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慢性硬膜下血腫;微創穿刺術;簡易定位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6-0727-02 中圖分類號:R 651.1+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39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神經外科常見疾病,手術治療效果明顯,以往手術方法多樣,復發率高,并發癥較多。我院2007年8月~2010年8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腫96例,采用簡易定位法結合軟通道置管沖洗引流,效果滿意,現將診治體會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96例患者,男74例,女22例;年齡35~83歲,平均(62.5±2.6)歲,其中有頭部外傷史87例,外傷距手術時間1~18個月。車禍傷52例,摔傷36例,原因不詳8例。臨床表現:GCS 5~8分2例,9~12分34例,13~15分60例。癥狀及體征:有頭痛、頭昏78例;嗜睡32例;肢體不同程度偏癱69例;智能障礙和精神異常者19例;癲癇2例。輔助檢查:本組96例均作頭顱CT檢查確診,血腫均位于幕上,CT影像表現為等密度26例,混合密度24例,低密度46例;單側血腫81例,雙側血腫15例,血腫量30~160 ml平均85 ml。
2.治療方法 本組病例全部采用簡易定位法在血腫最厚層面鉆孔置管引流,以血腫最厚層面中心為穿刺點,避開重要功能區和大血管,根據體表標志初步定位預穿刺點,在預穿刺點帖覆電極片重新CT掃描,根據電極片顯影點校正穿刺點。手術均在局麻后于病床旁徒手錐顱,快速穿透顱骨,硬腦膜進入血腫腔,采用山東威海村松醫用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次性顱腦外引流器,置入8~12 F引流管,可見陳舊性血液流出,取出針芯,頭皮縫合固定,用生理鹽水等量置換,直至沖洗液基本清亮,接引流裝置,持續密閉引流。3~5天CT提示血腫徹底引流后拔管,傷口縫合一針。術后處理:持續引流3~5 d;術后多飲水,補晶體液2 000~3 500 ml,促進腦組織復位;術后患者宜臥向健側,變換頭部體位,充分引流;術中見引流液黏稠或有沉渣不易引流者,注射尿激酶2~4萬單位,夾閉2小時后開放,每天1~2次。本組采用尿激酶者8例。同時預防感染,避免過度引流導致低顱壓。
結果
本組病例全部治愈,術后癥狀迅速改善,留置引流管3~7天,平均4天。其中82例全部消失,14例基本消失,殘留少量血腫,予口服中藥,促進其吸收。1例3個月后復發用同樣方法治愈,1例發生癲癇對癥治療后痊愈,2例發生硬膜下積液,保守治療后痊愈。未發生張力性氣顱、顱內感染、顱內血腫等,隨訪半年~2年未見血腫復發,神經系統功能正常。
討論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常見的顱內疾病,約占顱內血腫的10%[1],大多數患者年齡超過50歲。本組大于50歲者86例,占全組的90%。關于出血原因,可能與老年性腦萎縮顱內空間相對增大有關,遇到輕緩慣性力作用時,腦與顱骨產生相對運動,使進入上矢狀竇的橋靜脈撕裂出血,血液于硬膜下腔,引起硬腦膜內層炎性反應形成包膜,新生包膜產生組織活化劑進入血腫腔,使局部纖維蛋白溶解過多,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升高,血腫腔內凝血功能降低,導致包膜新生的毛細血管不斷出血及血漿滲出,從而使血腫再擴大。FDP是纖溶酶作用于纖維蛋白的多肽碎片,血腫液內高于血液含量,血腫液高濃度的FDP,會引起血腫外膜中毛細血管和小靜脈不斷出血,使血腫逐漸增多,血腫腔內的新鮮血液又產生更多的FDP,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故“血腫外膜不斷出血理論”是有充分依據的[2]。因此,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復發與FDP關系非常密切,手術中應徹底沖洗,充分引流,盡可能將FDP沖洗干凈,以防復發。
