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行刑事訴訟法關于刑事拘留制度的規定有其不合理之處,主要表現為外部監督缺失、拘留期限過長、訊問時間隨意等方面。同時,檢察機關對刑事拘留的監督存在方式被動滯后、力度差強人意、程序流于形式、手段軟弱無力等嚴重缺陷。因此,應當構建刑事拘留前、中、后全程檢察監督機制,建立偵查活動監督調查機制,大力推行刑事案件快速辦理機制。
關鍵詞:刑事拘留;設計缺陷;法律監督;善設想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162--02
刑事拘留,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對現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在法定的緊急情況下,暫時剝奪其人身自由,予以羈押并進行審查的一種刑事訴訟強制措施。刑事拘留一般是在緊急情況下采用,如果適用不當,就會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具體的適用條件。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刑事拘留措施的適用并不盡如人意,檢察機關作為憲法明確的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對刑事拘留的監督還存在諸多不足和缺陷,導致對刑事拘留的監督心有余而力不足,應該引起重視,以加強完善對刑事拘留措施適用的法律監督。
一、刑事拘留制度的設計存在不合理
1.外部監督缺失。拘留作為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其適用卻呈現出強烈的行政化色彩。公安機關根據“辦案需要”拘留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時,僅需辦案部門填寫《呈請拘留報告書》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即可簽發《拘留證》拘留被拘留人。刑事拘留的過程是公安機關自行決定、自行執行、自行延長、自行變更的,完全是一種封閉的單向性內部行政審批流程,它不僅拒絕被拘留人的申訴辯駁,而且排斥了司法機關的外部審查。
2.拘留期限過長。根據法律規定,公安機關對被拘留的人,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拘留后的3日內,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在特殊情況下,提請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一至四日;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被拘留人,拘留期限最長可達37天。此外,公安部《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112條還規定,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在30日內不能查清提請批準逮捕的,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拘留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計算。過長的羈押期限,已使拘留背離了臨時性強制措施的原意,淪為長期剝奪人身自由的強制工具,完全曲解拘留本義,不該羈押的羈押,不該延期的延期,在程序上做足文章,在時間上用至極限,使得拘留表面形式合法,實則侵犯人權。在實際辦案過程中,有的偵查機關并沒有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延長條件辦理,對不該延長的案件違法延長刑事拘留期限。
3.訊問時間隨意。由于看守所與辦案部門政出同門,利益同體,渴求羈押場所保持中立無異于與虎謀皮。“誰控制了你的身體誰就控制了你的思想”。看守所對被拘留人的監管直接為偵查訊問提供便利,被拘留人的對抗辯解顯得蒼白無力。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應當在24小時內訊問被拘留人。但對訊問的時間、地點和次數沒有明確規定,深夜訊問、車輪訊問、連續訊問等手段在“口供中心主義”的觀念驅動和“辦案需要”的堂皇遮蔽下被濫用,違法而不犯罪的變相體罰或刑訊逼供的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由于上述的諸多因素,導致在個別公安機關在適用刑事拘留時,無罪拘留、任意延長期限、以拘代偵、以拘促賠、拘留程序不合法等現象普遍存在。
二、現行檢察機關監督刑事拘留的存在嚴重缺陷
1.監督方式被動滯后。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適用刑事拘留措施的監督主要在審查批準逮捕階段,而錯用、濫用拘留措施的行為在移送檢察機關提請批準逮捕前已經完成,即使進行監督也無法挽回被拘留人人身自由被侵害的事實,檢察機關這種亡羊補牢式的事后被動監督不利于迅速、及時地保障被拘留人的訴訟權利。
2.監督力度差強人意。由于檢察機關對濫用刑事拘留措施的監督主要是通過審查公安機關移送提請批準逮捕的書面證據材料來進行的,而在實踐中,這種書面審很難發現公安機關“手續齊全”遮掩下的法律適用瑕疵,即使在案情、訊問時間、訊問地點上發現濫用拘留措施的問題。也因公安機關做足程序文章而難以實施監督。
