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權利的來源、政府責任的構成及公務員人格的二重性決定了政府要承擔道德責任,其內容有保障公民權利、提供公共產品、維護公共秩序。政治制度的道德化、道德責任的制度化及公務員的道德化是實現政府道德責任的途徑。
關鍵詞:政府;道德責任;制度;道德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209-02
一、政府道德責任的重要性
社會契約論認為,政府權利的產生是公民與政府間契約的結果,其目的是維護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所以,政府行使權利必須服從這個目的,為公民之共同利益負責。政府把握冶理社會的公共權利,同時必須負起維護共同利益的義務、責任,公民有服從政府公共權力管理的義務;同時公民有被保護共同利益的權利,有監督和制約公共權力的權利。
主觀責任作為對我們的信仰、個人與職業的價值觀以及陛格特征的一種表達,和更為明確的客觀責任的表達一樣具有真實性,客觀責任形式有崗位責任、法律責任和政治責任等,公務員只有建立起維護公共利益的信念,才會承擔起維護公共利益的責任。 同時,公務員兼具“經濟人”和“道德人”二重性。由于政府把作為根本目的,公務員的“道德人”的動機和行為,是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根基,但同時公務員也是“經濟人”,有其自身的利益,特別是“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對行政效果的影響較大。
二、政府道德責任的構成
保障公民權利。當前公民應享有的基本權利包括人身權利、人格權利、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等,如果人們的不平等是由他們所處的環境而非他們自己選擇的結果,那么,這在道德上就是專橫的和不公正的,政府有責任糾正這種不平等,大力發展生產力,注重分配公平,尊重差異,還要保障其他各個領域的機會平等。
提供公共產品。一是政權性公共服務。它包括立法、司法、行政、國防、國家財政等。二是社會性公共服務。它主要包括社會就業、社會保障、衛生醫療、文化教育等關系到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服務。三是經營性公共服務。它主要包括郵電、通訊、電力、交通等公用事業。
維護公共秩序。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有必要維護各種利益的平衡,政府不應成為社會利益沖突的一方,而應該是所有利益沖突的調節者,必須堅持公正原則,代表社會總體利益,協調和消除社會出現的各種矛盾,維護社會秩序。
三、實現政府道德責任的途徑
政治制度的道德化。現代政府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謀求和維持政治合法性。合法性是人們對享有權威者地位的確認和對其命令的服從,也就是說一種統治的合法性取決于公眾的認同、支持和忠誠。政府要避免其合法性危機,應將法律制度、官僚制度等和道德相結合,實現依法行政和依德行政的有機統一。政治制度的道德化是政府的法律制度、權力體制、組織結構、公共政策及典章制度等都必須貫徹公平、正義、平等的原則和具有充分的道德合理性。這種道德的合理性能夠協調好政府與民眾的關系,使整個公共行政體系進入良好的運行狀態。正如羅爾斯指出的,“一個人的職責和義務預先假定了一種對制度的道德觀,因此,在對個人的要求能夠提出之前,必須確定正義制度的內容。這就是說,在大多數情況下,有關職責和義務的原則應當在對于社會基本結構的原則確定之后再確定。”
道德責任的制度化。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就必須以制度化的道德及道德責任追究機制對行政人員進行約束和監管,對違規者予以懲罰,從而達到強迫行政主體和行政人員遵守行政道德的目的。要建立和完善道德責任規范體系,將行政人員應遵循的道德責任明確化、具體化,為行政行為提供正確的導向,也為調控其行為模式提供準則,從而使行政人員避免錯誤行為,尋求正確完美的行為。行政人員通過制度性的道德能預期到自己行為的現實性后果,被制度肯定的行為受到鼓勵或獎勵,而被否定的行為將受到懲罰和遏制,最后形成道德行為選擇的習慣,最終實現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同時,還要建立道德責任監督機制。通過完善道德責任監督機制可使行政人員逐漸把各類外在監督轉化為自身的道德習慣和道德心理,形成真正的自我監督機制。
公務員的道德化。公務員的素質和道德狀況是制度得以落實和實現的關鍵因素。公務員在行使權力時面臨的環境因素是很復雜的,要使公務員不陷入不道德的境地,僅滿足于此是不夠的,公務員還應當有著至善的道德愿望和道德理想追求。要加強對公務員加強道德責任的教育,使公務員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成為踐履個人美德的榜樣。行政人員不僅承擔著社會政治職能,而且是公共道德規范的踐履者,一個社會的倫理秩序的良性運行首先需要行政人員的支持和維護。沒有行政人員對個人美德的踐履,社會很難走上美德供給之路,這不僅是由于行政人員的示范性作用決定的,而且是由于行政人員可能的對美德社會供給的破壞性決定的,“一切存在著社會秩序危機的時代都是與道德的失范同時出現的,而且首先是由于把握公共權力的人們破壞社會共同體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敗壞社會風氣,進而引發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價值的喪失。”因此,行政人員應該成為踐履個人美德的榜樣,而不應該成為踐踏個人美德的典型。