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手足口病;重癥;兒童;護理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6-0777-02 中圖分類號:R 725.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72
手足口病(HFMD)主要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大多數病例癥狀輕微,預后良好,但少數患兒除了輕癥表現外,可并發嚴重的神經系統表現、神經源性肺水腫和心肌炎等,病情進展快,病死率高[1],死亡原因主要為重癥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2]。2010年4月~7月百色市發生手足口病流行,市衛生局高度重視,多次組織市級專家學習新版診療方案,組織收看視頻會議,通報疫情;我院主管領導及職能科室領導每天巡查病房,發現危重癥,立刻組織院級會診,制定治療方案。我院兒內科共收治1146例,其中重癥124例、危重癥16例,經過醫護人員精心治療和護理,135例康復出院,5例因入院時病情危重,在2~8 h內因呼吸循環衰竭、神經源性肺水腫搶救無效死亡。現將有關資料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本組140例重癥患兒均符合衛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重癥病例的診斷標準[3]。男86例,女 54例,年齡2個月至6歲,平均3.6歲,病程7~14天,平均10.5天。
2.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 本組病例臨床表現除手足口腔、肛周出現皰疹、斑丘疹外,均有精神差和不同程度發熱(37.5℃~40.4℃);呼吸急促或困難39例;口唇紫紺32例;兩肺廣泛濕性啰音20例;口鼻白色或粉紅色泡沫樣痰5例;心率增快108例,心率減慢3例;四肢冰涼、皮膚花紋29例;四肢抖動或易驚116例;嘔吐42例;抽搐8例。血糖最高值達30.6 mmol/L,最低為2.8 mmol/L;平均16.7 mmol/L;心肌酶譜異常48例;血氣分析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分壓降低和二氧化碳分壓升高;腦電圖檢查異常48例;經腰穿行腦脊液檢查,均支持腦炎診斷;咽拭子分泌物病毒分離確診EV7l感染96例,柯薩奇A16感染9例,其余未分病毒類型。
3.治療原則 以脫水降顱壓、大劑量激素和靜脈用丙種球蛋白,以及呼吸循環支持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措施。①20%甘露醇0.5~1.0 g/kg,每4~8小時一次,20~30 min注射完畢。②甲基潑尼松龍10~15 mg/(kg#8226;d)沖擊治療。③靜注丙種球蛋白2 g/kg,分2~3 d給予。④對癥治療:降溫、鎮靜、止驚,給予血管活性藥物,能量合劑、護胃及抑制胃酸分泌藥物等。呼吸功能障礙時,予氣管插管使用正壓機械通氣。
4.治療結果 本組患兒平均住院10.5 d,治愈出院135例,其中16例危重癥使用正壓機械通氣輔助呼吸;5例因合并神經源性肺水腫、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出院患兒隨訪1~3個月均未出現神經系統后遺癥狀。
護理措施
1.加強消毒隔離 本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觸傳染,一旦確診,按丙類傳染病處理。患兒安排在相對集中區域,病室每天定時開窗通風、紫外線空氣消毒2次/d,并用500 mg/L含氯消毒劑擦拭床位及地面。接觸患兒的被服、床單用后交洗衣房處置,不宜清洗的暴曬2~4 h;生活垃圾按醫療廢物處理;每人專用體溫計,用后消毒;控制探視人員,禁止兒童到病房探視;醫護人員接觸患兒前后嚴格“按六步洗手法”流水洗手。
2.對癥護理本組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發熱,體溫波動在37.6℃~38.5℃ 52例,38.6℃~39.0℃ 46例,>39.0℃ 42例,熱程3~5 d。給予物理降溫、藥物降溫,必要時用亞低溫治療,嚴格控制體溫,密切觀察伴隨癥狀。本組4例高熱時出現驚厥,立即將患兒平臥,頭偏向一側,解開衣領,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氧氣吸入,用壓舌板包裹紗布放于上下臼齒之間,以防舌咬傷,并約束四肢,上好床欄,遵醫囑給鎮靜劑及退熱藥,出汗時及時擦干,更換衣服和床單,必要時靜脈補充液體,以防體溫驟退導致大汗引起虛脫。
3.做好急救準備EV71型感染一旦發展為重癥,短期內可迅速發展為神經源性肺水腫、循環衰竭,常常在短期內死亡[4],本組病例咽拭子分泌物病毒分離確診EV71感染96例,占68.5%,其中3例患兒病情瞬時發展變化,使得醫務人員措手不及。因此,要防止嚴重的中樞神經損害,阻斷神經源性肺水腫、循環衰竭的發生,必須提前做好搶救前的準備工作,護理人員必須密切觀察重癥患兒的病情變化,備好各種急救物品和藥品,一旦發現危重癥征象,及時和ICU醫師聯系,確保患兒能迅速順利轉ICU救治。本組16例危重癥患兒都能及時迅速轉入ICU,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及采取各項治療護理措施,11例治愈出院,5例死亡。
