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幫助精神分裂癥患者建立有效地自我管理行為的方法,促進其回歸社會。方法將11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6例給予實施娛療、體療、工療及健康教育。觀察組56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有計劃、分階段、有組織的實施自我管理訓練。護理干預8周后采用自我管理量表評定。結果 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者占60.71%,對照組占19.64%,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出院后隨訪三個月,兩組隨訪率均為100%,觀察組有5例(8.92%)病情復發,對照組有13例(23.21%)病情復發。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自我管理模式干預,可增強患者自身疾病的責任意識,掌握自我管理技能,降低疾病復發率,對其回歸社會(或家庭)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
【關鍵詞】 自我管理模式;精神分裂癥;住院治療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6-0711-03 中圖分類號:R 749.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30
精神分裂癥具有慢性化、反復發作并逐漸走向衰退的病程特征。在人手少,工作量大的護理工作中如果沒有一套好的管理模式,精神病患者的住院康復就難以得到有效地鏈接或延續。筆者借鑒現代醫學中慢性疾病自我管理模式[1]為框架,設計了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管理康復訓練項目,并探討其實施效果。現報告如下。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選取2008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11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齡(32.7±10.9)歲,病程(9.4±6.5)年;受教育年限(6.9±3.7)年。對照組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齡(32.4±11.2)歲,病程(9.9±7.1)年;受教育年限(7.2±3.8)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入選和排除標準屬于民政優撫人員,符合CCMD3診斷標準,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低于35分,現病情較穩定,易于交談;排除嚴重的軀體疾患及腦器質性疾病患者。
3.方法
(1)資料準備 編寫《精神分裂癥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指南》,內容為自我管理的概念、目的、意義及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自我管理現狀、精神分裂癥的基礎知識,包括精神分裂癥的疾病知識、抗精神病藥物的有關知識、如何正確管理和使用藥物、如何識別復發先兆、如何處置持續癥狀、如何進行有效溝通、如何進行心理調節以及自我保健方法和社會應對技巧,如何成為合格的自我管理者等等。
(2)人員準備 根據《精神分裂癥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指南》內容,由精神科2名醫生和2名高年資護師組成培訓小組,在臨床心理醫生指導下,通過8次輔導達成研究目標。明確每次訓練目的、目標、安排的時間、活動內容等等。
(3)干預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采用一類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照組:給每位患者發放《精神分裂癥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指南》供自學,讓患者隨意參加娛療、體療、健康教育以及工療康復活動。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有組織、有計劃、分階段的實施自我管理訓練。自我管理訓練分為誘導、訓練、情景強化演練、評估及再訓練階段。自我管理訓練項目有:自我管理認知和行為訓練(生活行為訓練、認知性癥狀訓練、疾病管理行為訓練、角色管理訓練)和自我管理效能訓練(激勵、心理支持、體驗成功)。訓練周期為8周。具體涉及三個方面:①理念的轉變。由護士帶領病人由淺入深學習《精神分裂癥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指南》內容,改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傳統觀念。患者均以不同的角色參與集體活動,大家以兄弟姐妹相稱,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使患者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安心治療,達到康復的目的。②管理方式。寶塔式管理,兩名護士為總指揮,六名病人(學歷較高)為副總指揮參與制定相關支持系統,包括各項規章制度,如作息制度、獎勵與處罰、各級人員職責、心理健康的標準等。為患者建立自我管理檔案。其余病人分為5組,每組設1名組長,分別為協助組、工娛療組、餐廳組、寢室組和清潔組。清潔組負責室內外衛生,寢室組負責內務整理,餐廳組負責進餐秩序和餐廳衛生,工娛療組負責管理活動器材和組織娛療活動,協助組負責協助護士完成各種治療,副總指揮負責監督各職能部門完成各項任務。③時間安排。主要由護士完成。第一階段(第1周):自我管理誘導階段,培養患者良好(健康)的生活行為習慣。誘導患者參加娛療、體療活動。第二階段(第2~3周):自我管理訓練階段。患者自知力基本恢復,在自我管理誘導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認知性癥狀訓練、疾病管理行為訓練。如藥物作用、副反應及應對方式,疾病復發危險征兆等。第三階段(第4~5周):生存、社交技能訓練。交流溝通行為訓練,教患者使用文明禮貌用語、掌握與他人交流技能和怎樣尋求他人幫助。讓患者進一步認識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激發和增強患者自我管理信心、熱情,體驗、強化自我管理角色,鞏固自我管理行為,提高自我管理效能和能力。以鍛煉患者的閱讀、表達能力,為回歸社會奠定基礎。第四階段(第6~7周):實踐階段。根據患者的特長,讓患者參與我院板報宣傳工作;讓患者按時間自行到擺藥中心領取藥物,患者間相互督促服藥;最少兩人一組可以上街購買生活用品;按興趣愛好到食堂、洗衣房勞動等等。第五階段(第8周):總結階段。副總指揮總結每位病人在自我管理訓練中表現評選優秀,給予相應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干預結束參照有關文獻設計自我管理情況調查表進行評分。
