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喀什民族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正確的發展觀,更需要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而當地居民對于旅游業的認同和支持則是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的基。旅游業的開發不能凌駕于當地居民的意志之上,更不可忽視他們對于旅游業帶來的社會文化影響的感知。本文在就居民對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的感知研究進行綜述的基礎之上,結合喀什旅游業發展的具體狀況初步探討進行喀什民族旅游發展的居民感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關鍵詞:喀什;民族旅游;居民感知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093--03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旅游目的地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引進了文明生活方式、改善了環境質量、舒緩了社會關系、光大了文化傳統,也有助于樹立和強化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但是旅游業在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和副作用,特別是旅游業的發展對當地社會文化的巨大沖擊帶來的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直接關系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更需要從當地居民的視覺去感知旅游帶來的相關影響,進而協調好相關利益者的關系,創造一個和諧共生的旅游環境。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喀什古名疏勒,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自絲綢之路拓通就是總樞西域南北兩道的要沖,維吾爾語名“喀什噶爾”,號稱“西域古國,絲路明珠”,位于我國最西部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最大的綠洲上,面積16.2萬平方公里,現轄12個市縣,人口350萬,居民90%是維吾爾族。喀什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喀什地區各級領導十分重視旅游發展,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喀什的旅游發展仍然比較落后,與其資源、地位和經濟潛力極不相稱。同時,旅游的開發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和保護問題、旅游者和居民的主客文化沖突問題、社區居民能否參與旅游規劃的問題、利益分配問題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老城區的改造”、“高臺民居的去與留”涉及的不僅是城市建設與旅游資源的保護問題,而且關系到的十分重要的民生問題。
基于以上諸多問題,筆者將從居民感知研究著手,通過采用田野調查法,深入社區進行調查研究民族旅游開發帶來的社會文化影響,結合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實證研究,探究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并希望借此文章拋磚引玉,以期為喀什旅游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二、居民對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的感知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居民對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的感知研究是伴隨著旅游對目的地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發展而發展的。旅游對目的地社會的影響研究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英語國家,但是剛開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對目的地社會的經濟影響方面,并且研究者的觀點比較樂觀,主要是研究旅游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關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的文獻比較少。
20世紀70年代隨著旅游產業發展的進一步成熟,旅游給當地社區帶來的社會影響日益明朗化,對旅游的社會影響研究的興趣因此日益高漲。直到1974年,以旅游對目的地社會文化影響為主要議題的首次旅游人類學研討會在墨西哥城召開,標示著對這一論題社會關注度的極大提高。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開始涉及旅游的社會文化影響問題,涉及的主要問題是:旅游對當地傳統文化、對當地犯罪現象及其他有關社會問題的影響,對現代化過程和城市化過程的促進作用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滲透等等。這時期也有一些學者開始涉及目的地居民對旅游發展態度和旅游影響的感知研究,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影響研究是研究并提出了目的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的幾個階段:愉悅、冷漠、惱怒、對抗。
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旅游社會影響研究開始逐步細化和量化,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是Butter的生命周期理論,這個理論是理解旅游影響的先驅。所以這個時期有許多相關的文章來檢測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旅游社會影響研究出現了跨學科、多方法相結合的綜合研究階段,如歐克(Toake)對中國貴州兩個民族旅游村寨進行了調查,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探討了旅游開發對民族文化、地方認同的影響。
綜上所述,國外對居民對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的感知研究理論主要有發展階段理論、文化傳播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社會陳述理論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用實地調查的方法,調查居民對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的感知和對旅游發展的態度,通過問卷設計口統計分析,找出影響因素和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二)國內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在國內,旅游對目的地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比西方要晚,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有關這方面的研究都很少,其中較早涉及接待地社會文化影響的學者是徐崇云和顧錚(1984)。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注旅游對接待地社會文化影響的學者日漸增多。