4.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1)神經系統:觀察患兒 (尤其年齡<3歲)有無精神差、煩躁、嗜睡、頭痛、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或癱瘓,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配合醫師行腰穿取腦脊液檢查,必要時行CT或MRI檢查。頻繁嘔吐的患兒將其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及時清除口腔內的分泌物,防止誤吸。留置胃管及導尿管記錄24 h出入量,禁止壓迫膀胱排尿,以免顱內壓增高。本組116例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表現,經過密切觀察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患兒能得到及時處理。
(2)心血管系統:觀察患兒有無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四肢發涼,皮膚出現花紋,心率增快或緩慢,血壓升高或下降,心律失常等。本組心率增快108例,心率減慢3例;四肢冰涼、皮膚花紋29例。立刻靜脈滴注0.9%氯化鈉注射液20 ml/kg,30 min內滴注完畢,及時擴充血容量;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山莨菪堿、多巴胺、米力農等;同時給予持續心電監護,鼻導管吸氧,流量為0.5~2 L/min,或面罩吸氧,適量給予鎮靜劑。協助做床邊心電圖,查血氣分析、心肌酶、電解質等,應用能量合劑,加強抗病毒、抗感染治療。本組4例心率過快,達220~270次/分;2例高熱>39℃,但心率相對偏慢僅76~96次/分,心電圖明顯異常,經過及時處理上述癥狀均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正常。
(3)呼吸系統:觀察患兒意識狀態、呼吸頻率及節律,有無煩躁不安、面色發紺、胸悶氣急、咳嗽喘憋和肺出血等。若出現心率增快,呼吸急促,血壓升高,胸部X線檢查雙肺紋理增粗模糊為神經源性肺水腫早期表現,如病情繼續發展,出現皮膚蒼白、濕冷,有瀕死感,雙肺濕啰音,咳粉紅色泡沫痰,嚴重低氧血癥,胸部X線攝片見雙肺大片浸潤影,為神經源性肺水腫的晚期表現。此期病死率為 80%~100%[5]。發現上述癥狀后,立即配合醫師行氣管插管正壓機械通氣,通知ICU做好急救準備。5例因合并神經源性肺水腫、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5.出院宣教 本病為嬰幼兒期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但不是終身免疫性傳染病,可再次感染而發病。囑出院2周內勿到幼兒園、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建議居家休息,避免過度疲勞致機體抵抗力差而再次感染;保持居室空氣流通,毛巾、衣物、被子等勤洗、勤曬,飯前便后洗手,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兒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奶嘴餐具使用后充分清洗、煮沸,保證清潔干凈。
總之,重癥HFMD患兒,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每位護士掌握重癥及危重癥的早期征象,提高對病情進展的預見性,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現并發癥及早干預,是整個治療護理過程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愛敏,孫洪亮,于慧芹.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心肌酶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8):464-466.
[2]馮美麗.兒科護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96.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S].(2010年版).
[4]吳金霞,韓明鋒,張祝娟,等. 46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急救與護理[J].護理研究.2009,23(7):1830-1831.
[5]楊智宏,朱啟鉻.2002年上海兒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的調查[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9): 648-652.
(收稿日期:2010-09-13 修回日期:2010-11-11)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