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聯合檢測四種無創化血清學指標對肝纖維化疾病診斷的價值。
方法將入選的肝纖維化進程中的代表性疾病233例, 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CPH)、慢性活動性肝炎(CAH)、肝硬化(LC)三組,其中CPH 77例, CAH 68例,LC 78例,另選同期健康體檢者58例作為對照組,通過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透明質酸(H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總膽汁酸(TBA)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谷氨酰轉肽酶(GGT),分析上述血清學指標水平與肝纖維化分期之間的關系。結果 四種指標隨著患者病情的發展,均呈增加趨勢,其中HA上升速度最快,其血清含量與疾病嚴重程度有著較好的相關性,隨炎癥及纖維化的進展而逐漸增高,即LC>CAH>CPH。而隨著疾病的進展,TBA的增高幅度明顯大于ALT及GGT。結論HA、TBA、ALT及GGT為診斷肝臟疾病的敏感指標,聯合檢測對監測肝臟炎癥和纖維化的進展,判斷療效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關鍵詞】 肝纖維化;肝活檢;總膽汁酸;透明質酸;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谷氨酰轉肽酶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6-0697-02 中圖分類號:R 57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22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具有復雜結構和代謝功能的器官,正常情況下,肝臟的各種功能在相互配合下有條不紊地進行,當肝臟受到體內外致病因子侵犯時,其結構和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發生各種肝病。肝纖維化是各種慢性肝病向肝硬化發展的必經之路,以往主要依靠肝活檢來研究和診斷[1],現今由于其具有創傷性,使得無創性技術診斷方法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門之一[2]。本研究為探討肝纖維化進展中的相關疾病與透明質酸、總膽汁酸、谷氨酰轉肽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血清學水平之關系,對223例肝纖維化患者血清進行了檢測,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將入選的肝纖維化進程中的代表性疾病233例, 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Chronis persistent hepatitis,CPH),慢性活動性肝炎(Chronis active hepatitis,CAH),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三組,均為2008年3月~2010年3月本院住院病人和門診病人。其中CPH 77例,男50例,女27例,平均年齡(60±1.3)歲;CAH 68例,男44例,女24例,平均年齡(60±1.2)歲;LC 78例,男51例,女27例,平均年齡(60±1.0)歲。另選同期健康體檢者58例作為對照組,男38 例,女20例,平均年齡(60±1.1)歲。各組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空腹抽取各組靜脈血,以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檢測血清總膽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谷氨酰轉肽酶(GGT),放射免疫法檢測透明質酸(HA)。實驗所用試劑均采用進口原裝試劑。對比觀察各組各指標檢測的結果。
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兩兩比較用獨立樣本均數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四種指標隨著患者病情的發展,均呈增加趨勢,其中HA上升速度最快,其血清含量與疾病嚴重程度有著較好的相關性,隨炎癥及纖維化的進展而逐漸增高,即LC>CAH>CPH。而隨著疾病的進展,TBA的增高幅度明顯大于常規肝功能指標ALT及GGT。見表1。
討論
慢性肝炎是國內外常見慢性感染病之一,相當一部分患者經反復肝臟炎癥發展至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并最終因嚴重并發癥或肝功能衰竭而死亡[3]。正確判斷肝炎病變程度對治療和預后評價有重要臨床意義。肝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評價慢性肝炎炎癥、纖維化程度的重要方法,但肝臟病變在肝內分布不均可造成診斷誤差, 另外肝活檢的有創傷性和并發癥限制了其在臨床的廣泛應用。近年來國內外都試圖尋找無創性血清學指標檢測評估慢性肝炎的炎癥和纖維化程度, 包括生化、纖維化、細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等指標, 并且聯合不同指標建立診斷模型[4]。
本文觀察了223例肝病患者及58例健康體檢者,所用檢測指標為HA、TBA、ALT及GGT,這四項指標物質成分有所不同,來源各異。結果顯示,四種指標隨著患者病情的發展,并呈增加趨勢,而HA上升的速度最快,提示HA在肝硬化中變化極其顯著,可能提示肝纖維化的形成和肝功能的損傷,其嚴重程度與血清含量有著較好的相關性,隨炎癥及纖維化的進展而逐漸增高,即LC>CAH>CPH。
肝臟是合成、從門靜脈攝取膽汁酸的唯一場所,膽汁酸進入腸腔后絕大部分在回腸和結腸被重吸收并進入門靜脈,其中絕大部分首次通過肝臟時被重吸收。因此,血清中僅存在極微量的膽汁酸,血清TBA 可綜合反映肝實質損傷、肝臟排泄功能和門靜脈分流三方面的肝臟情況[5]。本研究結果表明,肝硬化患者的TBA 水平較健康對照組顯著升高(P<0.01),其增高幅度明顯大于常規肝功能指標ALT及GGT。 ALT正常的患者,TBA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提示在肝功能評價中具有獨特的診斷價值,可彌補其他常規肝功能檢測的不足。
ALT、AST一直是臨床最常用的酶,是反映肝損傷出現最早, 最敏感的指標。當肝臟受損時,這些酶從細胞中釋放, 其中ALT在肝內活性比血清高達10000倍,1%的肝細胞損害,血清ALT活性升高可達1倍以上[6]。但這兩種酶并非在任何肝病中都有明顯改變, 在重癥肝炎病情惡化時還會出現膽酶分離現象。本研究結果顯示ALT在慢性肝炎不同炎癥分組之間有統計學差異, 但在肝纖維化轉肝硬化過程中,炎癥程度表現并不平行,與纖維化相關性并不十分明顯。
由于肝纖維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單一血清學指標僅反映單一方面變化,為尋找一種滿意的無創傷診斷模式,目前傾向于多血清學指標聯合、綜合分析,既可提高肝纖維化診斷的準確率,也可為臨床的明確診斷提供科學依據[7~9]。本文研究結果提示,對四項指標的聯合檢測、定期復查有助于分析肝臟炎癥和肝纖維化的進展。
參考文獻
[1]Jin,S.Y.Role of liver biopsy in the assessment of hepatic fibrosis-its utility and limitations[J].Korean J Hepatol,2007, 13(2): 138-145.
[2]FierbinteanuBraticevici,C.and M.Purcarea Nonbiopsy methods to determine hepatic fibrosis[J].J Med Life,2009, 2(4): 401-406.
[3]RamachandranP,Iredale JP.Reversibility of liver fibrosis[J].Ann Hepatol,2009, 8(4): 283-291.
[4]ChenJ,JiangJJ,Zheng Q,et al.Mathematical models using conventional laboratory indicators to predict hepatic fibrosis progressing in chronic hepatitis B[J].Zhonghua Yi Xue Za Zhi,2009,89(33): 2349-2352.
[5]李湛輝,戴一秋.肝病患者檢測血清總膽汁酸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 2008,5(10):596-597.
[6]王 坤.實用診斷酶學[M].第2版. 北京: 科技文獻出版社,1989: 4-23.
[7]孫志強,毛遠麗,陳小倩,等.常規生化項目鑒別診斷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模型的建立和應用[A].第五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
[8]PoynardT,MorraR,Lngiliz P,et al.Biomarkers of liver fibrosis[J].Adv Clin Chem 2008,46:131-160.
[9]Vergniol J,Foucher J,Castera L,et al.Changes of noninvasive markers and FibroScan values during HCV treatment[J].J Viral Hepat,2009,16(2):132-140.
(收稿日期:2010-08-25 修回日期:2010-11-07)
(編輯:梁明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