總的來說,由于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時間比較短,有關旅游對接待地社會文化影響的研究,從起步之初就并非構建在對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前瞻性防范研究上,而更多的是針對旅游發展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加以檢討和探因式的后補性研究。盡管參與該領域研究的隊伍逐漸擴大,但系統科學的研究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尚未完全形成。與國外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我國早期除在社會文化影響中對居民感知有所涉及外,專門研究居民感知的文章幾乎沒有,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才出現,并明顯增長。陸林以皖南旅游區為例,通過旅游地居民態度調查研究,探討旅游對旅游地影響的性質和程度。戴凡等從大理居民學英語態度的轉變出發,研究旅游地的社會文化影響。李有根等指出研究居民對旅游影響的知覺是分析旅游影響效應的有利途徑。宣國富以三亞和海口兩市為案例,研究海濱型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楊效忠在普陀山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和居民感知態度調查的基礎上,探析居民感知態度特征、成因與旅游地生命周期規律關系。章錦河以西遞為例,從旅游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影響等角度分析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及其差異,并探討其影響因素。黃潔等以浙江蘭溪市諸葛、長樂村為例,對旅游發展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進行調研,運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描述了居民對旅游影響的一般認知,并通過聚類分析劃分出對旅游發展持不同觀點的三類人。蘇勤等采用分層聚類法將西遞、周莊和九華山三地居民分為四種類型,通過比較提出:國內外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與行為存在明顯分化,國內居民較國外居民對旅游發展表現出更為積極的態度和支持行為。王莉以西遞、宏村、屯溪老街和浙江烏鎮為例,對傳統村鎮旅游地居民態度進行了研究,并探討了相應的旅游開發策略。
與國外研究相比,我國現有關于旅游地居民態度和旅游發展影響研究僅限于傳統村鎮、海濱型旅游地,而有關山岳型、城市型、民俗文化型、宗教型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仍少有問津。特別是由于研究案例不多,不同類型、旅游發展程度不同的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和態度的比較研究相對缺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旅游地的發展是持續動態的變化過程,而旅游地居民感知與態度因地方旅游政策的變化、旅游發展階段的不同、旅游地經營管理模式不同,也隨之動態變化。
在新疆區內,學者們對于旅游的社會影響方面的研究還處于起始階段,相關文章數量比較少,多數是探討新疆的旅游資源如何開發以及保護民族文化的問題,針對南疆旅游的研究還處于空白狀態。許一㈣、陳峰㈣、楊新春舊和張宏、康勇等從民俗風情旅游的角度進行研究,主要是分析了新疆發展民俗風情旅游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對民俗風情旅游資源進行保護和開發,并針對旅游業的發展提出了對策。郭海燕、楊斌分析了民族旅游開發對民族文化的影響,探討了新疆民族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的保護問題。王鵬輝’對新疆旅游進行總結,提出新疆的旅游屬于民族旅游的類型,界定了新疆民族旅游的概念,并對新疆民族旅游的社會文化影響進行分析、評估,通過探究民族旅游與社會文化的變遷的關系,指出民族旅游是新疆社會文化變遷的一個基本的誘致性因素;同時,他在另外一篇中從人類學的視野對新疆民族旅游與社會文化變遷進行考察,進而從人類學層面探索民族旅游、社會文化變遷和現代化三者的互動關系,指出協同優化的路徑,實現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區內現有的關于旅游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是數量少,二是研究不夠深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對本研究是具有參考和借鑒價值的。
三、本研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當前,黨中央正在加投人大力度把喀什建設為經濟特區,喀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喀什旅游業的發展也將迎來一個有利的時機,依據中央和喀什地方政府“把喀什打造為中亞南亞經濟圈核心”、“再創絲綢之路重鎮輝煌”的設想,將逐一變為現實。本研究是順應時代的需要而進行的,對于喀什旅游業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保護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主要包括:
1.經濟效益。喀什獨特民族民俗風情是其開展民族旅游的源泉,迫切需要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改變目前經濟水平落后的局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為喀什民族旅游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依據,建立健全的居民參與機制,讓接待地居民積極參與到旅游業中,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民族旅游業應該成為喀什的支柱產業,為提高國民經濟水平作出貢獻。
2.社會效益。我國21世紀以來一直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旅游不僅要關注偏遠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居民類型,還要關注都市居民。將都市社區建設和旅游事業發展結合起來,無疑是建設和諧城市、保護城市文化遺產和文化環境特色的一條重要戰略路徑,為都市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動力;對社區發展而言,社區旅游盤活社區資源,使社區在環境改造、景觀保護、文化與經濟發展上受益,促進和諧社區建設,同時為社區居民還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四、展望
當前,喀什的旅游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喀什按照“十大基地”建設新規劃,打造區域性國際商貿、旅游中心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同時借貫徹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和新一輪援疆工作的東風,以解放了的思想、創新的理念做大做強旅游經濟,推動喀什跨越式發展。
旅游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如何將喀什豐厚的旅游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以及如何實現喀什民族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當前亟需研究的課題。旅游業的發展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更應該注重社會文化效益。相信通過本文的“拋磚”,會有更多的學者從當地居民的視角出發,以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和創建和諧旅游環境為前提去研究喀什的旅游,關注喀什旅游業的發展,關注民生問題。相信喀什的旅游業會有一個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