設備播放,做到班班有設備,堂堂供使用,這樣可極大的起到“農遠工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發揮。
2 兼職管理,分散使用
當設備數量增長后,能做到每個班級有一套DVD播放設備的學校,盡可能的配備一個專門的兼職管理教師對全校的分散設備進行統一管理。原來是一校一套設備,現在是一班一套設備,為了能使設備基本處在正常完好的使用條件之下,就需要有一個經過專門培訓的兼職教師來管理。出現一些小問題,能夠很快排除,哪位老師在教學中需要什么樣的光盤資源,很快能從資料管理室內找到。設備雖然進入了班級進行了分散使用,但全校的DVD光盤資源應該由專人的兼職教師進行統一管理,將并校后的全部光盤、配套維修設備與配件,集中造冊,做到有條有序,目的是為了方便教學使用。另外,還需要對學生進行愛護設備的安全教育,用電設備的安全教育和老師的操作使用培訓。這些都是保證在教學中產生效果與效益的重要條件。
3 課內外結合,提高設備使用率
“農遠工程”設備增加之后,給班級、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在設備使用上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原來學校只有一套設備,同一時間發生使用上的重突,只能滿足一個班級、一個老師、一門課程的使用。并校后,做到班班有設備,除了每節課根據老師的教學需求使用外,課外時間,也給老師、學生提供了使用上的方便。班主任可以根據自己班級的需要安排播放一些愛國主義方面的故事節目,觀看一些健康向上的動畫節目和兒童節目,學科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將一些教學參考節目,輔助教學節目在課外時間安排給學校觀看。這樣會極大地提高設備的使用率,這種課內課外結合,既能做到用信息化教學設備與資源優化教學內容,也可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思想品德教育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4 分散與集中管理相結合,方便教師使用
當學校撤并后,DVD設備會相對多得集中在一所鄉鎮級完全小學。而地面衛星接收設備,由于前期配備條件必須是完全小學才能獲得,所以可能會少一些。如有所增加,如何使這一類農遠工程設備在并校后也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又是一個需要重新考慮的問題。若有幾套衛星接收設備集中管理將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由專人負責按收、下載來自空中的中央信息資源中心的教學資源。另外還可以將地面衛星接收設備有選擇地安放在教師的教研辦公室內,供各科教師隨時使用。同時還可以配置一套光盤刻錄設備和U盤,老師隨時下載所需資源,方便在今后的備課與教學中使用。
農村中小學學生數和學校數均占全國中小學數的80%以上,他們的任何變化,都會牽動著中國的教育變化,牽動著農村、農業、農民的生活、生產、經濟和家庭的變化,所以,針對農村中小學生源的減少,學校的撤消與合并,教育資源的重組與應用進行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改學,馬志強.教育信息化促進西部教育的變革與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8.(6):27-32.
[2] 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重大措施中國教育報[N], 2008-10-19(1).
[3] 溫家寶.教育大計教師為本[N].中國教育報, 2009-10-12(1).
[4] 200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N].中國教育報, 2009-7-18(2).
[5] 我省全面啟動中小學布局調整[N].蘭州晨報, 2009-10-27(8).
[6] 論信息教學資源的應用[J].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 2009.(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