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文明已從學術理論研究和建設實踐的層面上升到全黨的執政興國戰略的高度,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現的具體體現。是指導西部現代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先進理念。落實生態文明戰略能降低產業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沖擊與負荷,滿足西部轉變服務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文化在分析生態文明戰略對西部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出新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西部現代服務業實現綠色增長的途徑選擇。
關鍵詞:生態文明;綠色增長;生態化管理;服務主體生態化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106---03
十七大報告把“生態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報告明確提出:“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已從學術理論研究和建設實踐的層面上升到全黨的執政興國戰略的高度,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指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的先進理念,也是指導西部現代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先進理念,西部要發展現代服務業,必須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
一、生態文明戰略對西部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出
的新要求
在生態文明戰略的先進理念下,將生態文明戰略具體化,政策化,緊緊圍繞生態文明的幾個方面,提出對西部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新要求。
(一)要求西部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先進理念
四川大學鄧玲教授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協調發展而取得的積極成果與進步過程。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具有豐富內涵,強調當代人與當代人,當代人與下代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融,是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根本理念。”從歷史演進的角度看,人類文明經過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正在邁入生態文明,因此,生態文明是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發展的高級階段。從歷史的斷面來看,人類社會包括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幾種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礎和前提。按照歷史唯物主義觀,生態文明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意識文明(即思想觀念);第二個層次是行為文明(行為方式);第三個層次是制度文明(社會制度);第四個層次是產業文明(物質生產)。生態文明戰略要求在西部現代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就是要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以利于人類自身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二)要求形成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型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
樹立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結合西部具體情況,將生態文明具體化,需要形成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型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
1.要求構建生態產業結構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結構,就是構建“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從三次產業間的關系看,生態產業是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現代服務業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耦合構成的產業體系。第一,要建立綠色現代農業。生態農業是生態產業體系的基礎、生態的源頭。要堅持生態文明的理念,建立以農戶、企業、銷售商、政府、消費者為主體的產業鏈;實行以食品加工業為導向的農業結構調節機制。第二,需要建立“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工業。需要對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嚴格控制,將傳統的“資源一產品一廢物”單向流動經濟模式轉變為“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動經濟模式。第三,要構建生態現代服務業。根據服務的對象,“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現代服務業可以分為生產性生態現代服務業和消費性生態現代服務業。前者是為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服務的,如生態信息的傳播、管理與咨詢業,后者是滿足消費者生態需求的服務產業,如生態旅游業、生態商貿現代服務業、生態房地產業等。西部發展生態現代服務業,可從服務主體生態化、服務途徑清潔化、服務模式綠色化等方面著手。
2.要求以生態文明的理念轉變服務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及其組合和作用的方式。從要素配置狀況出發,經濟增長可以衍生出兩種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擴大規模為基礎、強調增長速度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二是以提高效率為基礎、強調增長質量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當前,應實現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西部可從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兩方面人手:(1)西部以科技創新提高效率,帶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能源的節約。確立知識自主創新的意識,推動科技創新,同時重視公共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作用,提高對教育和科技的公共支出。(2)西部以體制創新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體制創新的一個重要基礎,西部要塑造集約型增長方式的微觀載體,依托區域內的科研機構及其他科研企業,完善微觀載體的治理結構,改進內部管理制度,使企事業單位主動成為追求集約經營和提高效率的微觀主體。同時,體制制度創新必須塑造效率主導型的投融資機制。目前政府仍是社會投資的主導性力量,通過創新現有投融資機制,提高資產配置效率,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3.要求倡導綠色消費模式
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對服務企業研發服務產品具有很大的引導作用。綠色消費,也稱可持續消費,是指在消費過程中,適度節制消費,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保護生態等為特征的新型消費行為和過程。符合“三E”和“三R”原則,西部的消費性現代服務業在現代服務業中所占比重較大,在服務客體中倡導綠色消費,加大綠色消費模式的宣傳力度,具有重要的意義。可從如下幾個方面來人手:一是要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二是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環保產品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三是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廢棄物的處置,不對環境造成污染。
