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事素訴訟證據規則因為檢察院、法院職能部門的功能差異,在法律適用上存在個別的差異,檢法證據規則差異導致了事實認定的區別以及辦案效率的差距,對此有必要統一檢法兩家個別的證據規則差異進行一體化構建。 關鍵詞:刑事訴訟證據規則;法律適用;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133--02
一、檢法在刑事訴訟證據規則上的差異
刑事訴訟證據規則,是指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依照刑事訴訟法律統一適用和規范發現、收集、提取、分析、鑒別、采信和適用刑事訴訟行為的條件和標準Ⅲ。我國的刑事訴訟證據規則應是科學、規范和統一的,檢法兩家應統一執行和遵循;但由于主客觀的原因,檢法二機關在刑事訴訟規則的認識、執行及遵循上確實存在差異。
在客觀的法律規定上存在差異。如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提起公訴的條件和標準與審判機關一審判決的法定標準和條件在我國《刑事訴訟法》和“兩高”內部解釋和規定存在差異。《刑事訴訟法》第137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的時候,必須查明犯罪事實。情節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實、充分,犯罪性質罪名的認定是否正確;有無遺漏罪行和其他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人;是否屬于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有無附帶民事糾紛;偵查活動是否合法。而《刑事訴訟法》對于一審判決的證據要求似乎比較簡單,即根據第162條規定,人民法院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對被告人應作出以下判決:有罪判決、無罪判決和存疑無罪判決。在此,檢察機關審查案件時的證據要求比審判機關一審判決的證據要求更具體、細致。
在“兩高”的內部解釋和規定上,對于證據的要求明顯存在差異。《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250條對于審查起訴提起公訴的五大證據條件只增加了一項關于犯罪嫌疑人的主體證據條件。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將證據單獨規定一章,從第52條至62條不但規定了與犯罪相關的所有證據內容,包括犯罪、犯罪構成、定罪量刑的事實證據,而且規定了收集、調取、鑒別、鑒定、采信證據的具體程序標準和條件。這樣具體全面的規定與檢察機關對于證據的要求存在差異。
同時,由于檢法兩家各自的法定職責不同,因此在具體的刑事訴訟中對于證據規則的認識、執行和遵循角度仍在客觀上存在差異。檢察機關系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對于公安機關偵查移送的案件和自行偵查的案件具有受理、初查、立案、偵查和調查、審查、審查批捕和決定逮捕、采取其他強制措施、偵查終結、提起公訴等刑事訴訟權力,所以在檢察環節更注重偵查、調查和審查,且這種訴訟在個別案件上往往著眼于能否定罪卻相對在定何種罪上并未“較真”;充分考慮到了犯罪的社會危害性、違法性,而應受懲罰性未充分估計;特別是在個別案件的犯罪構成證據規格上,主要著重點在于能否定罪、定罪的核心事實證據是否確實充分、定罪是否有直接證據支撐。罪行法定原則確定之后,定罪量刑由同一審判機關最后裁決,所以它要求案件的證據必須全面、細致和窮盡,在證據規格上相對于檢察機關就顯得“苛刻”。
檢察官與法官在證據規則的主觀認識和適用上也有差異。這是檢法兩家存在差異的主觀因素,這種主觀原因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源于造成差異的客觀因素。這種主觀因素的內容主要包括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對于刑事訴訟證據及其規則的思維定勢、習慣做法和認識局限等,為此,檢察官與法官主觀上存在差異,尤其是對待個別案件的有關證據問題更具有明顯的主觀差異。
檢察官在辦理或審查具體案件時所注意的一般是“兩個基本”問題,即主要事實是否清楚、主要證據是否確實充分,只要能定罪起訴就達到了檢察環節對證據的基本要求;甚至在審查批捕和決定逮捕時“有證據證明即可”,而法官則注重案件的全面證據收集、客觀和細致等,且注意案件的無罪證據和枝節證據,即證據的“全、細、真。”這兩種思維定勢,一方面強調抓證據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側重于全方位的證據矛盾問題。這兩種思維定勢的矛盾沖突導致檢法兩家在處理個別具體案件時會出現三種情況:檢察官認定的“主要證據”與法官認定的“全面證據”一致,從而作出與公訴意見一致的判決;二者在證據問題上認識不一致,檢察機關依法主動撤回案件補充偵查,重新啟動偵查或調查程序;兩機關在證據問題上嚴重沖突,難以協調,法院依法作出與檢察機關起訴意見不一致的判決。一些習慣性做法和認識上的局限,也會導致檢察官和法官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對待和把握證據規則問題上出現差異。在具體的刑事訴訟過程中,對于個別案件出現證據問題,檢察機關習慣注重于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內部自偵部門的兩次補充偵查,對于補充完畢仍然證據不足、案件難定的,則期望于通過不起訴手段來解決案件的證據“難纏”問題或者干脆依法起訴到法院,等待判決;而審判機關針對證據問題會依法不受理、建議檢察機關撤回或直接退回。然而,兩個訴訟環節對于個別在證據上產生問題的案件的處理上,同樣忽略了一個核心問題,即不論是審查起訴環節還是一審審判環節,對于案件的證據問題除了依法通過行使“退回補充偵查權”以外,還應依法履行案件證據自行補充、完善、調查、偵查并達到確實充分的職責。
此外,由于現行《刑事訴訟法》中對于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原始證據與傳來證據、人證與物證、言詞證據與書面證據、固定證據與視聽證據、現場證據與技術證據等,在內容、范疇、界限、效力和規則方面未作詳盡細致的規定,因而在具體刑事訴訟中檢察官和法官對于上述種類證據出現認識上的局限性,在執行和遵循證據規則時暴露出差異。例如,對于技術證據中的鑒定結論問題,一旦個別案件作出了不同層次的幾個鑒定結論,那么在如何鑒別、采信或綜合分析研究,特別是如何認定其法律效力并結合具體案情確定是否適用等問題上,檢察官與法官往往產生差異,在適用證據規則上往往各持己見。
