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校園文化是一種群體意識,在大學生成長、大學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重要作用。新中國大學校園文化的演進經歷了成就與曲折并存的三個階段,為新世紀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經驗和借鑒。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必須堅持引領和服務于社會的原則;必須秉持科學、理性的精神;必須遵循時代規律和導向。
關鍵詞:大學校園文化;發展;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177--02
一、大學校園文化的含義
校園文化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學校為謀求生存和發展,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而在長期的教與學、工作與生活等多方面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并為廣大教師和大學生所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其核心是精神文化。它既包括大學的學風、校風,學生的思想、意識、觀念、習慣及情感領域,又包括與大學校園和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價值觀念、社會心理、審美情趣、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等等。大學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是培育合格大學畢業生的催化劑。對高校的學風、校風建設和大學生的思想具有較強的凝聚和導向功能,同時對促進大學自身發展和引領社會的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新中國成立后大學校園文化發展的歷史回顧
新中國成立后,揭開了中國大學校園文化全新、獨立的發展序幕。六十年來,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
1.建國初期和社會主義建設十年時期大學校園文化的嶄新氣象。各高校清除了國民黨反動的政治教育,確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在學校德育中的地位?!案咝P@文化不僅成為配合黨的中心工作進行宣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而且成為高校工作和師生員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咯高校組織廣大大學生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政治運動,高校逐步實行教學、生產、科研相結合。在生產勞動的實踐中,廣大師生不僅增強了專業知識的實踐能力,提高了思想覺悟,而且創造了大量鮮活的文藝作品,使大學校園文化呈現出了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新氣象。
2.“文革”時期大學校園文化的曲折發展?!拔幕蟾锩敝校髮W校園文化遭受到災難性破壞,正常的教學秩序中斷,校園一度成為武斗的場所。一批批德才兼備的教師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動學術權威、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干將,一個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被譏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書呆子甚至被誣為修正主義的苗子,高等學校的教育事業遭到嚴重破壞,直接導致校園文化走向歧途和退路,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進人低潮。
3改革開放后大學校園文化的蓬勃發展。1977年恢復“高考”,高校師生逐漸從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狂熱中解放出來,個人主體意識日益增強,對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有了更加理性的理解和詮釋。1981年北大學子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表達了當代中國青年赤誠愛國;理性報國的共同心聲,這一吶喊迅即成為響徹中國大學校園主旋律。高校校園興起了以“讀書熱”、“文學熱”和“哲學熱”等為代表的“文化熱”,形成校園文學的創作熱潮。從1997年開始,以“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標志,大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始走出校園,服務社會。這些活動擴大了他們的視野,增強了他們服務社會的意識,成為當代大學校園文化中的光彩一筆。
不可否認,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浪潮下,有些同學有了“拜金主義”思想,學習被動,激情消退,有的大學生甚至理想迷茫,在這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下,校園文化的建設日益被提到高等教育的前沿。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各種形式的高校校園文化研討會相繼召開,校園文化作為一種人文思潮蔓延全國,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藝體活動、學術論壇等豐富多彩,推動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的蓬勃開展。
三、新中國成立后大學校園文化演進的啟示
新中國成立后大學校園文化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經歷了一些波折,受到了一些挑戰。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指出,文化發展過程在本質上是應答歷史挑戰的過程,能夠應答新的歷史挑戰就表現出該文化的活力和發展。大學校園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必須總結歷史發展成敗,正確應對新時期的各種挑戰,方能走上良性的發展軌道。歷史證明,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應該始終把精神文化的建設和導向作為基礎和核心,具體應遵循以下三原則:
1.必須堅持大學校園文化引領和服務社會的原則。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屬于高層次的精神范疇,它體現出的出來的是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風格和精神。縱觀國內外,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學校走出象牙塔,服務社會成為當今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校園文化自身發展的動力。因此,引領社會的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應該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原則。