(三)要求西部大力推進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它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因而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包括了“循環”和“經濟”兩個方面的內容:不經濟的“循環”是不可能持久的,不循環的“經濟”也不是循環經濟。西部發展循環經濟,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又是一項具體的實踐任務。在西部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過程中,應堅持“點、線、面”三路并進,使循環經濟在企業、園區和社會三個層面扎實展開。一是堅持從“點”上突破,積極構建服務企業“小循環”。在服務企業內通過推行清潔生產工藝、推行污染排放的生產全過程控制,全面建立節能、節水、降耗的現代化服務產業工藝,以達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環境保護目標。二是堅持從“線”上鏈接,積極構建服務行業“中循環”。通常以生態服務鏈或生態產業園區的形式出現,把不同的服務企業聯接起來形成共享資源的產業共生組合。三是堅持從“面”上推進,積極構建社會“大循環”,以實現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物質與能量的循環。
(四)要求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
西部作為生態資源富集區,包括西南是奇山異水民俗風情生態旅游大區(包括四川、貴州、云南、重慶和廣西),西北是大漠黃河絲路文化旅游大區(包括陜西、甘肅、新疆、寧夏和內蒙古),青藏高原是生態及文化旅游大區(包括西藏、青海)。這地區都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是我國生態安全的大后方,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過程中,需要發揮其生態泉眼的輻射功能,需要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體現西部水域、林地、綠地等生態資源優勢以及優美的人居環境。
二、西部現代服務業實現生態文明的途徑選擇
(一)構建西部綠色服務經濟制度
要發展西部綠色經濟就要構建綠色經濟制度,從制度層面上構建綠色經濟的增長模式和運行機制。建立一系列的綠色制度如綠色資源制度、綠色市場制度等等,將構建綠色制度的意識深入到各個層面;建立綠色規范制度是離不開生產的。而生產同樣需要管理制度的約束才可以更好地發展,好的制度決定了好的發展,各種綠色制度決定了綠色的發展模式如綠色生產、管理、消費、貿易等制度,使得發展成為整個社會的共同意識;建立綠色激勵制度,在金融、財政、稅收上運營激勵方式促進發展,使綠色發展模式更深更廣。
(二)對服務主體實施生態化管理
現代服務業的服務主體主要是服務企業,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發布了《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行為處分暫行規定》,《綠色市場認證實施規則》、《綠色飯店評估細則》等相關行業標準,要求現代服務業主體實施清潔生產。就目前來看,與現代服務業各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現代服務業本身行業門類較多,法律法規和相應的行業標準有待進一步細化。另外,對現代服務業中各行業的管理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現代服務業中的商貿業、旅游業、物流業、餐飲業等應該開展諸如工業企業中開展的生態審計、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環境標志認證、生態文化創建等企業生態管理措施,從企業層面上貫徹生態文明理念,抑制污染發生,實現生態文明。
(三)在服務客體中倡導綠色消費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對服務企業研發提供服務產品具有很大的引導作用。綠色消費,也稱可持續消費,是指在消費過程中,適度節制消費,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保護生態等為特征的新型消費行為和過程。符合“三E”和“三R”原則,即經濟實惠(Economic),生態效益(Ecotogical),符合平等、人道(Equitable),減少非必要的消費(Reduce),重復使用(Reuse)和再生利用(Reeycle)。在服務客體中倡導綠色消費,一是要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考慮社會消費不光滿足這一代人的需要,還要滿足子孫后代的需要。二是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三是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廢棄物的處置,不造成環境污染。因此,引導消費者改變傳統消費模式,推行綠色消費是服務企業生態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提供綠色服務和綠色產品
服務企業是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者,要在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發揮的積極作用,踏實做好綠色服務和綠色產品。綠色服務的英文釋為:Environment Friendly Service,即對環境友善的服務。也就是說一切服務過程均圍繞生態、環保這一主題展開。綠色服務是在服務提供和消費的過程中,遵循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原則而展開的服務提供和服務消費活動。綠色產品是指無污染、安全、營養(綠色食品)的產品。綠色產品是經國家相應部門根據國家相應標準和法規經評定認可并冠以標準的產品。比如我國綠色食品是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并冠以綠標后,在市場上流通的稱為綠色食品。為確保綠色服務和綠色產品,應充分發揮企業和市場兩個主體的作用,政府引導,市場推動。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使企業認識到綠色經營的重要性,保證服務企業落到實處。同時,也是綠色企業展示服務質量的重要方面,企業要積極塑造綠色企業的形象,建立綠色產品服務和品牌,并自覺加大綠色企業運營的投入。
(五)同其他產業實現生態耦合
Shelp曾指出,“農業、采掘業和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磚塊,而現代服務業則是把它們黏合起來的灰泥。”服務企業在生產和經營的同時必然要與其他產業進行資源、產品、人才的交錯流動,因此,進行現代服務業與其他各生產企業間的生態化耦合也是行業生態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從實物產品的四環節看,產品包括了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四個環節,產品四環節都在產業鏈條中來完成,農業為實物產品提供最初的原材料,工業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完成生產環節,形成成品,現代服務業完成產品交換、分配和消費環節,產業部門間緊密相連。因此,要發展生態現代服務業,必須加強不同產業間企業間的合作,實現產業部門之間以及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耦合、資源共享、物質循環和能量梯級利用,構建工業、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部門之間經濟鏈,逐步形成三大產業循環圈,在宏觀層次上實現循環經濟的同時也促進服務企業自身生態化建設。
(六)構建現代服務業生態補償機制
發展循環經濟和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逐漸形成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根據高新科技技術的發展對資源的循環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加強生態保護。西部現代服務業的現狀是資源高消耗、生態高污染,環境高破壞的發展方式,現在要逐步向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方式過渡,生態補償機制尤其重要,可以以多種方式進行生態補償。如發展西部高新技術產業,采用激勵式的政策、資金、技術補償來推動服務生態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徐竟成,范海青,論傳統服務業的生態化建設[J]四川環境,2006,(2).
[2]李朝鮮,理論與量化——現代服務業產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10,
[3]黃勤,鄧玲,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天府新論,2008,(5):48-49.
[4]姬振海,生態文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