4.評定工具及標準 自我管理情況。調查表的編制參照有關文獻設計[4]。隨訪結果分為良好、一般、差三種情況。內容有六個方面:①能自理生活,作息時間有規律,講個人衛生,日常生活行為習慣良好。②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購物、料理家務、從事原來的工作等。③能自行管理自己的藥物、堅持服藥,能識別藥物反應并及時向家屬、醫生反饋信息。④能識別自身疾病復發的早期癥狀及危險征兆,并主動向其家屬、醫生咨詢病情或求醫。⑤能合理控制情緒,如保持良好的情緒,與家人、鄰居和睦相處,不發生矛盾。⑥對社會及家庭無危害行為。自我管理結果的評定標準:①良好:在6個方面中,患者能達到4~5個。②一般:只能達到2~3個。③較差:只能達到1~2個。由2名專業護士測評填寫自我管理表。
5.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患者自我管理情況比較 干預8周后,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者占60.71%,對照組占19.64%,兩組比較,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2.出院后兩組病情復發情況的比較 出院后隨訪三個月,兩組隨訪率均為100%,觀察組有5例(8.92%)病情復發,對照組有13例(23.21%)病情復發。兩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4.236,P<0.05)。
討論
1.針對疾病特點制定管理模式是關鍵我們針對民政福利特點,根據收治病人的長期性,慢性精神病患者長期關閉在病房內,長久脫離社會環境,以致社會生活功能明顯減退,這不僅與病情相關,也與住院環境造成患者的廢用性相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情感淡漠、始動性缺乏、興趣喪失、順從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的“住院綜合征”[5]。自我管理模式是一種讓患者參與的護理模式,是通過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到自己的健康決策中來,通過患者的參與,醫護人員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活動,為制定正確、合理的護理方案提供依據。此外患者的參與行為可以對護理方案及時進行反饋,幫助糾正護理計劃的不足,使之更加適合患者的心理、生理狀態,從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6]。自我管理模式在慢性疾病康復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目前的醫療服務模式。它強調了患者對自身健康的責任和能力,這種轉變可廣泛尋求醫療服務,節省有限的醫療資源,使患者自身得到最有效地醫療服務[7]。Bilsker指出,精神病患者在其疾病早期和康復期具有自我管理能力[8],這是制定和實施自我管理模式的理論基礎。本研究結果顯示,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行為訓練,其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顯著高于常規干預(P<0.01)。
2.自我管理有助于增強自身疾病管理的責任意識 體驗成功是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管理效能的關鍵,自我效能的高低與自我管理能力成正比[9]。由于自我管理訓練具有情景性、娛樂性、形式多樣性等特點,因此,在各階段的訓練過程中,尤其重視患者的效能訓練。例如,讓患者在一種氛圍中學習和體驗成功,把情景強化演練與娛樂活動相結合。同時,對演練成功的患者予以恰當的正面鼓勵與暗示,不僅讓演練者體驗成功,更重要的是激發了患者自尊、自信心,有效地調動了患者參與訓練的主動性。此外,還為其他患者樹立了榜樣,起到了成功的示范作用,其他患者也從中獲得自我管理知識。從而大大提高了患者主動參與訓練的熱情和興趣,增強了患者對自身疾病管理的責任和能力。
3.自我管理對回歸社區(或家庭)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本研究發現,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通過健康教育、娛療、體療、工療等活動,在工作人員的督導下,其自理生活的能力、服藥等情況,都具有較高的依從性,即自我管理能力雖然低于觀察組(P<0.01),但總的依從性仍超過50%(良好+一般),而一旦出院后,失去監護人的督導,其自理生活、藥物管理能力很容易弱化,因此短期疾病復發率顯著高于觀察組(P<0.05)。由此可見,自我管理模式下的康復訓練,能較好的幫助精神分裂癥患者建立自我管理行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這對其回歸社區(或家庭)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事實證明,我院在開展對患者自我管理訓練后,有兩名病人長期協助門衛工作,四名病人長期協助食堂工作,三名病人長期協助洗衣房工作,一位成為院內文藝骨干。需要指出的是,自我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的應用還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對精神分裂癥自我管理能力的評定尚沒有專門的工具,如何使這一類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發揮到最大化,仍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Long R,Macrons D,Holman R.Evidence sujjesticug that health cat ion for selfmanagement in patient with chorus arthritis has tainted health benefits which reducing health carecoat[J].Arthritis and Rheumatics,1993,(36):439-446.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4-101.
[3]王善澄.實用康復精神醫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312.
[4]閆麗瓊,李占江,姜長青,等. 精神分裂癥復發(惡化)征兆問卷(家屬版)的初步編制[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8,29(5):544-545.
[5]顧牛范,王祖承.精神醫學進修講座[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347-348.
[6]駱 宏,謝 斌.自我管理模式及其在精神衛生服務中的應用[J].上海精神醫學,2004,16(2):117-118.
[7]韓揚揚,嚴 謹.護理研究新領域:自我管理[J].護理研究,2008, 22(11):2916-2918.
[8]Bilsker D.Selfmanagement in the mental health field[J].BC s Menta,Health Journal:Visions,2003,18:4-5.
[9]呂春梅,呂迪春,黃 恩,等.自我效能感對住院精神分裂癥病人自我管理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6,20(8):2125-2126.
(收稿日期:2010-08-19 修回日期:2010-10-25)
(編輯:梁明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