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鋼筋骨水泥;脊椎病變;脊柱重建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6-0728-02 中圖分類號:R 681.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40
脊柱病變椎體病灶切除后必須重建脊柱的穩定性[1~3],目前治療脊柱病變后凸畸形的手術方法很多,如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板植骨加系統內固定治療,病灶切除植骨經椎弓根內固定,側前方病灶清除植骨或人工椎體置換或鈦網固定術。我科自1998 年1 月以來應用鋼筋骨水泥[4]重建脊柱的穩定性17 例,獲得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17例中男10例,女7例,年齡36~65歲。漿細胞性骨髓瘤2例,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3例,脊柱結核10例,淋巴細胞瘤1 例,前列腺癌骨轉移1例。胸椎6例,腰椎11例。均為不全癱,17例中修復1個椎體13例,2個椎體4例。全部病例均于術后脊髓、神經壓迫癥狀大部分改善或完全消失。
2.方法 凡是脊柱病變所致椎體缺損在1 個以上或椎體破壞超過3/5者均可行鋼筋骨水泥重建。患者采取側臥位,經胸膜或腹膜外入路,T12椎體骨折切除第11肋、12肋骨和切斷部分隔肌,顯露T11、T12椎體和腰1椎體側方及前方,行病灶清除及減壓后,充分暴露后方脊髓,刮除椎體上、下終板至骨質,根據椎體切除后骨缺損的范圍及恢復脊柱穩定性后所需的上下椎體間的高度,在手術臺上,撐開椎體間隙恢復脊柱穩定性后,術者于體外自行制做2~3枚克氏針彎曲成S狀上下各插入椎體骨質2~3 mm,作“鋼筋”用,將明膠海綿置入對側及脊髓后方作隔離保護脊髓等重要組織,調制好骨水泥合適后輕輕壓入骨水泥至對側及上下椎體之間并注意塑形,此時須防止骨水泥被擠入椎管內,作成所需大小的人工椎體。若椎體大于所需, 可用微氣鉆或粗紋板銼修改大小和形狀, 達到滿意為止。為防止骨水泥凝固時釋放熱量燙傷脊髓,可間斷用平衡液灌注降溫。然后用Zplate鋼板螺釘固定上下椎體。見附圖1、2。
結果
本組17例,術中術后均順利,疼痛及不適癥狀明顯改善,無全身及局部反應,切口Ⅰ期愈合。術后15天負重活動。術后全部隨訪,隨訪12~24個月,平均15個月。所有手術患者術后影像學檢查顯示脊柱穩定性得到了即刻重建,未發現內固定物松脫現象。
討論
脊柱病變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為了徹底清除病灶、解除脊髓壓迫、防止神經功能損害,推遲或避免截癱,矯正后凸畸形和重建脊柱的穩定性,解除疼痛并明確病理診斷,指導臨床進一步的治療,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單純病灶清除術既不能改善脊柱后凸畸形,也不能阻止畸形的加重,而病灶清除植骨術不能完全改善脊柱后凸畸形,因為術后植骨塊容易吸收、下沉、滑脫、植骨塊折斷等,后凸畸形復發率較高,而且患者術后需要臥床和嚴格制動2~3個月,并發癥較多,脊柱病變椎體病灶切除采用鋼筋骨水泥充填的方法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選擇,此法可獲得即刻的脊柱穩定性,而不需要應用外固定支具,患者可早期活動,縮短臥床治療的時間。此外,應用骨水泥后并不會影響術后的放療。我們認為,使用鋼筋骨水泥能夠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減壓、即刻重建脊柱的穩定性,具有操作方便、手術時間短、固定強度大等優點;而且,骨水泥具有良好的抵御壓力負荷的作用, 局部具有滅活性,骨水泥固化時釋放的熱量可殺滅殘存的瘤細胞,是用于脊柱前柱重建的理想材料[5],特別是椎體轉移瘤多屬腫瘤晚期,其治療多屬姑息性治療,目的在于緩解疼痛,減少痛苦,使脊柱恢復承重能力,盡早恢復下地活動,提高生活質量。
骨水泥在未固化時呈面團狀,可塑性強,能根據骨缺損的大小、形狀,與骨圓針制成理想的骨類似形態,“鋼筋骨水泥”能與上下椎體接觸面積大,固化成形后具有強的堅固性,操作時上下兩端外露的克氏針宜長,上下骨水泥的接觸面保持平整嚴密,以防骨水泥滑脫。
總之,脊柱病變椎體病灶切除鋼筋骨水泥重建能在徹底清除病灶的同時,通過鋼筋骨水泥重建,充分地解決了缺損和前柱的支撐問題,并且,鋼筋骨水泥較其它內固定價格便宜,患者容易接受,避免了取骨的并發癥等,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唐煥章,徐 皓,符臣學,等.病椎切除并人工椎體重建治療胸腰椎疾患[J].實用醫學雜志,2007,23(4):545-547.
[2]藍常貢.高齡脊柱結核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右江醫學,2008,36(6):748-751.
[3]朱賢康. 病灶清除并植骨矯形治療胸腰椎結核畸形46 例[J].右江醫學2007,35(1):74-75.
[4]王 斌,朱 忠,陳海嘯, 等.自制骨水泥塑形模具在股骨腫瘤大段骨缺損中的應用[J].臨床骨科雜志,2009,12(3):275-277.
[5]王 濤,付 鵬.腫瘤切除聯合骨水泥、同種異體骨、化療藥物局部填充治療四肢骨巨細胞瘤[J].山東醫藥,2009,49(34):57-58.
(收稿日期:2010-09-13 修回日期:2010-10-28)
(編輯:梁明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