慢性硬膜下血腫臨床表現可歸納為4種類型:①高顱壓型,表現為頭痛、頭暈、嘔吐、視乳頭水腫。②智力障礙和精神癥狀,表現為記憶力、計算力和判斷力減退或精神異常。③以局灶性癥狀為主者表現為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癲癇發作等。④無明顯癥狀,查體時CT發現。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腫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因此對于老年患者有上述表現者應常規檢查頭顱CT,尤其是無明顯癥狀,僅有智力障礙和精神癥狀者思想上要重視,以免漏診。慢性硬膜下血腫行頭顱CT即可確診,等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腫CT不容易顯示,對移位不明顯的高度懷疑本病患者,可行增強掃描或頭顱MRI檢查。本組2例行頭顱MRI檢查后確診。
本病一旦診斷明確,及時手術,療效多滿意。方法有錐顱置管引流術、顱骨鉆孔置管引流術及開顱血腫沖洗引流術。鉆孔引流有單孔和雙空法。本組病例全部采用單孔軟通道引流,效果良好。體會如下:①應用電極片簡易定位法,根據頭皮標記物與血腫中心的關系準確定位,使頭皮穿刺點100%準確,能夠將引流管置入血腫最大層面的中心,避免靠近血腫邊緣,引流效果良好。②錐顱前根據顱骨及頭皮厚度調整快速顱錐的長度,防止顱骨鉆孔時推移硬腦膜,形成硬膜外血腫。③鉆孔時方向可呈斜坡樣,與穿刺點垂直線成斜角,置管進入硬膜下間隙后即拔出針芯,再送入3~5 mm,以利引流軟管不成角固定便于引流,且避免腦組織膨復后引流管尖端刺激皮層。④置管的過程中應謹慎操作,動作輕柔,以免戳破蛛網膜,造成硬膜下積液。同時避免導管穿過血腫內膜損傷皮層小血管,引起出血,形成硬膜下血腫,甚至插入腦組織造成腦內血腫。本組術后癲癇1例,復查頭顱CT硬膜下血腫明顯減少。Kotwica等[3]認為術后癲癇發生原因為血腫包膜刺激皮層所致,但本例筆者考慮系引流管刺激皮層造成。預防方法:選擇引流管不能過粗,引流管放置時不要插入太深或反復調整,術后癲癇一旦發作,應抗癲癇治療,同時行頭顱CT檢查以排除繼發性顱內血腫。⑤慢性硬膜下血腫術后的血腫復發率為3.7%~38%[4],以往的經驗表明血腫液中的FDP含量越高,血腫越易復發[5]。針對慢性硬膜下血腫形成的機理,沖洗血腫時,沖洗液量要多,術中應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將絮狀的凝血塊及含大量FDP的液體沖洗徹底,以防復發。⑥手術時緩慢減壓,控制血腫排出速度,沖洗時等量置換,緩慢引流,術后引流瓶位置不能過低, 可間斷引流或平頭顱平面引流。使顱內壓逐漸下降,以免誘發顱內出血。⑦根據CT片顯示血腫密度選用合適引流管,低密度者選用8號,等密度者選用10號,高密度者選用12號。⑧引流管固定要牢靠避免因患者頭部活動而引起引流管的移位。⑨術后保證引流通暢,改變頭部體位,尿激酶不作常規應用,對于引流液黏稠或有絮狀血凝塊者可注入尿液酶2~4萬單位+生理鹽水 5 ml,閉管2 h。每天1~2次溶解血凝塊。⑩術后定期復查CT,觀察血腫的變化。當術后患者意識惡化,癥狀體征不能改善或改善后又惡化,出現新的神經系統癥狀,引流管有新鮮血流或破碎腦組織流出,應及時復查CT,查明原因,采取相應措施處理。注意術后殘腔積液、積氣的吸收,腦組織膨起需時5~20天,故應作動態CT觀察,如果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即使硬膜下仍有積液,亦不必急于再次手術。積液明顯者可口服活血化瘀中藥促進其吸收。
參考文獻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48-450.
[2]常會民,林吉惠,陳由芝,等.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病機理的探討[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6,22(1):43-44.
[3]Kotwica,Brzezinski J.Epilepsy in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J].Acta Neurochir,1991,113(3~4):118-119.
[4]汪海關,葉 磊,周 夏,等.應用Subdural 專用引流管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6,3(3):112.
[5]胡 飛,王建一.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再發血腫[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0,16(6):352.
(收稿日期:2010-08-15 修回日期:2010-10-25)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