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甲狀腺腺瘤;鑒別診斷;手術方式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6-0743-02 中圖分類號:R 653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51
甲狀腺腺瘤是一種常見病,占整個甲狀腺腫瘤的70%~80%,治療手段以手術摘除或甲狀腺次全切除為主。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對收治的24例甲狀腺腺瘤行手術治療,效果滿意, 現總結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本組24例,其中男4例,女20例,男女之比為1∶5,年齡最小26歲,最大68歲,平均42歲。患者一般無自覺癥狀,大多數病人系偶然發現腫塊,少數病人頸部有壓迫感,吞咽時不適感或疼痛。頸前區觸及腫塊,單個或多發結節,腫塊多局限,邊界清楚,隨吞咽上下移動,質地多中等,直徑0.5~4.5 cm。
2.手術方法 全部采用頸叢加局部麻醉,切口取胸骨上2 cm弧形切口依次切開頸部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在頸闊肌深層上下分離皮瓣,選擇正中切口沿氣管走向切開頸白線,分離頸前肌群與甲狀腺包膜,充分顯露甲狀腺與腫瘤,根據腫瘤的大小以及腫瘤占據甲狀腺的情況決定行甲狀腺腺瘤摘除或者甲狀腺次全切除。
3.治療結果 本組病人手術時間為0.5~1.5小時,術中出血量小于30 ml,術后24小時拔除引流管,第3天停靜脈給藥,患者能進流質飲食并能下床自由活動,術后各種生理功能恢復。隨訪3~18個月,無復發,無甲低。術后總體上恢復快,無近期并發癥發生。
討論
1.臨床表現及鑒別診斷 甲狀腺腺瘤是甲狀腺腫瘤中最多見的腫瘤,甲狀腺腺瘤病程緩慢,有的在數年以上,多數為單發,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邊界清楚,質地韌實,與周圍組織無粘連,無壓痛,可隨吞咽上下移動。腫瘤直徑一般為數厘米,巨大者少見。巨大瘤體部分鄰近器官可產生受壓征象,但不侵犯這些器官,有少數患者因瘤內出血而致瘤體突然增大。甲狀腺腺瘤須與結節性甲狀腺腫及甲狀腺癌相鑒別。一般來說甲狀腺腫多呈普遍腫大,多呈多發結節,有流行區域,與甲狀腺腺瘤相比,結節性甲狀腺腫的單發結節無完整包膜,界限不清楚。甲狀腺癌表現為甲狀腺質硬結節,固定,表面凹凸不平,邊界不清,頸淋巴結腫大,并可伴有聲嘶等,一旦確診應早期手術切除。
2.手術方法的選擇 甲狀腺腺瘤首選手術治療,手術治療腺瘤的療效確切,并發癥少[1]。其治療原則是既要切除病變瘤體,又要保留健康的甲狀腺組織,以防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對于瘤體小或確實有完整包膜的囊腺瘤,可行單純瘤體摘除術,此種術式操作簡單,損傷小,術后恢復快。對包膜不完整,腺體周圍粘連者施行腺體次全切除或全切除術療效甚好,并發癥少。對于多發腺癌,腺瘤合并甲亢或惡變傾向者,在術中經冰凍切片證實后施行帶瘤體的甲狀腺次全切除術[2],對于合并有甲亢的腺瘤,應充分控制甲亢癥狀,基礎代謝率基本正常后方可實施手術切除,以增加手術安全性,減少并發癥。手術方式應根據病變性質、部位、大小及淋巴結轉移情況而采取個體化方案[3]。
3.手術中需注意的要點 ①術中喉上神經、喉返神經保護。手術者的經驗和對局部解剖的熟練程度,良好的手術操作技巧是保證喉上神經、喉返神經免受損傷的關鍵[4]。術中盡量保持患者處于安靜狀態,切口暴露要充分。在處理甲狀腺上動、靜脈時,需先阻斷甲狀腺懸韌帶以增加暴露,緊靠甲狀腺上極或在腺體內處理甲狀腺上動、靜脈,這樣可以避免損傷喉上神經;處理甲狀腺下動、靜脈時,遠離甲狀腺下極或在甲狀腺真假被膜間處理血管,這對減少喉返神經損傷尤為重要。用彎血管鉗盡量取與頸部平面相平行角度鉗夾,逐步深入瘤體與腺體間的間隙,每次鉗夾不宜過多。②術中甲狀旁腺的保護。嚴格掌握手術指征,選擇好手術方式,術者熟悉局部解剖,有豐富的處理甲狀腺下動、靜脈經驗,可靠結扎止血,減少術中出血,是保證甲狀旁腺免受損傷的關鍵。縫合要準確,進針不要過深:對于切除甲狀腺組織標本,一定要檢查甲狀腺背面,發現有可疑甲狀旁腺組織,應果斷采取植入手術,以防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發生。預防甲狀腺手術并發癥關鍵在于能熟練掌握術中的操作技巧[5]。
總之,甲狀腺腺瘤系外科常見的良性腫瘤,外科手術是徹底治療的唯一手段。手術治療甲狀腺腺瘤患者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陸深泉,黃民平,馮春善,等.手術治療甲狀腺疾病627例[J].臨床醫學,2005,25(5):75-76.
[2]王險峰,陳明財.甲狀腺次全切除術47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5):74-75.
[3]熱衣汗古麗#8226;買買提.甲狀腺疾病280例外科治療分析[D].新疆醫科大學,2006.
[4]余濟春.甲狀腺腫瘤手術中喉返神經損傷的原因及預防[J].江西醫學院學報,2003,43(5):27-28.
[5]余生林,賈 磊.780例甲狀腺病手術并發癥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09,31(6):769-771.
(收稿日期:2010-08-08 修回日期:2010-10-24)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