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的變遷有效地衡量了社會文化變遷與旅游開發之間關系。以重慶為例,就旅游開發對語言文化的影響效應進行了綜合分析。旅游開發中亟待保護方言,并就其保護與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議。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種形式,它具有儲存本土文化信息的功能。這些豐富多彩的方言詞語成為記錄巴渝文化的載體,是重慶獨有文化的符號象征。
關鍵詞:旅游開發;重慶方言;文化旅游;影響效應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090---03
20世紀60年代,旅游影響研究成為西方旅游研究的熱點問題,逐步形成了旅游經濟,旅游環境與生態旅游社會文化三個領域的影響研究。20世紀70年代后,旅游對目的地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愈來愈受到西方學術界關注。其中,語言與旅游之間關系的研究尤為重要。
旅游開發目前呈大規模發展的態勢,旅游規劃相互借鑒、相互抄襲現象嚴重。古街、古鎮、特色商業步行街形式雷同,建筑設計上、紀念品、旅游康體游憩設施上特色缺乏。有效利用地方方言,使其在旅游開發中形成特色旅游元素。本文以重慶方言為例,探討在重慶方言在旅游開發中的優劣勢和開發策略。
一、方言起源
方言分為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方言具有滋養與傳播地域文化的作用。地方戲曲、地方文藝和地方文學就帶有許多方言的痕跡。
重慶方言隸屬西南方言區的西南官話,雖與西南方言區的其他分支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點,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自成一體。詞語和語音比較穩定,一個詞的讀音變了,但這個詞常常歷經各地而仍然頑強地保留在某些方言中。因而,活生生的形形色色的方言詞匯可以引領我們探尋到古往今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同時,起到了傳承與反映文化的作用。
二、重慶方言在旅游競爭中的優劣勢分析
(一)優勢分析 1.區位優勢:重慶市作為長江上游歷史悠久的碼頭城市,作為共和國“以大城市帶大農村”為顯著特征的直轄市,其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不能不打上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雜糅相溶的烙印。重慶2008年城市面積8.2403萬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2839萬人。作為西南地區的中心城市,人口眾多,輻射范圍廣。
2.旅游資源優勢。重慶是重慶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西南旅游區的一顆明珠。古文化遺址、古人文景觀眾多。巫山龍骨坡遺址、大足石刻、涪陵白鶴梁、奉節白帝城、合川釣魚城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的山、重慶的水、重慶的城、重慶的夜、重慶的火鍋、重慶的美女等別具一格。縱觀市域內巴山綿延,渝水縱橫,俯瞰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深厚,構成了集山、水、林、泉、瀑、峽、洞等為一體的壯麗自然景色和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爐的濃郁文化色彩。從夏禹王“三過其門而不入”的涂山舊痕,到國共兩黨眾多名人名事遺址;從大寧河千古懸棺真貌,到“上帝折鞭之處”的合川釣魚城古跡;從馳名古今的長江三峽,到譽滿天下的大足石刻,組成具有重慶特色的“山城都市風光”、“長江三峽旅游黃金線”和“八大特色旅游區”。這些旅游資源吸引了大批游人前來駐足觀賞,這無疑帶動整個重慶的旅游經濟的發展。據重慶市統計局統計2008年國內旅游收入530.03億元,國際旅游收入達44977萬美元。越來越多的人想了解重慶,走進重慶,品味重慶人的生活,感悟重慶文化。
3.語言獨特魅力。除了天然的旅游資源之外,重慶的地方方言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語言符號,表達了巴渝民眾幽默豪爽的個性,形成了帶獨特地域文化特色。豐富多彩的方言詞語成為記錄巴渝文化的載體,是重慶獨有文化的符號象征,是外地游客了解重慶風貌的一大法寶。游客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重慶游玩之后,時不時也冒出地道的重慶話來,諸如“黑”、”寶器”、“撇脫”等詞語。形成重慶獨特的語言魔力。 4.社會大環境優勢。城市發展不是在老城區基礎上改建的,也不是環繞老城區擴建的,而是在老城區鋪開,有利于民風、民俗、方言等傳統文化的保持。重慶城市規劃的特殊性為文化旅游這一設想提供了可能。
在特定的區域營造出文化旅游特色,讓游人在現實中感受到“巴山”的文化氛圍,將極大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除有形的文化遺產外,最能體現一個地方文化底蘊的要數風俗民情,語言是風俗民情的集中體現。重慶各個片區都有特色的純正的重慶方言,利用語言集中、遺跡集中的有利條件,重塑重慶“巴山”的文化旅游主題。
(二)重慶方言旅游競爭力劣勢分析
語言是文化賴以發生,存在,交流,傳遞的媒體,也是文化價值觀念的儲藏倉庫。地域的語言構成的語言特征,形成了當地的文化元素。語言隨著不同人種,不同群體地理活動范圍的彌合與交錯,不同的語言也就隨他們各種的接觸而彼此產生影響。
1.地方方言的淡化。重慶國內旅游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蓬勃發展,從游客的來源地看,地域上跨越了中國漢語的各類方言區,包括北方方言、吳、湘、贛、客、粵、閩等七大方言區,各地的游客穿梭于景區之間。大街小巷之間,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方言在此薈萃。外來游客的大量涌入給當地人使用自己的方言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慢慢的,各種方言之間相互交融變化。旅游開發引發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使得人們之間的交往急劇增加,普通話的地位日益重要。語言在全國范圍內越來越統一化。與此同時,也推動了外地方言在重慶的影響和滲入。重慶本身的語言特色逐步弱化。