3.監督程序流于形式。囿于‘‘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訴訟原則的影響,“公檢法一家”觀念根深蒂固,特別是檢察機關偵查監督部門與公安機關偵查部門由于業務溝通密切,部門關系良好,礙于情面不敢大膽監督,導致監督程序名存實亡,相互之間只講配合,不論制約。檢察機關往往對公安機關濫用刑事拘留措施的行為不聞不問,即使對一些嚴重的違規行為也僅僅是口頭糾正,甚至明示或暗示公安機關彌補手續漏洞。
4.監督手段軟弱無力。實踐中檢察機關對包括濫用適用拘留措施在內的違法偵查活動的監督通常是采用口頭糾正和發《糾正違法通知書》、《檢察建議書》等方式進行,但口頭糾正是隔靴搔癢,不見動靜;《糾正違法通知書》和《檢察建議書》雖然能引起公安機關一定時間內一定程度的重視,但由于檢察機關沒有對不糾正行為的懲戒手段作保障,實際監督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是只要錯拘、濫拘的行為沒有構成犯罪就沒有法律后果,檢察機關就無從監督,偵查人員沒有任何職業風險。
三、完善刑事拘留監督的機制設想
在立法層面修改完善刑事訴訟法的同時,檢察機關應充分發揮偵查活動監督職能,創新監督工作機制,探索對公安機關適用刑事拘留措施的檢察監督新思路。
1.構建刑事拘留前、中、后全程檢察監督機制。
在刑事拘留前,確立審批制度,即由檢察機關行使批準刑事拘留權,公安機關負責提請和執行。這是實現事前監督的最有效方式,這樣檢察機關就可以將可能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刑事拘留消滅在萌芽狀態。但考慮到刑事拘留的緊急性和臨時性,兼顧我國社會治安形勢,如對審批制度全面實施確有難度,可以分步實施。公安機關對現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拘留3日和特殊情況下可延長1—4日的權力可以暫予以保留,但應在作出決定后報檢察機關備案審查;對于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拘留期限延長至30日的審批權應交由檢察機關行使。
在拘留中,檢察機關對刑事拘留變更、撤案的審查。公安機關對立案后采取刑事拘留、在偵查過程中未提請逮捕而需要變更強制措施或準備作撤案處理的案件,必須將全部案件材料報經檢察機關審查。如有違法情形的,檢察機關應當及時提出監督意見。建立刑事拘留個案備查制度。公安機關對立案后采取刑事拘留措施的案件,應把立案決定書、刑事拘留及延長拘韶期限的法律文書及時抄送檢察機關,以備審查;必要時,檢察機關還可以作相關調查。一旦發現有違法拘留的,檢察機關應及時予以監督并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
在拘留后,加強對刑事拘留釋放的跟蹤監督。特別是刑事拘留后轉作行政處罰或取保候審釋放、滿一年又未移送起訴的案件,監督公安機關是否依法按案件終結程序作出了撤案處理。落實責任追究制。公安機關違法拘留或“當拘不拘”等行為違背了程序法要求。因此,檢察機關應當對濫用刑事拘留權、任意出入刑事拘留標準的執法人員追究法律責任,向相應的公安機關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其追究相關人員的行政責任。對后果嚴重的,檢察機關應當立案偵查追究刑事責任。
2.建立偵查活動監督調查機制。檢察機關建立偵查活動監督調查機制,對公安機關是否合法適用刑事拘留措施等偵查活動實行監督并進行必要的調查,有利于增強偵查人員程序正義和合法辦案意識。有效制約偵查權力,及時救濟公民權利,保障偵查活動依法、高效開展,全面保障刑事訴訟的權威性和法定性。檢察機關根據調查需要,可以介人公安機關的延長和重新計算拘留期限的偵查活動,如調查后認定刑事立案與偵查活動中有違法行為的,應當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或《檢察建議書》,提出糾正意見,并督促公安機關糾正;《糾正違法通知書》或《檢察建議書》應當載明違法事實和糾正意見,要求公安機關及時書面回復糾正違法或者落實檢察建議:對濫用拘留措施的,根據違法情節,檢察機關可以向公安機關建議改變案件管轄和更換辦案人員,涉嫌職務犯罪的應當立案偵查;檢察機關提出的糾正意見不被接受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報告,并抄報上一級公安機關,必要時報告同級人大常委會。
3.推行刑事案件快速辦理機制。“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再公正的判決在拖沓的效率面前也失去意義。毫不遲延地受到刑事處罰和審判是犯罪嫌疑人的一項重要訴訟權利,也是訴訟經濟和人權保障原則的應有之義。案多人少、警力不足、裝備落后是公安機關過度適用刑事拘留措施的主要原因。面對刑事犯罪在高位徘徊、案件數量急劇增加的治安形勢,“公、檢、法”三機關應建立刑事案件快速辦理機制,盡量減少審前羈押時間,在依法的前提下快速走完刑事訴訟程序。具體地說,就是在拘留、逮捕、起訴、審判等各個環節,實行案件簡繁分流,對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犯罪嫌疑人認罪的簡單案件,要加快案件流轉速度,提高訴訟效率,辦案期限能縮短的盡量縮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不羈押的盡量不羈押,能不延長羈押期限的盡量不延長,尤其是要防止不必要的延長,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及時、快速審判,實現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