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對2010年的通貨膨脹預期較高,主要擔心兩點:一是政府無法控制信貸;二是需求拉動與成本推動這兩大驅動因素重合交織,較高水平的通貨膨脹成為常態,從而引發持續緊縮的政策預期。短期看,中國通貨膨脹尚屬溫和可控階段。中長期看,中國已經進入全面通脹時代。
總的來看,2010年通貨膨脹壓力較大,實現3%的控制目標有難度。CPI在2010年6-7月將達到相對高點,然后逐步回落,但幅度不會太大。如果信貸投放速度控制不力,過剩流動性的回收速度不夠快,不排除2010年下半年出現通脹持續高企的可能性。因此,將過剩流動性以適當途徑引入實體經濟成為當務之急。
防止儲蓄搬家
新時期過剩型通貨膨脹往往伴隨著嚴重的資產泡沫。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短缺經濟中,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必然導致通脹。因為供需關系單一,資本市場規模又非常有限,供不應求的商品如冰箱、彩電等耐用消費品與生活日用品一起漲價,彼時,對付通脹的最好手段就是儲存實物。如今,中國絕大部分商品已供過于求,而外匯流入增加的過剩流動性并不會改變商品供求狀況。在2007-2008年的通脹過程中,為了跑贏CPI,居民儲蓄資金主要流入石油、煤炭、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股市及房地產市場,這些領域吸收了大量的流動性,從而減輕了通脹壓力。隨著金融部門的擴大,一旦實體經濟中找不到太多的投資機會,部分資金便滯留在金融部門形成了獨立于實體經濟的貨幣循環流,即“金融窖藏”。未來控制流動性的關鍵仍在于防止由通脹預期帶來的儲蓄搬家。
房地產不再是
吸納流動性的熱土
房價雖不直接計入CPI,但房價上漲通過房租、水暖費、裝修材料等項目傳導到CPI。資產價格波動預示著未來的物價走勢,自然,房價過快上漲會提高通脹預期。土地財政和銀行介入地產過深使得銀行、財政、土地和房產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房地產走勢直接關系到未來中國宏觀經濟走向。
貨幣周期是地產周期的主因,但并不是每次利率上行都會終結地產泡沫,日本在1980年前兩次利率上行的短周期都沒有刺破房地產泡沫,只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出現脫離基本面的嚴重泡沫后才最終走向了破滅。
目前,銀行業面臨的最大風險來自于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一般而言,商品價格上漲,需求會下降,供需可以達到一個平衡點。但是,中國的資產價格卻有其特殊性,如果房地產價格上漲,市場認為價格還會繼續走高,因此,各種需求反而會進一步增加。在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銀行貸款繼續投入房地產領域,進而出現資金推動下的自我價格實現機制。泡沫一旦破滅,銀行和政府將承擔大部分損失。
現階段,中央政府高度重視房地產價格,陸續出臺土地政策、信貸政策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但是,如果在干部考核體系、分稅制等方面沒有根本性的變革,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就不會降低,即使房價出現下跌,也將與日本上世紀80年代前一樣屬于“假摔”,在經歷短期下調企穩后,房價還會出現報復性上漲。到那時,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將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最為理想的選擇是本次調控就“痛下狠手”,不僅要抑制房價過快上漲,還要對一線城市過高的標桿性房價進行大幅度打壓,如下浮30%。但是綜合各方面情況來看,目前尚不具備這種可能性。
資本市場可扛起
疏導流動性大旗
短期看,中國資本市場面臨較大下行壓力。2009年我國M2增速超過27%,GDP增長率為8.7%,CPI負增長,股價上漲了50%以上。在2010年貨幣供應量增速下降以及貨幣政策緊縮的壓力下,A股存在下行壓力。國泰君安證券的研究表明,定期存款活期化的速度(M1增速減去M2增速)與資本市場整體市盈率存在極高的相關性。當這一速度加快時,既表明企業經營活動趨于活躍,也表明貨幣流動性增加,經濟熱度隨之提升。預計2010年全年M2的增速大約為19%,而M1的增速則可能回落到24%,兩者的差值僅為5%,A股市場估值壓力非常明顯。
從吸收流動性的安全性、積極性和建設性的目的出發,在對募集資金嚴加監管的前提下,引導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有利于資本形成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在當前經濟恢復形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保持適當的流動性極為重要。加息、升值等貨幣政策調整應該適當考慮資本市場的需要。
對資本市場善加利用,還可以將流動性疏導進入實體經濟。經驗證明,私營企業利潤率明顯高于國有企業。在直接融資方面,支持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推動基礎設施投資資產證券化,鼓勵民營企業向社會募集股份和發債,都可以引導民營企業加大投資。創業板也可以考慮向民營企業適度傾斜。
作者供職于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