二、證據規則適用差異引起案件處理的差異
檢察機關與審判機關在適用證據規則時因主客觀原由引起的差異,必然引起在具體案件處理上的差異。司法實踐中,在具體的刑事訴訟過程中,由于證據問題引起的檢法兩機關處理個別案件上的差異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在檢察環節盡管是“一對一”的證據狀況,但供證比較穩定;而到審判環節被告人或主要證人部分或完全翻供翻證,兩家在如何對待和處理上產生差異。檢察機關往往認為,“一對一”的案件證據盡管到審判環節出現了當事人翻供的情形,但應以原始證據為準作為定案的根據,這一觀點需要獲得查實當事人翻供翻證毫無證據根據的證據,那么,審判機關則一般認為翻供即不好定罪定案;從程序角度大多建議檢察機關撤回案件重新補充其他證據,若達不成一致,個別案件就會作出存疑無罪判決;對于部分翻供翻證的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則作出判決,
第二,由于已經貽誤時機,有些證據未收集或未及時鑒定鑒別,那么如何適用現有證據,檢察機關強調要注重現有證據中有關定案定罪量刑的直接基本證據;而審判機關則強調案件證據徹底的排他性和唯一性。
第三,有些案件證據確定與否難下結論,有些證據甚至模棱兩可而又不可能獲取再生或派生證據證實其真偽,這時檢法兩家在具體的刑事訴訟中就會產生認識和認定證據上的差異。
第四,檢察機關審查案件時的有罪證據已經確實充分,但審判機關獲得的無罪證據直接否定了有罪證據,二者出現證據適用規則規格上的差異。
第五,對于通過嚴重違法,如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獲取的證據,即使其能夠證明案件事實,但由于程序違法亦絕不能作為證據使用。而對于一般性的程序違規取證,檢察官和法官存在認識和使用證據規則上的差異。對于未明確亮明身份、二人詢問或訊問時一人離開、詢問和訊問筆錄未向當事人宣讀或未讓其閱看就簽字捺押等一般性程序違規應通過證據證明有無違規事實;在如何對待和使用這類案件證據的問題上,處理個別案件時,有的法官采取的是“全盤否定”的態度,而實際上可以采取‘疑證疑供不用’的原則不使用違規證據定罪定案,應要求偵查機關依法重新取證,不應以個別違規證據否定案件所有證據。
第六,關于個別案件的間接證據問題。檢察官與法官在案件間接證據是否能形成有機的證據鏈條、是否已經窮盡了間接證據和間接證據如何認定適用等方面往往在司法實踐中產生差異。
三、刑事證據規則的一體化問題
由于主客觀的原因引起檢法兩機關在具體刑事訴訟過程中適用證據規則時出現差異,但這種差異在刑事訴訟證據的范疇之內仍屬于個別情況和現象,系證據矛盾范圍之內的次要矛盾,而檢法兩家在刑事訴訟證據范疇內的主流或稱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一種辯證統一關系。這種辯證統一關系在于兩機關適用我國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根本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都統一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據規則,均遵循證據的客觀、合法、關聯原則,并在罪行法定原則、定罪處罰審判歸一原則和證據科學適用原則指導下依法按照各自職責進行刑事訴訟,保障案件從受理、登記、初查、調查、立案偵查、采取強制措施、預審、審查批捕、偵查終結、審查起訴、提起公訴、出庭支持公訴、一審審理、一審裁決、二審、再審和終審的整個刑事訴訟過程在適用刑事訴訟證據規則上應是辯證統一的。而在司法實踐中,檢法兩家在證據問題上存在差異是客觀正常的。但是,應當在具體的刑事訴訟中應盡量縮減這種差異,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首先,關于刑事訴訟證據規則應正式納入我國刑事訴訟法典,將證據的標準、條件、規范、規則及刑事訴訟證據使用的原則具體規定到刑事訴訟法之中;并將適用統一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目的、宗旨和指導思想明確規定,以便于公、檢、法三機關統一正確適用。
其次,作為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檢察官與法官必須接受和樹立罪行法定原則、定罪量刑審判歸一原則、證據規則統一適用原則;即刑事訴訟證據必須同時具備客觀性、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刑事訴訟證據必須經過法庭審理合議的檢驗、必須通過控辯辯論的檢驗、必須經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對質確認的檢驗、必須經受得住時間和歷史的檢驗。
再次,在刑事訴訟證據規則未正式納入刑事訴訟法典之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應聯合出臺關于適用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統一規定,以減少和縮小相互之間在適用刑事訴訟證據規則時所產生的差異;更重要的還在于確保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保障刑事訴訟的健康順利進行,保證刑事案件質量,從而有利于社會公平正義的充分實現。
最后,要做到正確適用刑事訴訟證據規則就必須提高檢察官和法官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整體執法水平,特別是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要把正確適用刑事訴訟證據規則納入到確保國家法律、法規統一,正確實施的高度。努力依法做到用證據規則規范適用證據行為,指導約束具體執法,督導衡量收集、鑒別、分析、采信、確認證據的質量和水平,努力提高整個訴訟過程中的整體辦案效率、辦案質量、辦案水平,通過正確適用證據規則努力做到辦案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統一,在具體的刑事訴訟過程中,特別是在案件的證據問題上,應依法盡力將檢法在適用證據規則上的差異縮小到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連有君,宋純新,刑事訴訟證據適用規則[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3-6.
[2]譚永多,刑事證據規則理論與應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