所謂引領社會,就是大學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應該自覺地承擔起以科學、思想、文化來引領社會的歷史責任,要為社會提供科學、思想、文化,使大學成為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精神家園、科學搖籃、文化圣地。當整個社會出現功利化傾向的時候,大學應該保留凈土的本色,應該有自己的象牙塔,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流,這就是“引領社會”。否則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就無法立足,整個人類的文明也將不知何去何從。這應該是大學文化發展最神圣的歷史責任。
教育服務于社會的鮮明價值取向應是大學的重要定位,因此大學文化的建設必須致力于于社會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蔡元培認為,“凡一種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小部分,然后能集成良好的大團體。所以要有良好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以“發揚學生自動之精神,而引起其服務社會之習慣?!币环矫妫鐣陌l展需要大學提供更新的知識和優秀的人才,需要大學生產先進的思想指引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大學文化只有在社會的實踐舞臺上才能得到檢驗和發揮作用。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學生運動和改革開放之后的大學生的服務活動都證明了服務社會對推動校園文化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
2.必須秉持科學、理性的精神。堅持科學理性精神,是我國“五四”精神遺產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它引導了中國大學近百年的發展之路。文革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對科學、理性精神的褻瀆,直接導致了大學校園文化的歪曲與沒落。理性是指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概念、判斷、推理認識的階段,科學精神就是求真的精神,創新的精神,尊重事實、從事實出發的理性精神。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要秉持科學、理性的精神,應該做到:首先,力戒空虛浮躁,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大學校園文化不是花瓶的鮮花,也不應是一劃而過的流星,它是在實踐基礎上穩定的群體意識。因此大學校園文化必須從事實出發,自主、務實地走自己的路。其次,要把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創新結合起來。大學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和文化創新的主戰場,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經歷過水與火的交融。實踐證明,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中國發展的偉大精神動力,大學校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需要傳統文化的支撐。沒有傳統文化。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就沒有根基,沒有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就失去了動力與目標。再次,把當代的法理精神融入到大學校園文化發展的內涵中。法理精神通常包括法律的觀念和法律的意識,具體是指人與人之間所表現出的一種契約關系和精神。提高青年大學生法理精神的理性化程度,即對法律的認同、信任與尊重,從而理性地參與社會合作,履行社會角色,承諾社會義務等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把法理精神融人大學校園文化中,才能從根本上屏除過去大學校園文化中遺留的權力崇拜意識和臣民心理,與當代的社會政治文化相適應,從而推動大學校園文化的進步。
3.必須遵循時代規律和導向。文革時期,我們的校園文化淪為了一部分的人政治“精神文化”,與時代發展的規律和導向背道而馳,使大學校園文化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白鳛樾@文化的精髓,它本質上體現著一所高等學府所特有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既是學校長期發展以來育人思想的高度概括,又是民族歷史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精華。”因此,大學校園文化的構建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注重遵循時代的規律和導向。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抵制各種社會文化的侵蝕。首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帥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在當前價值觀多樣化沖擊和沖突的社會轉型期,大學同樣存在著價值觀困惑、盲從和偏頗的思想意識,他們作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生力軍,只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他們的思想行為、精神追求和發展方向,才能確保大學發展的和諧穩定,確保大學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其次,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無產階級的思想和文化,真正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廣大師生不僅要傳授和學習知識。更要把無產階級的思想和文化推之于社會,形成良好的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氛圍。再次,以“八榮八恥”的新道德觀來陶冶大學生,塑造校園文化明榮知恥的氛圍。堅持“八榮八恥”正確的價值導向的核心,要倡導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集體主義,對個人主義,培養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高度責任感,把個人的事業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偉業之中,也只有在維護國家和民族整體利益的基礎上,大學生的個人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倡導“八榮八恥”的新道德觀,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是高校師生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現,對內可以優化育人環境,對外可以樹立學校形象。
只要我們科學認識和總結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發展的成敗,始終把精神文化的建設放到第一位,堅持正確的發展導向,我國大學校園文化一定會迎來大繁榮、大發展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郭廣銀,楊明,我國高校文化建設的歷史回顧[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4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曲科軍,以德育心推進校園文化建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