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庭開庭審判時,被害人還沒有被認定,或者還沒有發現被害人,人民法院應當指定并通知一名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代理被害人參與庭審,維護被害人的法益,一旦被害人得到認定后,該律師的訴訟行為自動對其產生法律的束力,
關鍵詞:刑事庭審前;被害人;問題探討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1-35--02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1條規定,人民法院在開庭三日前,應當通知被害人到庭參加訴訟。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公訴案件除被害人主動要求參加訴訟或者必須由被害人出庭作證之外,大部分案件沒有依法通知被害人出庭,從而剝奪了被害人參加法庭審理的訴訟權利。據《新京報》2004年2月2日報道:在2004年2月1日河南省漯河市審理楊新海一案時,被告人楊新海先后作案26起、殺害67人、傷10人、強奸23人,一審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墒?,被害人家屬竟然一無所知,都缺席庭審。一位家在河北的被害人親屬表示:“我沒想到是這樣,沒有人告訴我那個殺人犯今天受審,我要是知道,就是借錢也要去河南?!边@種現象在我國刑事審判實踐(包括一些有重大影響的案件)已經屢見不鮮。此外,我國審判實務中還有一種常見情況: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同時侵害了被害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益,檢察院起訴時已經依法告知被害人有委托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權利,并已向法院提供了被害人的姓名等基本情況及詳細住址,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例行公事地告知被害人有繼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只要被害人明確表示不再提起,法院在案件審理的以后階段便不會再有涉及被害人的程序,更別說傳喚被害人參加訴訟。實踐中有觀點認為,被害人沒有提出附帶民事訴訟,在這種情況下傳喚其參加刑事訴訟意義不大,即使被害人不參加訴訟,也并不影響法院對被告人定罪量刑。很明顯,在這兩種情況下,法院都沒有按照《刑事訴訟法》第151條規定履行其庭前通知被害人的義務,從而剝奪了被害人庭審參與權,是一種程序性違法行為,二審法院應當按照《刑事訴訟法》第191條第(三)項規定實施程序性制裁,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當然,這樣做在司法實踐中也是非常罕見的,筆者不知道這是二審法院對《刑事訴訟法》的上述規定缺乏理解,還是故意視而不見,僅僅將被害人視為一個紙面上的當事人。對于《刑事訴訟法》明確賦予被害人的權利,并且立法又建立了相應的程序性制裁機制,司法現狀仍然如此令人遺憾!值得深思。
關于庭前通知被害人問題,表面上看,立法的規定已經相當詳盡,似乎只有執法實施問題。但是,筆者認為,還有以下三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
一、法院為什么不通知被害人
根據筆者調研得知,法院不通知被害人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被害人出庭后的訴訟程序,許多法官不知道如何操作。一旦被害人出庭,勢必使得庭審復雜化,可能出現一些無法預料的因素,致使審判拖延或難以控制。二是許多被害人出庭后情緒激動,有的哭哭啼啼,有的還大吵大鬧,即使給予他們發言的機會,也很難說清其所知道的案件事實,有時反而為被告人及辯護人所利用,為法院查清案件事實制造障礙。三是《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公訴人與被害人在履行控訴職能時的關系,在司法實踐中,公訴方往往怠于聽取被害方的意見,導致公訴方與被害方在法庭上各執一詞,公訴方與被害人對罪名持有不同意見、對犯罪情節認識不同等現象常有發生,影響控訴效果。因此,許多公訴人也不希望被害人出庭。四是司法實踐中已經多次發生被害人或其家屬擾亂法庭秩序,當庭毆打被告人甚至法警,致使庭審被迫中斷甚至延期等現象,也使得很多法院對通知被害人出庭持謹慎態度。這四個方面都是法院通知被害人出庭需要認真考慮的現實問題。
關于第一個方面,需要我們完善相應的法庭審判程序,明確被害人出席庭審的訴訟程序,增加可操作性;第二個方面涉及被害人援助與服務,要求我們組建專門的被害人援助組織,為被害人出庭提供各種援助和服務,來緩和被害人的情緒,使被害人在庭審中保持冷靜。英國、美國、日本等國都有這方面實踐,如日本、德國的陪伴人制度、英國的證人服務制度等,值得我國借鑒。關于第三個方面,需要完善相應的刑事訴訟制度,明確公訴人與被害人作為“共同原告”在控訴犯罪中的主輔關系。而第四個方面的解決,不僅需要進一步強化審判長的庭審指揮權,而且要求法院根據個案審判需要配置適當數量的法警來維持法庭審判秩序,這就要求各級法院適當增加法警數量。
二、被害人不參與庭審是否違法
筆者認為,答案應當是肯定的,被害人不參與庭審違反《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一方面,我國《刑事訴訟法》第82條明確地將被害人確定為與被告人一樣的訴訟當事人,意味著立法確認他們與刑事訴訟結局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訴訟進程的推進和裁判結果的產生都應當體現他們的意志。況且,許多被害人與被告人一樣還身臨其境,親身感知過案件事實的發生,他們出庭對于法院查明案件事實具有重要的證明價值,也有利于增強他們對刑事裁判的接受度。另一方面,《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156條、第157條、第159條和第160條都明確規定了被害人在庭審中的諸多訴訟行為,如果被害人不出庭,這些規定都成了擺設,有違立法宗旨。因此,筆者認為,《刑事訴訟法》第151條使用法院“應當通知”被害人的詞匯是恰當的,說明立法者的本意是賦予法院一個強制性義務,不得自由裁量決定。凡是有明確的被害人,并且已經得到人民檢察院認定,被害人或者其委托的訴訟代理人應當出席庭審,履行其訴訟當事人義務,實現被害人人權保障與被告人人權保障的平衡。如果案件中被害人人數眾多,可以在檢察機關主持下共同推選一二名代表人出庭,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于所有未出庭的被害且有約束力。如果法庭開庭審判時,被害人還沒有被認定、或者還沒有發現被害人,人民法院應當指定并通知一名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代理被害人參與庭審,維護被害人的法益,一旦被害人得到認定后,該律師的訴訟行為自動對其產生法律約束力。
三、法院如何通知被害人
《刑事訴訟法》第151條只是規定了“開庭三日前”這個時間,沒有其他內容,這顯然是不夠的,不利于被害人理性地參與庭審。筆者認為,首先,為了體現被害人與被告人的平等,法院至遲在開庭10分鐘以前將人民檢察院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害人。對于被害人未委托訴訟代理人的,告知被害人可以委托訴訟代理人,或者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告知被害人申請法院指定代理。其次,無論被害人是否作證,法院都應當至遲在開庭三日前派專人去通知被害人,聽取和了解被害人情況和出庭可能面臨的困難,必要時為他們提供各種援助和服務,解除其后顧之憂,保證他們安全地、冷靜地參加庭審。所有這些訴訟活動尤其是通知被害人的情況應當記入筆錄附卷備查,由通知人和被通知人簽字。如果查明法院庭前沒有通知被害人即開庭審判,應當作為一種剝奪被害人法定訴訟權利的程序性違法行為,按照《刑事訴訟法》第191條第(三)項規定給予程序性制裁,即撤銷原判,發回重審。最后,被害人到庭后,公訴人應當及時與其溝通,耐心地回答他們提出的有關問題,如果被害人準備單獨提出不同的訴訟請求,公訴人應當尊重他們的意見,并且在必要時給予其相應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