2.“強勢”語言的入侵。經濟發達地區的文化、生活方式受到推崇,當地方言推廣開來。如粵語、上海話等。現代生活的沖擊,網絡語言的流行,使得方言文化逐漸流失,很多年輕人已不再熟悉本地方言土語。導致重慶方言生存格局越來越局促,特色逐漸缺失。
3.國際語言的影響。重慶位于西南地區的綜合性大都市。海外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對重慶語言文化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重慶旅游工藝品市場,古文化一條街等地,已采用英語、日語招攬外國游客。旅游開發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加大了人們對外語的重視程度。重慶本地方言在旅游開發中受到沖擊。
隨著語言在區域大環境下越來越融合,方言本身也在發展中變了味。開發一個地方的旅游資源,除了要發掘其本身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外,要打造自身特色文化。這些可以體現在旅游中特色方言區域,特色的方言電視劇文化、特色的民俗展示區域中。應盡量避免各個語言的交叉統一,磨滅掉了重慶本土的獨特語言文化特色。
三、發展機遇措施
(一)改革宏觀方面 從優化城市發展的角度看,在語言規劃上,不能一味強調推廣普通話和外語,而應該采取“分而治之”的語言政策,使重慶方言和普通話在各自的領域發揮作用。
1.劃定彈子石、十八梯、渝中區等老城區為主要方言區,有意識地保留和加強重慶地區的方言,形成老城區獨特的語言文化特色。 2.投資開展與重慶方言有關的語言研究項目_引。自宋代以來,基本上一直以重慶一帶的方言作為標準語。歷史上民族接觸頻繁,人口遷移眾多而語言復雜,作為這個區域的語言交通工具—-漢語,是由移民帶來的語言,且有其獨特的植入歷史。重慶方言中的很多古語詞,也有很多與現代的時尚相結合的東西,其語言獨具特色,例如:“假巴意思”,貶義詞,假裝很有誠意的樣子。例如:天黑,黑的伸手不見五指,就直接用“區媽黑”來表達,言簡意賅,有滋有昧等等。“霸道——不得了,很了不起”、“正南其北——說正經的,不扯閑”等等。 3.描述并研究重慶傳統地名及其它重要的地理知識。重慶地名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一種是因重慶位于紹慶與順慶之間,是取雙“慶”之意為府名。另一種是取雙重慶賀之意。重慶在當前社會,地名在國際政治、經濟、外交以及社會生活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重慶話和其它很多方言一樣都被普通話同化為官話了,但一些地名還保留了過去的讀音。但是具體來源意義都不得而知了。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一些古村落連同一些蘊含傳統語音、文字及文化的地名逐漸從人們的記憶里消失,時尚卻在各個城市千篇一律的新名稱所取代。隨著新市府高樓的拔地而起,這個地名不復存在了。它究竟是什么含義,有什么歷史典故,反映什么時代的讀音,對應于普通話中的什么字,人們尚不清楚,以后更無從考究。例如重慶古鎮磁器口是充滿了濃郁的巴渝風情,青石板路、吊腳樓、茶館、重慶市市樹黃桷樹,還有鐘家院民俗風情館、磁器口陶瓷古玩館等吸引了眾多游客。但是磁器口的名字來歷,應該進行發掘和開發。古鎮磁器口過去并非叫作磁器口,其名稱經歷了白崖場—一龍隱場—一磁器口一一磁器口古鎮四個階段。這些要素應該提煉出來,為旅游開發提供一個依據。
(二)改革微觀構思與旅游資源的結合
在旅游開發中,方言作為一個地方獨特的語言文化要素,應形成獨特的語言文化要素,打造該區域的地方特色。各個地方很多牽強附會的旅游景點,千篇一律,毫無特色,失去了整個城市本身的特色魅力。重慶強化地方方言特色,加大其影響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手。
1.歷史文化街區,如古鎮,古街道。可劃定方言特色游覽區。在該片區,展示獨特的巴山文化風貌。例如,身著巴山文化服飾的重慶辣妹子,說著重慶方言,在片區內與游人形成方言文化互動,配上重慶獨特的火鍋小吃等。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感悟語言魅力。享受邊玩邊學的語言樂趣。
2.特色游覽區商販買賣采用方言。游覽區商販可以采用地道方言進行買賣,在買賣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交流的些許困難,但可以在買賣過程中可以大面積感受重慶方言的獨特魅力。小商小販在買賣時吆喝起來,還原古時候大街小巷的買賣氛圍,讓人感受到回到了以前,充分體味到該地區的文化氣息,融人到重慶的歷史文化中去。
3.全方位推廣。在一個廣泛的社區活動范圍內,使用并推廣重慶方言。
4.吸引游客回游。打造讓游客盡興的興奮點,造成語言形式特色的沖擊力區域,吸引游客回游。
5.民俗與方言文化相結合。重慶有23個民族,其中最主要的少數民族是人口約150萬的土家族。他們主要聚居在市東南部酉、秀、黔、彭和石柱五個自治縣。這些地區交通長期閉塞,使土家族保留了相對較多的巴人習俗。承襲了黔江地區,參與土家火熱優美的擺手舞,欣賞清新喜樂的秀山花燈,憑欄依傍青山秀水的土家吊腳樓。語言與民俗相結合,游客會覺得撲面而來的是神秘而激情洋溢的巴渝遺風。
四、小結
方言的發展不僅僅只是作為語言的深化,也應該在旅游資源的開發挖掘方言的魅力和價值,方言的開發利用避免了旅游開發的重復,打造各個地區的魅力因子,無疑為旅游開發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
在城市的旅游開發中,我們崇尚保護和開發的適度結合,塑造了代表性的活動和有強大吸引力的興奮點——場所,卻忽略了旅游開發本身的意義——打造不一樣的旅游模式,以此來吸引游人,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努力。我們將地方的語言要素提出來,希望在旅游開發中能酌情考慮到語言本身的作用,打造區域地方特色語言文化,為旅游開發中畫上重要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