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螺旋CT對胃癌的診斷價值及對臨床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及判定預后的影響。方法對50例經胃鏡下活檢或手術,有病理證實的胃癌患者,采用低張下水充盈CT檢查技術,使胃囊充分擴張,腔壁對比良好,消除胃蠕動造成的偽影及胃壁的假性增厚,掃描范圍自膈頂至腎下極,總結分析其CT征象。結果 CT征象為胃壁增厚38例,軟組織腫塊21例,腫瘤侵犯周圍組織及臟器30例,淋巴結腫大23例,遠處及種植轉移10例,所有病例軟組織均有強化。結論 CT可顯示胃癌的大小、形態、范圍及三維關系,判定有無浸潤周圍臟器及遠處臟器的轉移,能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的依據。
【關鍵詞】 胃癌;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術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6-0723-02 中圖分類號:R 445.3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37
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消化道腫瘤之一,傳統的診斷主要依靠鋇餐及胃鏡的檢查,雖然能觀察到胃腔內的病變,但無法觀察到壁內及壁外生長的腫瘤。更為重要的是胃鏡不能了解胃癌對周圍組織器官是否侵犯,以及有無其它臟器、淋巴結的轉移及種植。隨著螺旋CT的普及應用,CT越來越多用于胃腸疾患的檢查。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胃癌患者50例,現將相關影像學資料總結報道如下。
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胃癌患者5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齡31~78歲,平均56歲。均做過胃鏡或鋇餐檢查,所有病例均經病理診斷確診。臨床主要表現為中上腹的不適,無規律性的疼痛,伴有惡心、反酸等癥狀。
2.檢查方法 采用低張下水充盈CT檢查技術,使胃囊充分擴張,腔壁對比良好,檢查前4小時禁食。凡無禁忌證者均于掃描前10分鐘肌注山莨菪堿20 mg,使胃處于低張狀態,消除胃蠕動造成的偽影及胃壁的假性增厚。隨后服溫開水800 ml,采用西門子螺旋CT掃描,理想的掃描參數為層厚5 mm,螺距1 mm。患者掃描取常規仰臥體位,并可根據內窺鏡和鋇餐檢查發現不同部位腫瘤而定,掃描范圍自膈頂至腎下極。造影劑選優維顯300 mgI/ml,注射速率為2.5~3.0 ml/s,用量按1.5 ml/kg體重計算。行平掃+增強3期螺旋CT掃描,肘靜脈注射開始后分別于25 s(動脈期)、65 s(實質期)、3.5 min(平衡期)進行3期上腹部掃描。
結果
1.腫瘤部位和病理類型 病理診斷:本組胃癌50例中,腺癌42例,印戒細胞癌6例,鱗癌2例。病變部位于胃竇部20例,胃底賁門部17例,體部12例,全胃癌1例。
2. CT表現
(1)胃壁不同程度增厚:本組38例,以胃竇部、胃底賁門及體部多見,螺旋CT胃體部正常胃壁厚度<0.3 cm,>0.5 cm為異常;胃竇和賁門部正常胃壁厚度< 0.5 cm,>1.0cm為異常。
(2)軟組織腫塊:本組有21例,腫瘤向腔內外生長形成不規則軟組織腫塊,表面往往高低不平,其中內外同時生長5例。
(3)腫瘤侵犯鄰近結構:中晚期胃癌往往突破漿膜層侵及鄰近的組織器官,表現為胃輪廓不清,漿膜面毛糙,胃周脂肪層模糊不清或消失(見圖1)。病變區見伸向胃周的不規則條索狀或帶狀高密度影。本組均有突破漿膜面向胃周侵犯,其中侵犯胰腺8例,表現為胃后壁與胰腺間的脂肪層消失,胰腺形態改變。肝臟受侵3例,表現為與肝左葉境界不清,部分融合。
(4)淋巴結轉移:胃小彎與腹腔動脈旁淋巴結敏感性較高,其次是胃大彎、幽門上、脾動脈旁等。腹內淋巴結以直徑≥10 mm作為陽性標準。本組檢出淋巴結腫大23例,多數位于后腹膜及胃小彎側(見圖2)。
(5)遠處轉移:本組肝轉移6例,表現為肝實質內大小不等的類圓形的低密度灶,胰腺轉移3例,表現為胰腺的增大或低密度灶,大網膜的轉移及腹水1例。
(6)密度及強化方式:CT平掃為軟組織密度,增強后動脈期和門靜脈期呈明顯強化,平衡期則強化消退,其強化程度高于正常的胃壁,病變顯示較為清楚(見圖3),本組中均有強化,大部分呈均勻強化,少部分可呈團片狀或夾心面包樣強化。
