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真菌性外耳道炎;達克寧霜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6-0752-01 中圖分類號:R 764.10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58
真菌性外耳道炎即為真菌進入外耳道繁殖生長所引起的皮膚感染。自2001年以來,我們科應用達克寧霜對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進行治療,經206例臨床觀察,療效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選擇典型癥狀為奇癢,阻塞感明顯,外耳道可見點狀糜爛、污穢物多或偶癢、脹悶感、外耳道有塊狀或糊狀污穢物,經分泌物鏡檢證實有真菌者,即分泌物在顯微鏡下均能找到菌絲體或芽孢狀物[1]。206例中,男143例,女63例;年齡12~65歲,平均23.6歲,其中12~30歲162例(78.6%);病程10天~2年;其中雙耳16例,左耳63例,右耳127例;首診93例,多次診為化膿性中耳炎、外耳道炎用抗炎治療未見好轉來診113例。
2.給藥方法 先用3%雙氧水清潔外耳道,除去污穢物,再用干棉棒擦干外耳道,用小棉球蘸藥膏局部搽勻:以后每天涂藥2次,隔3天清潔一次后再搽藥,6天為一療程。視癥狀改善情況使用第2療程,如2個療程仍無效,不再行此療法。治療期間不再用其他藥物。
3.療效判定 痊愈:癥狀消失,耳道清潔,涂片陰性,即隔天涂片連續2次顯微鏡下均未找到菌絲體。好轉:癥狀明顯緩解、耳道仍有輕度糜爛或充血、涂片陰性。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復查涂片仍發現有真菌絲或芽孢狀物。
結果
治療結果痊愈193例(93.6%),好轉10例(4.9%),無效3例(1.5%)。治愈好轉率達98.5%,其中只用一個療程即痊愈116例。治療期間未出現任何副作用和不良反應。
討論
真菌性外耳道炎好發于熱帶地區的夏秋季節,本地區屬亞熱帶氣候,氣候潮濕、溫暖,在夏季,青少年多喜愛游泳,患者以12~30歲多見,占78.6%,且幾乎為男性。多為單耳發病,雙耳發病率僅為7.83%。該病的首診誤診率高達54.9%,對不典型癥狀體征患者,不應盲目用藥,應先行分泌物檢查確診后治療。有報道真菌性外耳道炎以曲霉菌、桔青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等引起者較多見[1,2],最常見的致病菌是曲霉菌。本組中156例為曲霉菌感染,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本病誘因有游泳、淋浴、中耳長期流膿、耳內滴入不適當藥物、外耳道長期處于潮濕狀態,加上溫暖環境,真菌易于生長;另外,挖耳損傷也是繼發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可無癥狀,一般有耳內發癢或奇癢及悶脹感,有少量水樣分泌物,若脫落上皮與菌絲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蓋在鼓膜表面,則可出現聽力減退及耳鳴。若有細菌感染,則可引起外耳道腫脹、疼痛或流膿。檢查時多見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黃色或煙灰色霉苔,狀如薄膜或粉絲,甚似發霉,掲去苔膜可見外耳道皮膚充血腫脹,表面輕度糜爛或有少量滲血。如不能及時有效治療,易致真菌性外耳道炎并發鼓膜穿孔,嚴重的可出現中耳、內耳感染[3]。治療以達克寧霜涂布為佳,注意均勻涂布所有炎癥部位。由于真菌喜潮濕,易在破損的表皮上生長;有三分之一患者有“腳氣”,治療期間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可減少復發,克服摳腳趾、挖耳道的不良習慣,勤洗手,保持皮膚干凈,常洗、常曬洗浴用品、床上用品,通風防潮等防真菌有作用。
達克寧霜(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產)每克含20 mg硝酸咪康唑,為廣譜抗真菌藥,能抑制真菌細胞膜的合成,以及影響其代謝過程,直接局部搽藥療效較好。達克寧霜除了對真菌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外,同時對G+球菌和桿菌也有很強的抗菌能力,故對繼發感染的外耳道真菌病患者尤為適用。
參考文獻
[1]蒙慧菊,李和忠,莫秀林.150例外耳道炎分泌物細菌培養結果及病因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9,31(1):75.
[2]吳洪巧,管善國,王文娟.45例外耳道真菌病診治體會[J].山東醫大基礎醫學學院學報,2001,15(3):151-152.
[3]關鵬凌,梁象逢,劉 偉.耳真菌病[J].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分冊,2004,28(3):172-174.
(收稿日期:2010-10-07 編輯:崔群飛)
作者簡介:黃獎章(1964-),男(壯族), 廣西田陽縣人, 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