(7)螺旋CT特別是多排螺旋CT可憑借其多平面成像及良好的空間分辨力,能直接顯示腫塊的大體病理、組織結構、病變的生長和侵犯范圍以及腫塊與胃腸道和鄰近器官的關系(見圖4),有助于正確分辨病變真正的起源及判斷病變的性質。
討論
目前最可靠的胃癌診斷手段是胃鏡檢查結合胃黏膜活檢,同時在可視病變情況下行病理診斷,定性診斷率高。胃腸道雙重對比造影檢查對胃癌及病變周圍黏膜皺襞細微結構顯示也較佳。隨著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CT、MRI、US、PET等檢查技術也廣泛應用于胃腸道腫瘤的診斷,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螺旋CT在胃癌的診斷及指導臨床治療方面日漸發揮重要的作用。
胃癌患者CT表現胃壁不規則增厚,胃癌從輕度到數厘米的顯著增厚,腫塊不規則隆起、潰瘍,病灶與正常胃壁分界不清。侵及漿膜層時可致漿膜層毛糙、隆起,外緣輪廓多不光整。多數病例較局限,少數呈廣泛胃壁增厚,胃腔不規則狹窄。需要注意的是胃腸壁的厚度與胃腸腔的擴張程度關系有關,CT平掃和增強掃描均難以對胃腸壁各層組織結構區作出明確分辨。CT也不易對局限性增厚的胃腸壁作出定性判斷,無法顯示腔內淺表隆起或凹陷性病變,對早期胃癌腫的發現和診斷作用不大。但有消化道癥狀,臨床上不能確定病變部位,鋇餐和內窺鏡檢查陰性者需作CT檢查。CT可發現壁內及向壁外生長的腫瘤,腫塊壞死脫落易形成腔內不規則的難治潰瘍時,內見對比劑或氣體充盈。鄰近胃壁不規則增厚,大多數腫塊與鄰近胃壁分界欠清楚。CT優勢還可表現在鑒別胃占位與外來壓迫性腫塊。胃的占位性病變,尤其是壁內,腔內外同時生長者,或向腔外生長的腫瘤與胃外來病變壓迫、推移或侵及胃腸者,胃腸鋇劑造影及內窺鏡檢查不易區別兩者。故有學者認為CT對于胃腸道病變的鑒別診斷價值,往往要大于其診斷價值。
胃癌擴散以鄰近臟器直接侵犯、血行轉移和淋巴結轉移為主。最常見轉移到肝、肺,其次為腎上腺、腎臟、胰腺和卵巢等。也可以種植方式轉移到網膜、系膜和盆腔,出現網膜、系膜的增厚,盆腔內腫塊和腹水。CT對于中、晚期癌造成的胃腔內腫塊,胃壁浸潤增厚和胃外侵犯等病變,可從脂肪間隙消失、接觸面形態改變、密度改變來判斷。并可用改變體位、多平面重建等來綜合判斷可否手術。CT還可顯示癌腫的漿膜面侵犯情況,一旦漿膜層受侵雖不是手術切除的指征,也可能預示腫瘤已有腹膜腔內擴散的信號。癌腫侵犯周圍臟器,特別是重要臟器通常是不宜做手術或預后不良的指標。淋巴的轉移可由病灶周圍近組淋巴結向遠組淋巴結轉移,或由胃周淺組淋巴結向深組淋巴結轉移,或由深組淋巴結向腹膜后淋巴結轉移,少數情況下也存在著跳躍式轉移。CT對遠處臟器轉移灶的發現是有效的,若有遠處轉移,就要調整治療方案。后腹膜、胰腺后方、腸系膜根部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腫大相對來說是個無法手術切除的標志。CT在胃癌術前診斷中的價值,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及預后評估具有很高的價值,術前做CT檢查可對患者作出病變能否進行手術切除的預測,減少不必要的剖腹手術,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總之,胃癌CT檢查,能對胃鏡及消化道造影的檢查起到協同和互補作用,它不僅可以清晰顯示胃的斷層形態及三維結構,胃腔的大小、形態、腫塊凸入腔內或向腔外蔓延,還可以觀察鄰近組織器官有無侵犯、有無轉移,有無淋巴結的腫大。從而對腫瘤行必要的術前分期,有助于臨床確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及判定預后。
參考文獻
[1]趙志清,鄭可國,許達生.螺旋CT在胃癌術前TNM分期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6,14(18):1785-1789.
[2]李國安.胃癌的CT診斷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6):134-135.
[3]翁武斌,鄭曉紅,杜瑞賓,等.63例胃癌CT診斷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06,28(2):25-26.
[4]劉 柏,陳 芹.螺旋CT對胃癌診斷價值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2010,3(8):92-93.
[5]王星君.胃癌的CT診斷價值分析[J].右江醫學,2009,37(2):179-180.
(收稿日期:2010-07-30 修回日期:2010-11-02)
(編輯:梁明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